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58,分104页显示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43 44 45 46 下一页
菩提心
二种菩提心
菩提水
菩提子
菩提分
菩提寺
菩提门
菩提所
菩提会
菩提乐
菩提场
菩提讲
菩提经
菩提树
佛类词典(续上)
三身菩提菩提心
二种菩提心
菩提水
菩提子
菩提分
菩提寺
菩提门
菩提所
菩提会
菩提乐
菩提场
菩提讲
菩提经
菩提树
三身菩提
【佛学大辞典】
(名数)同三佛菩提。
(名数)同三佛菩提。
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日经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佛学常见辞汇】
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佛学次第统编】
佛学大辞典曰:「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曰经疏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术语)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日经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佛学常见辞汇】
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佛学次第统编】
佛学大辞典曰:「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曰经疏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二种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愿为体,一众生无边誓愿度,念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愿求度之,令入大般涅槃也。是饶益有情戒,亦是恩德之心,亦是缘因佛性,亦应身菩提之因也。二烦恼无边誓愿断,愿求自断无边之烦恼也,是摄律仪戒,亦是断德之心,正因佛性,法身菩提之因也。三法门无尽誓愿知,是愿求觉知无尽之佛门也,是亦摄善法戒,智德之心,了因佛性,报身菩提之因也。四无上菩提誓愿證,是愿求證得佛果菩提也。由前三行愿具足成就而證得三身圆满之菩提,还亦广利益一切众生也。二缘理菩提心,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上求下化之愿行,是为最上之菩提心,谓为缘理之菩提心。见往生要集上末。
【佛学常见辞汇】
缘事菩提心和缘理菩提心。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言为体,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缘理菩提心是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就上求下化的愿行,这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佛学次第统编】
往生要集言二种菩提心者:
一、缘事菩提心 是以四弘誓愿为体。
二、缘理菩提心 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上求下化之愿行,是为最上之菩提心,谓为缘理之菩提心。
(名数)一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愿为体,一众生无边誓愿度,念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愿求度之,令入大般涅槃也。是饶益有情戒,亦是恩德之心,亦是缘因佛性,亦应身菩提之因也。二烦恼无边誓愿断,愿求自断无边之烦恼也,是摄律仪戒,亦是断德之心,正因佛性,法身菩提之因也。三法门无尽誓愿知,是愿求觉知无尽之佛门也,是亦摄善法戒,智德之心,了因佛性,报身菩提之因也。四无上菩提誓愿證,是愿求證得佛果菩提也。由前三行愿具足成就而證得三身圆满之菩提,还亦广利益一切众生也。二缘理菩提心,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上求下化之愿行,是为最上之菩提心,谓为缘理之菩提心。见往生要集上末。
【佛学常见辞汇】
缘事菩提心和缘理菩提心。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言为体,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缘理菩提心是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就上求下化的愿行,这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佛学次第统编】
往生要集言二种菩提心者:
一、缘事菩提心 是以四弘誓愿为体。
二、缘理菩提心 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上求下化之愿行,是为最上之菩提心,谓为缘理之菩提心。
菩提水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宋张邦几侍儿小名录拾遗曰:「五代时有一僧号至聪禅师,修行于祝融峰十年,自以为戒行具足,无所诱掖。一日下山于道傍见一美人,号红莲,一瞬而动,遂与合欢。至明僧起沐浴,与妇人俱化。有颂曰:『有道山僧号至聪。十年不下祝融峰,腰间所积菩提水。泻向红莲一叶中。』」
(术语)宋张邦几侍儿小名录拾遗曰:「五代时有一僧号至聪禅师,修行于祝融峰十年,自以为戒行具足,无所诱掖。一日下山于道傍见一美人,号红莲,一瞬而动,遂与合欢。至明僧起沐浴,与妇人俱化。有颂曰:『有道山僧号至聪。十年不下祝融峰,腰间所积菩提水。泻向红莲一叶中。』」
菩提子
【佛学大辞典】
(物名)指西藏语之Bodi-ci果,可以作数珠,产于雪山地方,非菩提树之实也。校量数珠功德经曰:「若用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搯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参见:数珠)。案菩提子一名川谷,一年生草。所在有之,春生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花作穗,夏秋之间结实,圆而色白,有坚壳,如珐琅质。俗用为念佛之数珠,故名菩提子。木本者别为一种。中国惟天台山有之,谓之天台菩提。
(物名)指西藏语之Bodi-ci果,可以作数珠,产于雪山地方,非菩提树之实也。校量数珠功德经曰:「若用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搯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参见:数珠)。案菩提子一名川谷,一年生草。所在有之,春生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花作穗,夏秋之间结实,圆而色白,有坚壳,如珐琅质。俗用为念佛之数珠,故名菩提子。木本者别为一种。中国惟天台山有之,谓之天台菩提。
菩提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Bodhyan%ga,总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正三十七道品之名,别为三十七道品中七觉支之名。分者支分之义,七种或三十七科之道行支分,故名分。又分者因之义,七种或三十七科之道行,皆顺趣菩提,故名菩提分。阿弥陀经曰:「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俱舍论二十五曰:「道亦名为菩提分法。(中略)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大乘义章十六曰:「言道品者,经中亦名为菩提分,亦名觉支。」仁王经上曰:「修习无边菩提分法。」同良贲疏上一曰:「菩提分法者,菩提云觉,正是所求。分者因也,亦支分义。三十七法顺趣菩提,菩提之分名菩提分。」
【佛学常见辞汇】
1。佛陀从四谛的道谛中,开示出三十七种修习基本圣道的法门,叫做三十七道品,也叫做三十七菩提分法。2。即七菩提分,又名七觉分。(参见:七觉分)
(术语)Bodhyan%ga,总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正三十七道品之名,别为三十七道品中七觉支之名。分者支分之义,七种或三十七科之道行支分,故名分。又分者因之义,七种或三十七科之道行,皆顺趣菩提,故名菩提分。阿弥陀经曰:「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俱舍论二十五曰:「道亦名为菩提分法。(中略)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大乘义章十六曰:「言道品者,经中亦名为菩提分,亦名觉支。」仁王经上曰:「修习无边菩提分法。」同良贲疏上一曰:「菩提分法者,菩提云觉,正是所求。分者因也,亦支分义。三十七法顺趣菩提,菩提之分名菩提分。」
【佛学常见辞汇】
1。佛陀从四谛的道谛中,开示出三十七种修习基本圣道的法门,叫做三十七道品,也叫做三十七菩提分法。2。即七菩提分,又名七觉分。(参见:七觉分)
菩提寺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参见:菩提所)
(杂名)(参见:菩提所)
菩提所
【佛学大辞典】
(杂名)檀家所属之寺院云菩提所。作读经诵咒供佛施僧之法事为自身或为亡灵求无上菩提之所也。
(杂名)檀家所属之寺院云菩提所。作读经诵咒供佛施僧之法事为自身或为亡灵求无上菩提之所也。
菩提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葬场四门之一。名西方曰菩提门。
(术语)葬场四门之一。名西方曰菩提门。
菩提所
【佛学大辞典】
(杂名)檀家所属之寺院云菩提所。作读经诵咒供佛施僧之法事为自身或为亡灵求无上菩提之所也。
(杂名)檀家所属之寺院云菩提所。作读经诵咒供佛施僧之法事为自身或为亡灵求无上菩提之所也。
菩提会
【佛学大辞典】
(行事)集会而参究菩提名曰菩提会。
(行事)集会而参究菩提名曰菩提会。
菩提乐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乐之一。五乐之一。(参见:乐)。【又】乐曲名。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菩萨无漏果成,自受菩提之乐,以慈心故,复以此乐转施众生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
(术语)五种乐之一。五乐之一。(参见:乐)。【又】乐曲名。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菩萨无漏果成,自受菩提之乐,以慈心故,复以此乐转施众生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
菩提场
【佛学大辞典】
(杂名)菩提道场也。华严经一曰:「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
(杂名)菩提道场也。华严经一曰:「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
菩提讲
【佛学大辞典】
(修法)为求菩提讲说法华之法会也。
(修法)为求菩提讲说法华之法会也。
菩提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之略名。
(经名)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之略名。
菩提树
【佛学大辞典】
(植物)Bodhidruma,又Bodhivr!ks!a,释尊于此树下成道,故名菩提树,译曰道树,又云觉树。然此树之本名,法苑珠林八云阿沛多罗树,法显传云贝多树,观佛三昧经云阿输陀树As/vattha,西域记八云毕钵罗树(Pippala)。见毕钵罗条。谓贝多罗为菩提树者误也。酉阳杂俎曰:「菩提树出摩伽陀国,在摩诃菩提寺。盖释伽如来成道时树,一名思惟树,茎干黄白,枝叶青翠,经冬不凋。至佛入灭日,变色凋落,过已还生。至此日,国王人民,大作佛事,收叶而归,以为瑞也。树高四百尺,已下有银塔周回绕之。彼国人四时常焚香散花,绕树作礼。唐贞观中,频遣使往,于寺设供,并施袈娑。至显庆五年,于寺立碑,以纪圣德。此树梵名有二:一曰宾拨梨力叉,二曰阿湿曷咃婆力叉。西域记谓之卑钵罗,以佛于其下成道,即以道为称,故号菩提婆力叉,汉翻为树。」翻译名义集曰:「西域记云:即毕钵罗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谓之菩提树。」广东新语曰:「诃林有菩提树,萧梁时智药三藏自西竺持来。今大可百围,作三四大柯,其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计,大者合围,小者拱把,岁久根包其干,惟见根而不见干。叶似柔桑,二月凋落,五月而生,僧采而沤之,惟馀细筋如丝,霏微荡漾,比于纱谷,俗谓之菩提纱是也。」按诃林即今番禺之光孝寺,寺有西番诃黎勒树,故名。粤东笔记曰:「菩提树子,可作念珠。面有大圈,文如月周罗,细点如星。谓之星月菩提。」光孝寺志曰:「嘉庆二年六月二十五夜,飓风吹倒。陈中丞大文命工培护。越年枯萎。寺僧乔庵离相同诣南华接一小枝归,植旧地。今扶疏犹昔。」雷州府志曰:「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案菩提树为常绿亚乔木,多产于粤东,高二丈馀。叶卵形,端甚尖长,花隐于花托中。实圆质坚不朽。今琼山县谓之金刚子。亦可作念珠。
【佛学常见辞汇】
原名毕钵罗树,因释尊在此树下成道,故又名菩提树。
(植物)Bodhidruma,又Bodhivr!ks!a,释尊于此树下成道,故名菩提树,译曰道树,又云觉树。然此树之本名,法苑珠林八云阿沛多罗树,法显传云贝多树,观佛三昧经云阿输陀树As/vattha,西域记八云毕钵罗树(Pippala)。见毕钵罗条。谓贝多罗为菩提树者误也。酉阳杂俎曰:「菩提树出摩伽陀国,在摩诃菩提寺。盖释伽如来成道时树,一名思惟树,茎干黄白,枝叶青翠,经冬不凋。至佛入灭日,变色凋落,过已还生。至此日,国王人民,大作佛事,收叶而归,以为瑞也。树高四百尺,已下有银塔周回绕之。彼国人四时常焚香散花,绕树作礼。唐贞观中,频遣使往,于寺设供,并施袈娑。至显庆五年,于寺立碑,以纪圣德。此树梵名有二:一曰宾拨梨力叉,二曰阿湿曷咃婆力叉。西域记谓之卑钵罗,以佛于其下成道,即以道为称,故号菩提婆力叉,汉翻为树。」翻译名义集曰:「西域记云:即毕钵罗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谓之菩提树。」广东新语曰:「诃林有菩提树,萧梁时智药三藏自西竺持来。今大可百围,作三四大柯,其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计,大者合围,小者拱把,岁久根包其干,惟见根而不见干。叶似柔桑,二月凋落,五月而生,僧采而沤之,惟馀细筋如丝,霏微荡漾,比于纱谷,俗谓之菩提纱是也。」按诃林即今番禺之光孝寺,寺有西番诃黎勒树,故名。粤东笔记曰:「菩提树子,可作念珠。面有大圈,文如月周罗,细点如星。谓之星月菩提。」光孝寺志曰:「嘉庆二年六月二十五夜,飓风吹倒。陈中丞大文命工培护。越年枯萎。寺僧乔庵离相同诣南华接一小枝归,植旧地。今扶疏犹昔。」雷州府志曰:「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案菩提树为常绿亚乔木,多产于粤东,高二丈馀。叶卵形,端甚尖长,花隐于花托中。实圆质坚不朽。今琼山县谓之金刚子。亦可作念珠。
【佛学常见辞汇】
原名毕钵罗树,因释尊在此树下成道,故又名菩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