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十支居士八城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中阿含八城经之别译。阿难为此居士说十二禅,居士信心。施食及房。
十禅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一切处同。(参见:八背舍)
入支
【佛学大辞典】
(杂名)玄应音义曰:「此外道瓶,圆如瓠,无足,以三杖交之支举于瓶也。诸经中或言执三奇立距,或言三叉立距,皆是也。论文作鈘,非也。」
三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因明之宗与因及喻,曰三支。宗者,所立之义也。因者,成宗之理由也。喻者,助成宗之譬喻也。喻有同异之二,存宗因二义之喻法为同喻,无宗因二义之喻法为异喻:「声为无常,以所作性故,如瓶等(同喻),如虚空等(异喻)。」如此以此三支立比量之作法谓之立量。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支比量)
三支比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法也。以宗因喻之三分立比量也。比量者以因喻之二者,比知宗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宗、因、喻,为因明学(佛教的论理学)所讲,是在与人辩论理法时用的。在辩论理法时,先立出自己的宗义,再用因来说明自己所以要立此宗的原因或理由,然后再拿大家所共同承认的事物来作譬喻,来證明自己的立论不错。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比量者,谓以有为法与无为法比类而量度也。
〔一、立宗〕,宗,犹主也,要也。谓如五蕴等法,皆假因缘而生,实无自性,于中求我,决不可得。故对执我论者,先说诸法无我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立因〕,立因者,谓破执有我者而立因也。若于五蕴等法施设实有我者,此之五蕴,既从众缘而生,皆是生灭之法,蕴既生灭,我不成就。若离五蕴,而于馀处施设有我者,我无所因,我亦无用。是则皆无有我也。
〔三、立喻〕,立喻者,谓以别法喻所立法也。如于现在世施设实有过去相者,此现在相已生未灭,不应于已生未灭法中,施设过去已灭之相。若离现在而于馀处施设过去相者,然过去世相既灭坏,不应施设有相,此过去相不可得,以喻诸法皆不可得也。
三支比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法也。以宗因喻之三分立比量也。比量者以因喻之二者,比知宗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宗、因、喻,为因明学(佛教的论理学)所讲,是在与人辩论理法时用的。在辩论理法时,先立出自己的宗义,再用因来说明自己所以要立此宗的原因或理由,然后再拿大家所共同承认的事物来作譬喻,来證明自己的立论不错。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比量者,谓以有为法与无为法比类而量度也。
〔一、立宗〕,宗,犹主也,要也。谓如五蕴等法,皆假因缘而生,实无自性,于中求我,决不可得。故对执我论者,先说诸法无我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立因〕,立因者,谓破执有我者而立因也。若于五蕴等法施设实有我者,此之五蕴,既从众缘而生,皆是生灭之法,蕴既生灭,我不成就。若离五蕴,而于馀处施设有我者,我无所因,我亦无用。是则皆无有我也。
〔三、立喻〕,立喻者,谓以别法喻所立法也。如于现在世施设实有过去相者,此现在相已生未灭,不应于已生未灭法中,施设过去已灭之相。若离现在而于馀处施设过去相者,然过去世相既灭坏,不应施设有相,此过去相不可得,以喻诸法皆不可得也。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示七支念诵随行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以七段之即真言,说念诵大日经之法。
支公
【佛学大辞典】
(人名)吴沙门支谦也。
支分生曼荼罗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行者身上布五佛之种子,因自支分流出诸尊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日经疏三曰:「经云: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现如来之身者。」前现庄严藏时,普门一一之身,各遍十方,随缘应物,今欲说曼荼罗位故通约佛身上中下之体以部类分之,由脐已下现生身之释迦,人法示同,及二乘六趣种种之类形,色像威仪,言音檀座各殊异,及其眷属不同,周于八方,如曼荼罗之本位次第而住(是第四重第三院)。由脐已上至咽出现无量十住诸菩萨,各持三密之身与以无量眷属普于八方,如曼荼罗之本位次第而住。然此中自有二重,由心已下者是恃大悲万行之十佛刹微尘数诸大眷属(是第三重即第二院),由心已上者是持金刚密慧之十佛刹微尘数诸内眷属(是第二重即第一院)。已上二重通名大心众。由咽以上至如来顶上出现四智四三昧之果德佛身,此四佛四菩萨之八身于一切世界徒众刹土名业身业诸受用之事不同,亦于八方如曼荼罗之本位次第而住(是第一重即中胎)。」
支用
【佛学大辞典】
(杂语)支者分也。支用者,为分钱物等而用之也。见象器笺十二。
支伐罗
【佛学大辞典】
(物名)Civara,又曰至缚罗。译言衣。寄归传一曰:「袈裟乃事梵言,即是乾陀之色。元来不干东语,何劳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语,三衣并名支伐罗。」饰宗记五末曰:「支伐罗译之为衣。」
支那
【佛学大辞典】
(地名)Cina,又作脂那、至那、斯那、真丹、振旦、震旦、真那、振丹、脂难、旃丹。宋史曰:「天竺表来。译云:伏愿支那皇帝,福寿圆满。旧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声教远被外国人,因称我国为秦,支那即秦音之转。」玄应音义四曰:「振旦或言真丹,并非正音,应言支那,此云汉国也。又无正翻,但神州之总名也。」善见律二曰:「摩诃勒弃多至史那世界国。」注曰:「是汉地也。」史者误。乃臾那(Yona)之臾,指希腊人种(Ionian)而言。汉地也之注,为支那注释者之误。西域记五曰:「当此东北数百万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同十八曰:「或作震旦脂那,今作支那。」慧苑音义下曰:「此翻为思惟,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制作,故以为名,即今汉国是也。」
支那提婆瞿怛罗
【佛学大辞典】
(杂名)Cina-deva-gotra,译曰汉天种。见西域记十二。
支佛
【佛学大辞典】
(佛名)辟支佛也。止观十曰:「藉少因缘尚證支佛。」
支佛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通教十地之一。辟支佛之地位也。
支具
【佛学大辞典】
(杂语)言修法所要之支度道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