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摇 → 颻飖搖摇”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摇襞
摇动折迭。 南朝 梁简文帝 :“诗既若此,笔又如之。徒以烟墨不言,受其驱染;纸札无情,任其摇襞。” 清
屠爌 《古意》诗:“素丝非一丝,机中织成帛,卷舒生容光,从郎自摇襞。”
《漢語大詞典》:颤掉(顫掉)
抖动,摇动。
《宣和遗事》后集:“时帝手足颤掉,不能击掬,令左右督责习之。”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三·化绵衣疏》:“然寒不能衣而饥不能食, 灞桥 踏雪,难堪手足之凌兢,剡木乘舟,无奈身心之颤掉。”
《明史·方伎传·周汉卿》:“ 长山 徐 嫗癎疾,手足颤掉,裸而走,或歌或笑。”
《國語辭典》:吸吸 拼音:xī xī
1.云动的样子。《楚辞。刘向。九叹。思古》:「风骚屑以摇木兮,云吸吸以湫戾。」汉。王逸。注:「吸吸,云动貌也。」
2.呼吸急促的样子。《楚辞。刘向。九叹。惜贤》:「望高丘而叹涕兮,悲吸吸而长怀。」《宋书。卷八五。谢庄传》:「利患数年,遂成痼疾,吸吸惙惙,常如行尸。」
《漢語大詞典》:战摇(戰摇)
颤抖,摇动。《南宫词纪·八声甘州·咏马嵬事》套曲:“时把翠鞭轻裊,丝韁慢笼心意懒,坐不稳雕鞍身战摇。”
《國語辭典》:翠粲 拼音:cuì càn
摩擦声。《文选。嵇康。琴赋》:「新衣翠粲,缨徽流芳。」三国魏。
应玚 〈〉:「振纤枝之翠粲,动采叶之莓莓。」也作「綷粲」。
《國語辭典》:扑簌簌(撲簌簌) 拼音:pū sù sù
1.拟声词。形容风声,或不停的颤抖、滚动的声音。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二折:「起几个骨碌碌的轰雷,更一阵扑簌簌的怪风。」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三折:「滴溜溜拥身飞过,赤力力镇动花梢,扑簌簌惊起栖鸦,悄蹙蹙的潜踪蹑足。」也作「扑鲁鲁」、「扑碌碌」、「扑速速」、「普碌碌」、「普速速」。
2.形容物体轻轻的、不断的落下来。大多用来形容流泪急而多的样子。《董西厢》卷六:「这对眼儿,泪珠儿滴了万颗;止约不定,恰才淹了,扑簌簌的又还偷落,胜秋雨点儿多。」《红楼梦》第一一一回:「扶了莺儿走到灵前,一面奠酒,那眼泪早扑簌簌流下来了。」也作「噗噜噜」、「噗碌碌」。
《漢語大詞典》:摇震
摇动震荡。 汉
班固 :“日月为之夺明,丘陵为之摇震。” 明
陈子龙 《议财用》:“叛藩剧盗,海内摇震。” 郭沫若
《瓶》诗之四:“我的心旌呀,你怎么这般摇震?”
《國語辭典》:发布(發布) 拼音:fā bù
宣布通知。如:「发布命令」、「发布消息」。
《國語辭典》:厥弛 拼音:jué shǐ
动摇的样子。《汉书。卷七五。李寻传》:「荧惑厥弛,佞巧依势。」
《國語辭典》:推动(推動) 拼音:tuī dòng
1.用力使物体前进或摇动。如:「推动车子」。
2.展开工作或事务。如:「推动政策」。
《漢語大詞典》:筑筑(築築)
脉跳动急速貌。
《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中〉》“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注:“心动悸者,谓心下筑筑,惕惕然动而不自安也。”
《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注:“悸者,筑筑然跳动病也。”
上下摇动。如筑杵捣物的样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织成》:“又无何,湖中一木直立,筑筑摇动。” 何垠 注:“筑筑,擣也,谓立於水中,形上下如擣也。”
《國語辭典》:串铃(串鈴) 拼音:chuàn líng
1.在江湖中行医或算命的人用来招呼顾客的器具。多用铜或铁制成,摇动时可以发出声音。《金瓶梅》第一九回:「想著你当初不得地时,串铃儿卖膏药,也亏了这位鲁大哥扶持你。」《老残游记》第一九回:「赶忙仍旧制了一个串铃,买了一个旧药箱,配好了许多药材。」
2.联贯成串的铃铛。多系在骡马的颈项上,行走时摇动发出声音。
3.乐器名,打击乐器。流行于蒙古族、藏族。在环绕成圈的皮环上系有十几个小铜铃,手持圆环摇铃发声。也有将小铃系于长方形木拍上,持拍柄摇铃发声的。用于民间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