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牵带(牽帶)
(1).拖累。《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只是亡姊灵柩未殯,有此牵带,与院判商量。”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八:“我此间又没甚牵带,大姐肯同我去,要走就走。”
(2).提携带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书二》:“ 东王 恩典曰:‘今日我们一班弟妹真真好,得我四兄乃埋牵带,方得成人。’”
《漢語大詞典》:入贽(入贄)
携带礼品入朝谒见。《南齐书·氐传》:“昔絶国入贄,美称前册;殊俗内款,声流往记。”
《漢語大詞典》:谢纸(謝紙)
旧时吊唁者携带锡箔、纸钱之类往丧家吊唁,死者殡葬以后,丧家的孝子或长孙向吊唁者登门叩谢,称“谢纸”。《醒世姻缘传》第六一回:“我还早到家去打点拜帖,好早出去谢纸。”
《漢語大詞典》:携拯(攜拯)
携带拯救。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华歆 王朗 ,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 歆 輒难之。 朗 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 王 欲舍所携人。 歆 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託,寧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分類:携带拯救
《漢語大詞典》:爽笏
借指孤高有致的僚属。笏,大臣上朝时携带的手版。 明 王逢 《奉寄赵伯器参政伊时中员外五十韵》:“超然延爽笏,肃若卫寒更。”参见“ 拄笏看山 ”。
《國語辭典》:拄笏看山  拼音:zhǔ hù kān shān
笏,上朝时所持的手版。晋王徽之担任桓冲的车骑参军,桓冲询问王徽之时,王徽之以朝笏捂著面颊,悠然的观看西山。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比喻人倜傥不羁,身在官场却有閒情雅致。宋。陆游 春晚书怀诗:「脱巾漉酒从人笑,拄笏看山颇自奇。」
《漢語大詞典》:私赍(私齎)
谓私下携带钱物。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长男既行,亦自私齎数百金。”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又言 江陵 时,有赐及父母或誥命,皆令家僮私齎至家。”
《国语辞典》:冰蚀(冰蚀)  拼音:bīng shí
冰河流动时,其携带的岩石碎块,对地面进行磨蚀的现象。
《漢語大詞典》:赍具(齎具)
携带的用具。新唐书·裴坦传:“ 坦 性简俭,子娶 杨收 女,齎具多饰金玉。 坦 命撤去,曰:‘乱我家法。’世清其概。”
分類:携带用具
《國語辭典》:照袋  拼音:zhào dài
随身携带以放置杂物的袋子。宋。陶谷《清异录。卷下。器具门。方便囊》:「唐季王侯竞作方便囊,重锦为之,形如今之照袋。每出行,杂置衣、巾、篦、鉴、香药、词册,颇为简快。」
《漢語大詞典》:折桌
旧时北方风俗,亲友前往祭奠死者,须携带三牲或果品祭供于灵前。亦有不带供品而只付与大致与一桌供相当的现金的,谓之“折桌”。《金瓶梅词话》第五九回:“ 吴道官 庙里并 乔大户 家,俱备折桌三牲来祭奠。”
《漢語大詞典》:摺尺
分作数节可以折迭便于携带的尺。
分類:携带
《漢語大詞典》:钥匙夹套
一种通常用皮革制成的小夹套,用于携带钥匙(如装入衣袋或手提包内)
《國語辭典》:徙宅忘妻  拼音:xǐ zhè wàng qī
搬家忘了妻子。语本《孔子家语。卷三。贤君》:「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后比喻人健忘粗心,做事荒唐不谨慎。《幼学琼林。卷三。宫室类》:「徙宅忘妻,讥人不谨。」
《漢語大詞典》:携家带口
携带家眷;也指受家眷的拖累。也说“携家带眷”、“拉家带口”
《国语辞典》:铺盖捲儿(铺盖捲儿)  拼音:pū gai juǎn ér
打叠成捲的被褥,出门时方便携带。亦用以泛称被褥等行李。如:「你收拾你的铺盖捲儿走路吧!」《儿女英雄传》第一七回:「正说著,只见褚大娘子也来了,跟著两个老婆子,两个笨汉,一个背著个铺盖捲儿,一个抱著个大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