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阿难耶跋摩 朝代: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阿难耶跋摩者。新罗人也。以贞观年中出长安之广胁(王城小名)追求正教亲礼圣踪。住那烂陀寺。多闲律论抄写众经。痛矣归心所期不契。出鸡贵之东境。没龙泉之西裔。即于此寺无常。年七十馀矣(鸡贵者。梵云矩矩吒㗨说罗。矩矩吒是鸡。㗨说罗是贵。即高丽国也。相传云。彼国敬鸡神而取尊。故戴翎羽而表饰矣。那烂陀有池。名曰龙泉。西方唤高丽为矩矩吒㗨说罗也)。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苾刍法朗者。梵名达摩提婆(唐云法天)襄州襄阳人也。住灵集寺。俗姓安。实乃家传礼义门袭冠缨。童年出家钦修是务。遂离桑梓游涉岭南。净至番禺报知行李。虽复学悟非远而实希尚情深。意喜相随同越沧海。未经一月届乎佛逝。亦既至此业行是修。晓夜端心。习因明之秘册。晨昏励想。听俱舍之幽宗。既而一篑已倾。庶罔隤于九仞。三藏虔念。拟剋成乎五篇。弗惮劬劳性有聪识。复能志托弘益抄写忘疲。乞食自济但有三衣。袒膊涂跣遵修上仪。虽未成于角立。终有慕于囊锥。凡百徒侣咸希自乐。尔独标心利生是恪。恪勤何始专思至理。若能弘广愿于悲生。冀大明于慈氏。年二十四矣。 其僧贞固等四人。既而附舶俱至佛逝。学经三载梵汉渐通。法朗须往诃陵国。在彼经夏遇疾而卒。怀业恋居佛逝不返番禺。唯有贞固道宏相随。俱还广府。各并淹留且住更待后追。贞固遂于三藏道场敷扬律教。未终三载染患身亡。道宏独在岭南。尔来迥绝消息。虽每顾问音信不通。嗟乎四子俱汎沧波。竭力尽诚思然法炬。谁知业有长短各阻去留。每一念来伤叹无及。是知麟喻难就危命易亏。所有福田共相资济。龙华初会俱出尘劳耳。
佛陀达摩 朝代: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佛陀达摩者。即睹货速利国人也。大形模足气力习小教。常乞食少因兴易。遂届神州云。于益府出家。性好游涉。九州之地无不履焉。后遂西遄周观圣迹。净于那烂陀见矣。后乃转向北天。年五十许。
鸠摩罗王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九十九
王名无考。其国即为东印度境。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僧伽跋摩者。康国人也。少出流沙游步京辇。禀素崇信戒行清严。檀舍是修慈悲在念。以显庆年内奉敕与使人相随礼觐西国到大觉寺。于金刚座广兴荐设。七日七夜然灯续明献大法会。又于菩提院内无忧树下。彫刻佛形及观自在菩萨像。盛兴庆赞时人叹希。后还唐国。又奉敕令往交阯采药。于时交州时属大俭人物饿饥。于日日中营办饮食救济孤苦。悲心内结涕泣外流。时人号为常啼菩萨也。才染微疾奄尔而终。春秋六十馀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西印度人,梵名伽梵达磨。高宗永徽年间来华,译有《大悲心陀罗尼经》。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尊法。西印土人也。史失载其出处之详。永徽中。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又按千臂经。序云。偕沙门智通译。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尊法。西印度人也。梵云伽梵达磨。华云尊法。远踰沙碛来抵中华。有传译之心。坚化导之愿。天皇永徽之岁翻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经题但云西天竺伽梵达磨译。不标年代。推其本末疑是永徽显庆中也。又准千臂经序云。智通同此三藏译也。法后不知其终。
释阿离耶跋摩 朝代:

人物简介

海东高僧传·卷第二
释阿离耶跋摩。神智独悟。形貌异伦。始自新罗入于中国。寻师请益。无远不参。瞰憩冥壑。凌临诸天。非惟规范当时。亦欲陶津来世。志切游观。不殚游邈。遂求法于西竺。乃遐登于葱岭。搜奇讨胜。历见圣踪。夙愿已圆。资粮时绝。乃止那烂陀寺未几终焉。是时高□专业住菩提寺。玄恪。玄照。至大觉寺。此上四人并于贞观年中有此行也。共植胜因。聿丰释种。遥谢旧域。往见竺风。腾茂誉于东西。垂鸿休于罔极。非大心上辈。其何预此乎。按年谱似与玄奘三藏同发指西国。但不知第何年耳。

人物简介

海东高僧传·卷第二
释惠轮。新罗人。梵名般若跋摩(唐云惠甲)自本国出家。翘心圣境。泛舶而凌闽越。涉步而届长安。寒暑备受。艰危罄尽。奉敕随玄照法师西行充侍。飞梯架险。既至西国。遍礼奇踪。寓居庵摩罗波国信者寺淹住十载。近住次东边。犍陀罗山茶寺赀产丰饶。供养餐设。馀莫加也。其北方胡僧往来者。皆住此寺。蜂屯云集。各修法门。轮既善梵言。薄闲俱舍。来日尚在。年向四十矣。具如义净三藏求法高僧传中。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慧轮师者。新罗人也。梵名般若跋摩(唐云慧甲)自本国出家翘心圣迹。汎舶而陵闽越。涉步而届长安。奉敕随玄照师西行以充侍者。既之西国遍礼圣踪。居庵摩罗跛国在信者寺住经十载。近住次东边北方睹货罗僧寺。元是睹货罗人为本国僧所造。其寺巨富赀产丰饶供养餐设馀莫加也。寺名健陀罗山荼。慧轮住此。既善梵言薄闲俱舍。来日尚在年向四十矣。其北方僧来者。皆住此寺为主人耳。大觉寺西有迦毕试国寺。寺亦巨富多诸硕德。普学小乘。北方僧来亦住此寺。名窭挐折里多(唐云德行)大觉东北两驿许有寺名屈录迦。即是南方屈录迦国王昔所造也。寺虽贫素而戒行清严。近者日军王复于故寺之侧更造一寺。今始新成。南国僧来多住于此。诸方皆悉有寺。所以本国通流。神州独无一处。致令往还艰苦耳。那烂陀寺东四十驿许。寻弶伽河而下至蜜栗伽悉他钵娜寺(唐云鹿园寺也)去此寺不远有一故寺。但有塼基。厥号支那寺。古老相传云。是昔室利笈多大王为支那国僧所造(支那即广州也。莫诃支那即京师也。亦云提婆弗呾罗。唐云天子也)于时有唐僧二十许人。从蜀川牂牫道而出(蜀川去此寺有五百馀驿)向莫诃菩提礼拜。王见敬重。遂施此地以充停息。给大村封二十四所。于后唐僧亡没。村乃割属馀人。现有三村入鹿园寺矣。准量支那寺。至今可五百馀年矣。现今地属东印度王。其王名提婆跋摩。每言曰。若有大唐天子处数僧来者。我为重兴此寺。还其村封令不绝也。诚可叹。曰虽有鹊巢之易。而乐福者难逢。必若心存济益。奏请弘此诚非小事也。金刚座大觉寺即僧诃罗国王所造。师子洲僧旧住于此。大觉寺东北行七驿许至那烂陀寺。乃是古王室利铄羯罗昳底。为北天苾刍曷罗社槃所造。此寺初基才馀方堵。其后代国王苗裔相承造制宏壮。则赡部洲中当今无以加也。轨模不可具述。但且略叙区寰耳。然其寺形畟方如域。四面直檐长廊遍匝。皆是塼室。重叠三层层高丈馀。横梁板阗本无椽瓦。用塼平覆。寺背正直随意旋往。其房后壁即为外面也。垒塼峻峭高三四丈。上作人头高共人等。其僧房也面有九焉。一一房中可方丈许。后面通窗户向檐矣。其门既高唯安一扇。皆相瞻望不许安帘。出外平观四面皆睹。互相检察宁容片私。于一角头作。阁道还往。寺上四角各为塼堂。多闻大德而住于此。寺门西向飞阁凌虚。雕刻奇形妙尽工饰。其门乃与房相连。元不别作。但前出两步齐安四柱。其门虽非过大实乃装架弥坚。每至食时重关返闭。既是圣教意在防私。寺内之地方三十步许。皆以塼砌。小者或七步或五步耳。凡所覆屋脊上檐前房内之地。并用塼屑如桃枣大。和杂粘泥以杵平筑。用疆石灰。杂以麻䈥并油及麻滓烂皮之属。浸渍多日泥于塼地之上。覆以青草经三数日。看其欲乾重以滑石揩。拭拂赤土汁或丹朱之类。后以油涂鲜澄若镜。其堂殿阶陛悉皆如此。一作已后纵人践蹋。动经一二十载曾不圮磔。不同石灰水沾便脱。如斯等类乃有八寺。上皆平通规矩相似。于寺东面西取房。或一或三。用安尊像。或可即于此面前出多少。别起台观为佛殿矣。此寺西南大院之外。方列大窣睹波(旧云塔者讹略)及诸制底(旧云支提者讹)数乃盈百。圣迹相连不可称记。金宝莹饰实成希有。其间僧徒纲轨出纳之仪。具如中方录及寄归传所述。寺内但以最老上座而为尊主。不论其德。诸有门钥每宵封印。将付上座。更无别置寺主维那。但造寺之人名为寺主。梵云毗诃罗莎弭。若作番直典掌寺门及和僧白事者。名毗诃罗波罗。译为护寺。若鸣健稚及监食者。名为羯磨陀那。译为授事。言维那者略也。众僧有事集众平章令其护寺。巡行告白一一人前。皆须合掌各伸其事。若一人不许则事不得成。全无众前打槌秉白之法。若见不许以理喻之。未有挟强便加压伏。其守库当庄之流。虽三二人亦遣典库家人合掌为白。若和方可费用诚无独任之咎不白而独用者。下至半升之粟。即交被驱摈。若一人称豪独用僧物处断纲务不白大众者。名为俱攞钵底。译为家主。斯乃佛法之大疣人神所共怨。虽复于寺有益。而终获罪弥深。智者必不为也。又诸外道先有九十六部。今但十馀。若有斋会聚集。各各自居一处。并与僧尼无竞先后。既其法别理不同行。各习所宗坐无交杂。此之寺制理极严峻。每半月令典事佐史巡房读制。众僧名字不贯王籍。其有犯者众自治罚。为此僧徒咸相敬惧。其寺受用虽迮而益利弥宽。曾忆在京见人画出祇洹寺样。咸是凭虚。为广异闻略陈梗概云尔。 又五天之地但是大寺。君王悉皆令置漏水。为此昼夜。期候不难。准如律教。夜分三分。初后制令禅诵。中间随意消息。其漏水法广如寄归传中所述。虽复言陈寺样。终恐在事还迷为此画出其图。冀令目击无滞。如能奏请依样造之。即王舍支那理成无别耳。此下宜画寺样也。 此是室利那烂陀莫诃毗诃罗样唐译云吉祥神龙大住处也。西国凡唤君王及大官属并大寺舍。皆先云室利。意取吉祥尊贵之义那烂陀乃是龙名。近此有龙名那伽烂陀。故以为号。毗诃罗是住处义。比云寺者不是正翻。如观一寺馀七同然背上平直通人还往。凡观寺样者须南面看之。欲使西出其门方得直势。于门南畔可二十步有窣堵波。高百尺许。是世尊昔日夏三月安居处。梵名慕攞健陀俱胝。唐云根本香殿矣。门北畔五十步许。复有大窣堵波。更高于此。是幼日王所造。皆并塼作。装饰精妙。金床宝地。供养希有。中有如来转法轮像。次此西南有小制底。高一丈馀。是婆罗门执雀请问处。唐云雀离浮图。此即是也。根本殿西有佛齿木树非是杨柳。其次西畔有戒坛。方可大尺一丈馀。即于平地周垒塼墙子。高二尺许。墙内坐基可高五寸。中有小制底。坛东殿角有佛经行之基。垒塼为之。宽可二肘。长十四五肘。高可二肘馀。上乃石灰塑作莲华开势。高可二寸。阔一尺许。有十四五表佛足迹。此寺则南望王城。才三十里。鹫峰竹苑皆在城傍。西南向大觉。正南尊足山。并可七驿。北向薛舍离。乃二十五驿。西瞻鹿苑。二十馀驿东。向耽摩立底国。有六七十驿。即是海口升舶归唐之处。此寺内僧众有三千五百人。属寺村庄二百一所。并是积代君王给其人户永充供养(言驿者即当一踰缮那也)重曰。龙池龟洛地隔天津。途遥去马道绝来人。致令传说罕得其真。模形别匠轨制殊陈依俙。画古髣髴惊新。庶观者之虔想。若佛在而翘神。
释信胄 朝代: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信胄法师。不知何许人也。梵名设哩陀跋摩(唐云信胄)取北道而到西国。礼谒既周住信者寺。于寺上层造一塼阁。施上卧具永贻供养。遇疾数日馀命辍。然忽于夜中云。有菩萨授手迎。接端居合掌太息而。终年三十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时昆仑奴。相传善游水而勇健。玄宗开元末,乘海舶至南海。南海守以其遗昆山人陶岘。岘携其归,每遇水色可爱,则投剑令其下取,以为戏笑。越数岁,行次西塞山,岘复投剑,摩诃久而方出,曰有龙得剑,不可取。岘迫之,摩诃再入,久而支体磔裂,浮于水上。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1—761 【介绍】: 唐河东人,祖籍太原祁县,字摩诘。玄宗开元进士擢第。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又曾为河西节度判官。天宝时,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陷长安,被俘获,押解洛阳,迫受伪职,曾赋诗明志。乱平,责授太子中允。肃宗乾元中迁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与弟缙俱奉佛,居常蔬食,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沿辋水,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所为诗号《辋川集》。妻亡不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61 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徙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排行十三。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维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玄宗开元九年(721)中进士。释褐为太乐丞。秋,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道光禅师。张九龄为相,作《上张令公》诗。二十三年,擢右拾遗。二十五年,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抒发其黯然思退之情绪。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兼节度使判官。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赴桂州,知南选。过襄阳,作《哭孟浩然》诗。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天宝元年(742),复出为左补阙。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后迁库部郎中。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郎中(后改文部)。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十四载,迁给事中。十五载陷贼,安禄山委任给事中。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以明己心向唐室。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六等定罪,王维以有《凝碧池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乾元元年(758)二月,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上元二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生平事迹见两《唐书》本传,张清华、陈铁民两《王维年谱》。王维奉佛,学顿教。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独得任运自然之趣,故人称“高人”、“诗佛”。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许彦周诗话》认为:王维“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顾起经亦云:“玄、肃以下诗人,其数什百,语盛唐者,唯高、王、岑、孟四家为最。语四家者,唯右丞公为最。”(《题王右丞诗笺小引》)王维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乃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杰出代表。王维早期怀“致君光帝典”、“动为苍生谋”之大志,颇欲“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廷”,作《少年行》、《夷门歌》、《老将行》、《燕支行》、《献始兴公》、《上张令公》、《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等诗言志抒怀。早期边塞诗如《凉州赛神》、《使至塞上》、《送刘司直赴安西》、《送平淡然判官》、《从军行》、《陇西行》,山水诗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华岳》等,皆表现出开阔胸怀与雄浑博大之风格。玄宗后期政事腐败,王维乃日益信禅笃佛,追求超脱尘世之境界。后期之诗艺虽不断提高,已臻“诗中有画”(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泉为珠,著壁成绘”(《河岳英灵集》)之境界,然内容较狭,思想亦较消极。前人以为“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右丞精于画,故诗体转工”(刘士鏻《文至》引晁补之语)。如《皇甫岳云溪杂题》、《辋川集》、《山中》、《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皆脍炙人口。维虽不以文称,其“文格华整超逸”(《王右丞集笺注序》),今存文赋69篇,颇有娟丽可观者。长于山水画,为南宗之祖,世传有《辋川图》等。《王集》最早版本为宋蜀本与建昌本,校注则有刘须溪《王右丞集》、顾起经《类笺王右丞全集》、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及今人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全唐诗》存诗4卷,《拾遗》补2句。
唐诗汇评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调太乐丞,因伶人违制舞黄狮子受累,谪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二十五年秋,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天宝初,入为左补阙。十一载,拜吏部郎中,迁给事中。安史叛军陷京,被迫受伪职。复京后论罪,因曾作诗抒写对唐室的忠心,仅降为太子中允。迁左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卒。维多才艺,诗、书、画、乐无不精通。其诗众体兼擅,尤工五律、五绝。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王维集》十卷(宋明刊本作《王摩诘文集》、《王右丞集》或《王右泰文集》),今存。《全唐诗》编诗四卷。
词学图录
王维(701-761) 字摩诘,太原祁人,后其父迁家于蒲(今永济),遂为河东人。天宝末,为给事中。四十岁隐居蓝田辋川,妻亡,无子,笃信佛,不衣文彩,不茹荤腥。精诗词,善书画,通音律。有《阳关曲》等词。
黄鹤楼志·人物篇
王维(701—761) 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玄宗开元九年(721)状元,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工诗善画,兼通音乐,因其诗中颇具禅意,多含佛理,后人或以“诗佛”誉之,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有《王右丞集》。开元二十八年,曾漫游四川、湖北等地,登黄鹤楼时作五古《黄鹤楼送康太守》。被北宋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四
维字摩诘。太原祁人。徙河东。开元九年进士。历右拾遗。三迁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禄山陷两都。为贼所得。伪病瘖。拘于普救寺。迫以伪署。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所为凝碧池诗闻于上。肃宗嘉之。会弟缙请削己官以赎兄罪。乃责授太子中允。乾元元年转尚书右丞。二年卒。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哉!
《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后山诗话
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
《臞翁诗评》
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
岁寒堂诗话
世以王摩诘律诗配子美,古诗配太白,盖摩诘古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律诗至佳丽而老成。……虽才气不若李、杜之雄杰,而意味工夫,是其匹亚也。摩诘心淡泊,本学佛而善画,出则陪岐、薛诸王及贵主游,归则餍饫辋川山水,故其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
岁寒堂诗话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
《蔡百衲诗评》
王摩诘诗,浑厚一段,覆盖古今。但如久隐山林之人,徒成旷淡。
《唐诗品》
右丞诗发秀自天,感言成韵,词华新朗,意象幽闲。上登清庙,则情近圭璋;幽彻丘林,则理同泉石。言其风骨,固尽扫微波;采其流调,亦高跨来代。于《三百篇》求之,盖《小雅》之流也。而颂声之微,夫亦风气所临,不能洗濯而高视也。
震泽长语
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及其铺张国家之盛,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云里帝城双凤阚,雨中春树万人家”,又何其伟丽也!
诗薮
右丞五言,工丽闲澹,自有二派,殊不相蒙。“建礼高秋夜”、“楚塞二江接”、“风劲角弓鸣”、“扬子谈经处”等篇,绮丽精工,沈、宋合调者也。“寒山转苍翠”、“一从归白社”、“寂寞掩柴扉”、“晚年惟好静”等篇,幽闲古澹,储、孟同声者也。
诗薮
盛唐七言律称王、李。王才甚藻秀,而篇法多重。“绛帻鸡人”,不免服色之讥;“春树万家”,亦多花木之累。“汉主离宫”、“洞门高阁”,和平闲丽,而斤两微劣。“居延城外”甚有古意,与“卢家少妇”同,而音节太促,语句伤直,非沈比也。
诗薮
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深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唐音癸签
仲默云:右丞他诗甚长,独古作不逮。读其集,大篇句语俊拔,殊乏完章;小言结构清新,所少风骨。
诗镜总论
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第律诗有馀,古诗不足耳。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世之言诗者,好大好高,好奇好异,此此俗之魔见,非诗道之正传也。体物著情,寄怀感兴,诗之为用,如此已矣。
《诗源辨体》
王摩诘、孟浩然才力不逮高、岑,而造诣实深,兴趣实远,故其古诗虽不足,律诗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而气象风格自在,多入于圣矣。
《诗源辨体》
摩诘才力虽不逮高、岑,而五七言律风体不一。五言律有一种整栗雄丽者,有一种一气浑成者,有一种澄谈精致者,有一种闲远自在者。如“天官动将星”、“单车普出塞”、“横吹杂繁笳”、“不识阳关路”等篇,皆整栗雄厚者也。如“风劲角弓鸣”、“绝域阳关道”、“建礼高秋夜”、“怜君不得意”等篇,皆一气浑成者也。如“独坐悲双鬓”、“寂寞掩柴扉”、“松菊荒三径”、“言从石菌阁”、“岩壑转微径”等篇,皆澄淡精致者也。如“清川带长薄”、“寒山积苍翠”、“晚年惟好静”、“主人能爱客”、“重门朝已启”等篇,皆闲远自在者也。至如“楚塞三湘接”既甚雄浑,“新妆可怜色”则又娇嫩。若高、岑才力虽大,终不免一律耳。
《诗源辨体》
摩诘七言律亦有三种:有一种宏赡雄丽者,有一种华藻秀雅者,有一种淘洗澄净者。如“欲笑周文”、“居延城外”、“绛帻鸡人”等篇,皆宏赡雄丽者也。如“渭水自萦”、“汉主离宫”、“明到衡山”等篇,皆华藻秀雅者也。如“帝子远辞”、“洞门高阁”、“积雨空林”等篇,皆淘洗澄净者也。是亦高、岑之所不及也。
《诗源辨体》
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摩诘《与裴迪书》略云:“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每思曩昔携手赋诗,倘能从我游乎?”摩诘胸中滓秽净尽,而境与趣合,故其诗妙至此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昔人谓“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殊未尽厥美,庶几“咳唾落九天,随风生殊玉”耳。三人相较,正犹留侯无收城转饱之功,襟袖带烟霞之气、自非平阳、曲逆可伍。
《唐音审体》
少陵绝句多不甚着意,太白七言独步,五言其稍次也。味淡声希,言近指远,乍观不觉其奇,按之非复人间笔墨,唯有丞也。昔人谓读之可以启道心、淀尘虑。
《唐诗观澜集》
右丞五排,秀色外腴,颡气内充,由其天才敏妙,尽得风流,气骨遂为所掩。一变而入郎、秀丽胜而沉厚之气亦减,此风气之一关也。
《唐诗观澜集》
右丞诗荣光外映,秀色内含,端凝而不露骨,超逸而不使气,神味绵渺,为诗之极则,故当时号为“诗圣”。
《唐诗别裁》
意太深、气太浑、色太浓,诗家一病,故曰“穆如清风”。右丞诗每从不着力处得之。
《唐诗别裁》
右丞五言律有二种:一种以清远胜,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也;一种以雄浑胜,如“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是也。当分别观之。
昭昧詹言
辋川干诗,亦称一祖。然比之杜公,真如维摩之于如来,确然别为一派。寻其所至,只是以兴象超远,浑然元气,为后人所莫及;高华精警,极声色之宗,而不落人间声色,所以可贵。然愚乃不喜之,以其无血气无性情也。譬如绛阙仙宫,非不尊贵,而于世无益;又如画工,图写逼肖,终非实物,何以用之?称诗而无当于兴、观、群、怨,失《风》、《骚》之旨,远圣人之教,亦何取乎?政如同马相如之文,使世间无此,殊无所但以资于馆阁词人,酝酿句法,以为应制之用,诚为好手耳。
昭昧詹言
辋川叙题细密不漏,又能设色取景,虚实布置,一一如画,如今科举作墨卷相似,诚万选之技也。
《岘佣说诗》
摩诘五言古,雅淡之中,别饶华气,故其人清贵;盖山泽间仪态,非山泽间性情也。
《岘佣说诗》
摩诘七古,格整而气敛,虽纵横变化不及李、杜,然使事典雅,属对工稳,极可为后人学步。
《岘佣说诗》
摩诘七律,有高华一体,有清远一体,皆可效法。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应德琏、陶渊明。五言短篇尤劲,《寓言二首》直是脱胎《百一》。“楚国狂夫”诸咏,则《咏贫士》之流;“田舍”诸篇,《闲屈》之亚也。七言矩式初唐,独深排宕;律诗神超,发端亦远。夫其炼虚入秀,琢淡成腴,变六代之深浑,发三唐之明艳,而古芳不落,夕秀方新,司空表圣云:“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诚斯人之品目,唐贤之高轨也。
《唐宋诗举要》
赵铁岩曰:右丞通于禅理,故语无背触,甜澈中边。空外之音也,水中之影也,香之于沉实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建康也,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盖空诸所有而独契其宗。
《唐宋诗举要》
姚曰:盛唐人诗固无体不妙,而尤以五言律为最。此体中又当以王、孟为最,以禅家妙悟论诗者正在此耳。吴曰:王、孟诗专以自然兴象为佳,而有真气贯注其间,斯其所以为大家也。
《唐宋诗举要》
姚曰:右丞七律能备三十二相似,而意兴超远,有虽对荣观燕处超然之意,宜独冠盛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京兆云阳人,俗姓车,名奉朝。后魏拓跋氏后裔。玄宗天宝十载,为左卫泾州四明府别将,随中使张韬光出使罽宾国。十二载,因病留健陀罗国。肃宗至德二载,病愈出家,号达摩驮都,汉名法界。寻往北天竺瞻礼,习根本律仪。数年后,携梵经取北道归唐。途经龟兹、北庭时,请西域僧共译出《十地》、《十力》等经。德宗贞元五年,归长安,敕试太常卿,住章敬寺,时年六十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华言法界。一名悟空。生京兆云阳车氏。拓跋魏之裔也。天宝九载。罽宾国愿内附。遣大首领萨婆达干。三藏舍利越摩来朝。且请使者巡按。明年诏中使张韬光。偕国信行官傔使四十人西迈。时空名奉朝授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随使者出安西。十二载。至健陀罗国。罽宾东都城也。其王礼接唐使者于此。及使者归。报空方以疾笃。留健陀罗国。于是发愿。师事舍利越摩出家。肃宗至德二年也。年二十九。受具戒于迦湿弥罗国。文殊矢涅地。为亲教师。邬不羼提。为羯磨阿遮利耶。驮里魏地为教授。于蒙提寺。讽声闻戒。习根本律。盖北天之学。皆萨婆多部也。巡礼八塔。咨师舍利越摩。归觐君亲。摩因授空十地回向轮十力三经梵夹。佛牙舍利以别。至骨咄国。小海南岸。地忽摇动。雨雹交作。而霆击不已。时众商奔避一大树下。商主曰。龙神怒如此。众中或有舍利异宝。可出之海中。毋以为性命害也。空欲以利东夏故。潜乞龙神宥过。终不出。自卯及申始霁。即而请勿提提羼鱼。出十力经于丘兹莲华寺。请尸罗达磨。出十地回向轮经于北庭。贞元五年己巳。至京师。上佛牙舍利经本。诏功德使窦文场。付左神策军。缮写进呈。署空壮武将军。试太常卿。居章敬寺。返云阳。二亲之坟树拱矣。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悟空。京兆云阳人。姓车氏。后魏拓跋之远裔也。天假聪敏志尚典坟。孝悌之声蔼于乡里属玄宗德被遐方。罽宾国愿附大唐。遣大首领萨婆远干与三藏舍利越摩。于天宝九载来朝阙庭。请使巡按。明年敕中使张韬光。将国信行官兼吏四十馀人西迈。时空未出俗名奉朝。授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令随使臣自安西路去。至十二载。至健陀罗国。罽宾东都城也。其王礼接唐使。使回。空笃疾留健陀罗。病中发愿。痊当出家。遂投舍利越摩落发。号达摩驮都。华言法界。当肃宗至德二年也。洎年二十九。于迦湿弥罗国受具足戒。文殊矢涅地为亲教师。邬不羼提为羯磨阿遮利耶驮里。巍地为教授。于蒙鞮寺。讽声闻戒。习根本律仪。然北天竺国皆萨婆多学也。后巡历数年遍瞻八塔。为忆君亲因咨本师舍利越摩。再三方允。摩手授梵本十地回向轮十力三经。共一夹。并佛牙舍利。以赠别。空行从北路。至睹货罗国。五十七蕃中有一城。号骨咄国城果有小海。空行次南岸。地辄摇动。云阴雨暴霆击雹飞。乃奔就一大树间。时有众商咸投其下。商主告众曰。谁赍佛舍利异物殊珍耶。不尔龙神何斯忿怒。有则投于海中无令众人惶怖。如藏匿者自贻伊咎。空为利东夏之故潜乞龙神宥过。自卯达申雨雹方霁。回及龟兹居莲华寺。遇三藏法师勿提提羼鱼。善于传译。空因将十力经夹请翻之。寻抵北庭大使复命。空出梵夹。于阗三藏戒法为译主。空證梵文并度语。翻成十地。回向轮经。事讫随中使段明秀。以贞元五年己巳达京师。敕于跃龙门使院安置。进上佛牙舍利经本。宣付左神策军缮写。功德使窦文场。写毕进呈。敕署空壮武将军试太常卿。乃归章敬寺。次返云阳。问二亲坟树已拱矣。凡所往来经四十年。于时已六十馀。所翻经三本共十一卷。翻经大德圆照续开元录。皆编入藏。复记空之行状焉。
僧智慧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北天竺迦毕试国人。梵名般剌若,姓憍答摩。通大乘。德宗建中初来华传佛教。其舅氏子罗好心时为神策正将,上表荐慧译经,诏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般若心经》。卒于洛阳。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智慧。姓憍答摩。北天竺迦毕试国人。天资颖悟。七岁依大德调伏军出家。诵四阿含。十万颂。阿毗达磨四万颂。既具戒。诵萨婆多。近四万颂。俱舍二万八千颂。及大毗婆沙等。兼通其义又七年。习小乘法。后于中天竺那烂陀寺。承事大德智护进友智友。槁大乘金刚般若等经。唯识。瑜伽。中边。因明。声明。医明。王律等论。十八年。受瑜珈法。入曼茶啰三密护身五部印契于南天竺达磨耶舍。诵凡三千五百馀颂。 稔闻支那大国文殊所护乃泛舶东指。历二十二年再至番禺。仅克有济。贞元二年。始留京辇。神策军正将罗好心舅氏子也。方以朱泚之乱有战功。相见悲喜。迎至其家。延留供养。八年疏举翻译。六月八日。内出梵本。诏以罽宾三藏般若。开释梵本。翰林待诏光泽寺利言度语。西明寺圆照笔受。资圣寺道液。西明寺良秀。庄严寺应真。醴泉寺超悟。道岸。𮗿空。充正义。仍就西明寺置馆。是日共施有加。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十卷。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般若心经各一卷。十月缮写进上。诏于神策军卫。赐斋。嚫慧绢五百疋。冬衣一袭。馀赐绢各有差。慧谢有疏。不录。其表兄罗好心。谢疏称。奉天定难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詹事。语多不录。慧终于洛阳。塔龙门之西国。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智慧者。梵名般剌若也。姓憍答摩氏。北天竺迦毕试国人。颖悟天资。七岁发心。违侍二亲归依三宝。时从大德调伏军教诵四阿含满十万颂。阿毗达磨三万颂。及年应法随师往别国纳具足戒。诵萨婆多近四万颂。俱舍二万八千颂。又诵大婆沙兼通其义。七年于彼专习小乘。后诣中天竺那烂陀寺。禀学大乘唯识瑜伽中边等论金刚般若经因明声明医明王律论等。并依承智护进友智友三大论师。复游双林经八塔。往来瞻礼十有八年。闻南北竺颇尚持明。遂往咨禀。彼有灌顶师名达摩耶舍。见慧勤重可教。授瑜伽法入曼荼罗三密护身五部印契经。于一年诵彻三千五百馀颂。常闻支那大国文殊在中。锡指东方誓传佛教。乃泛海东迈。垂至广州风飘却返抵执师子国之东。又集资粮重修巨舶。遍历南海诸国。二十二年。再近番禺。风涛遽作舶破人没。唯慧存焉。夜至五更其风方止。所赍经论莫知所之。及登海壖其夹策已在岸矣。于白抄内大竹筒中得之。宛为鬼物扶持而到。乃叹曰。此大乘理趣等经。想支那人根熟矣。遂东北行半月达广州。即德宗建中初也。属帝违难奉天。贞元二年始届京辇。见乡亲神策军正将罗好心。即慧舅氏之子也。悲喜相慰。将至家中延留供养。八年上表。举慧翻传。有敕令京城诸寺大德名业殊众者同译。得罽宾三藏般若开释梵本。翰林待诏光宅寺沙门利言度语。西明寺沙门圆照笔受。资圣寺道液。西明寺良秀。庄严寺应真。醴泉寺超悟。道岸辩空。并充證义。六月八日欲创经题。敕右街功德使王希迁与右神策军大将军王孟涉骠骑大将军马有邻等。送梵经出内。缁伍威仪乐部相间。士女观望车骑交骈。迎入西明寺翻译。即日赐钱一千贯茶三十丳香一大合。充其供施。开名题曰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成十卷。又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般若心经。各一卷。皆贞元八年所译也。是岁十月缮写毕。二十八日设䌽车大备威仪。引入光顺门进。帝览忻然慰劳勤至。敕于神策军赐斋食。䞋慧绢五百匹冬服一副。馀人赐各有差。慧表谢。答诏褒美。同日请译经。奉天定难。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詹事罗好心上表云。臣表弟沙门般剌若先进大乘理趣六波罗蜜梵本经。伏奉今年四月十九日敕。令王希迁精选有道行僧于西明寺翻译。今经帙已终。同诣光顺门进上。答诏云。卿之表弟早悟大乘。远自西方求游上国。宣六根之奥义。演双树之微言。念以精诚所宜钦重。是令翻译俾用流行。卿夙慕忠勤职司禁卫。省览表疏具见乃怀所谢知。好心以朱泚围逼之际颇有战功预其中兵。为帝宠重。慧得好心启导。译务有光。帝制经序焉。慧后终于洛阳。葬龙门之西冈。塔今存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本于阗国人,名尸罗达摩。通华、梵语。德宗贞元中北庭节度使杨袭古与龙兴寺僧请戒法为译主,译《十地经》、《回向轮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尸罗达磨。华言戒法。于阗人。居北庭。为大法师。贞元中。沙门悟空。偕节度使杨袭古。于北庭龙兴寺。请法为译主。出十地回向轮等经。法躬读梵文。兼译语。沙门大震。笔受。法超润文。善信證义。悟空證梵文。既缮写。属沙门不通所译经本。附宣慰中使段明秀。秦事官牛昕安西奏事官程。锷由回鹘路入朝进上。梵夹留龙兴寺藏。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尸罗达摩。华言戒法也。本于阗人。学业该通善知华梵。居于是国为大法师。唐贞元中悟空回至北庭。其本道节度使杨袭古。与龙兴寺僧请法为译主。翻十地经。法躬读梵文并译语。沙门大震笔受。法超润文。善信證义。悟空證梵文。又译回向轮经。翻传才毕缮写欲终。遇北庭宣慰中使段明秀事讫回。与北庭奏事官牛昕安西奏事官程锷等。相随入朝。为沙河不通取回鹘路。其梵夹留北庭龙兴寺藏。赍所译唐本至京。即贞元五载也。法译事方终。却回豁丹。豁丹一云于遁。此皆岭北人之呼召耳。若五印度语云瞿萨怛那。华言乳国。亦云地乳也。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桐城(今属安徽)人。五代后梁时任明州评事。罢官后居奉川,时与布袋和尚契此游,时称摩诃居士。契此卒后,居东湖跘跨山。《明州岳林寺志》卷三载其事迹,并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