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558,分104页显示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32  33  34  35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尸罗拔陀提
乞㗚双提赞Khri-Sron-Lde-bTsan
天须菩提
支那提婆瞿怛罗
支提
支提山部
支提加部
木叉提婆
提婆五法
提婆五逆
五菩提
五种菩提
五阐提罗
方便菩提
文殊问菩提经
尸罗拔陀提
【佛学大辞典】
(人名)S/iladhadra,晋译曰戒贤。太子名。见贤愚经六。
乞㗚双提赞Khri-Sron-Lde-bTsan
【佛学大辞典】
(人名)西藏王名。金城公主之子,生于唐开元十六年,十三岁即西藏国王位。当时国势大扬,西伏揭职浩罕,东戡定云南四川之大部,威震四邻。王始不好佛教,受其母金城公主之感化,遣使僧于印度,学修佛教。先后招致善海大师,莲华上生师。莲华上生师携来中观宗之典籍,并陀罗尼及密乘修法等。又请莲华上生师之高弟大翻译师及迦摩什罗罗班弥达众成就人等与毗卢遮那罗祛怛康龙尊护馀班弥达等广译教法,论议此等新来密乘并中观派之佛教与双赞思甘普王时代渡来之中国佛教,评其优劣,遂由迦摩什罗之力,定前者为西藏之正教,大兴佛教。在位四十七年,以唐贞元二年薨,国人呼为文殊之化身。见彰所知论上等。
天须菩提
【佛学大辞典】
(人名)三须菩提之一。佛弟子中有三须菩提,此其中之一人也。增一阿含经三曰:「喜著好衣,行本清净,天须菩提。」
支那提婆瞿怛罗
【佛学大辞典】
(杂名)Cina-deva-gotra,译曰汉天种。见西域记十二。
支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Caitya,又作支帝,脂帝,支徵。新作制多,制底,制底耶。积聚之义。以积聚土石而成之也。又谓世尊无量之福德积集于此也。义翻云灵庙。或言有舍利云塔婆,无舍利云制底。或谓总云塔,别云制底。或谓制底与塔婆其义同,无有无总别之差。寄归传三曰:「大师世尊既涅槃后,人天共集以火焚之。众聚香柴遂成大,即名此处以为制底,是积聚义。(中略)又释:一想世尊众德俱聚于此。二乃积砖土而成之。详传字义如是,或名窣睹波,义亦同此。旧总云塔,别道支提,斯皆讹矣。」玄应音义三曰:「支提,或言脂帝,或言脂帝浮都,此云聚相,谓集宝及石等高以为相也。」宗轮论述记曰:「制多者,即先云支提,讹也,此云灵庙。」法华义疏十一曰:「依僧祇律:有舍利名塔婆,无舍利名支提。地持云:莫问有无,皆名支提。」大日经疏五曰:「制底,翻为福聚,谓诸佛一切功德聚在其中,是故世人为求福故,悉皆供养恭敬。」同六曰:「复次梵音制底与质多体同,此中秘密谓心为佛塔也。」阿育王经七曰:「四支徵(音知荷反)处,成道处,转法轮处,涅槃处。」
支提山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Caityas/aila,小乘二十部之一。旧云支提山部,新云制多山部。
支提加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与制多山部同。
木叉提婆
【佛学大辞典】
(人名)Moks!adeva,西土小乘之徒,尊玄奘三藏曰木叉提婆,译言解脱天。为解脱解律之异名,天者美最胜之称也。西域记十二曰:「小乘学徒号木叉提婆。」又比丘名。求法高僧传上曰:「木叉提婆者,交州人也,唐言解脱天。」
提婆五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提婆达多妄说五法,破释迦之和合僧。正理论四十三曰:「言邪道者,提婆达多妄说五事为出离道:一者不应受用乳等,二者断肉,三者断盐,四者应被不截衣服,五者应居聚落边寺。」婆沙论一百十六曰:「云何五法?一者尽寿著粪扫衣,二者尽寿常乞食,三者尽寿唯一坐食,四者尽寿常居回露,五者尽寿不食一切鱼肉血昧盐苏乳等。」婆沙之五法与正理不同,律多引婆沙之五法。
【佛学大辞典】
(故事)五逆罪中以破僧罪为最重,破僧者于同一结界中构别法而树立一众也。今提婆所立有五法。辅行一曰:「言五法者。婆沙云:一粪扫衣。二常乞食。三一坐食。四常露坐。五不受盐及五味。与正理不同。正理云:一不受五味。二断肉。三断盐。四不受割截衣。五不居聚落边寺。」非谓是五法悉邪,立此五法为二分一味之僧为大罪也。(参见:五法)
五法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法有种种。
【佛学常见辞汇】
楞伽经与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即一、相,即森罗万象的事物,其形相各各不同;二、名,即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作表诠;三、分别,即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五、如如,由正智所證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此中前二是所变境,第三是能变心自缘其所变境,三者皆属有漏法,第四是就法相正观法性,属于无漏法,第五是心境一如,湛然寂灭。
【佛学常见辞汇】
楞伽经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五法者:第一相,森罗万象的事物,情与无情,千态万状,其形相各各不同,是为相。第二名,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表诠之,是为名。第三分别,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的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是为分别。第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是为正智。第五如如,由正智所證得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是为如如。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一、名〕,名即假名也。谓一切圣凡,情与无情,若根若尘,各有自相,逐体称呼,是为名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二、相〕,相即色相也。谓三界一切品类,洪纤妍丑,情与无情,及根尘诸法,各有形状,是为相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妄想〕,妄想者,分别虚妄之念也。谓由前名、相二法,起分别心;认假名为自己,执幻相为本身,则有心、心数法,种种攀缘,是为妄想也。(心即心王,心数法即受想行等法也。)
〔四、正智〕,正智者,如来明了正见之智也。谓了前诸法如幻如化,非断非常,超过一切凡夫小乘偏邪异见,是为正智也。
〔五、如如〕,如如者,不变不异,真如之理也。谓由前正智,观察名相,皆悉如幻,非有非无,名相本空,即真如理。理因智明,智因理发;以智如理,以理如智;是为如如也。
提婆五逆
【佛学大辞典】
(故事)法华文句八下曰:「诱拐五百比丘,而破和合僧(是一)。掷大石而自佛身出血(是二)。教阿阇世王放醉象使之践佛(是三)。以拳杀华色比丘尼(是四)。置毒于手之十爪,欲由礼佛足而伤佛(是五)。」是非五种各别之五逆,乃重同类而成五数,盖自佛身出血与教阿阇世王及置毒于爪中,为同一之逆罪。配之于别种之五逆,则但为三逆罪也。同次文曰:「若作三逆,教王毒爪并害佛摄。」
五菩提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发心菩提,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发心者。二、伏心菩提,制伏烦恼而行诸波罗蜜者。三、明心菩提,观察诸法而行般若波罗蜜者。四、出到菩提,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得无生法忍而出三界,到一切智者。五、无上菩提,坐于道场,断烦恼之缘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见智度论五十三。
五种菩提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菩提)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发心菩提,十信之菩萨于无量生死中为无上菩提发大心也。二伏心菩提,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于诸烦恼调伏其心,行诸波罗蜜也。三明心菩提,初地已上之菩萨观三世诸佛之诸法实相,其心明了也。四出到菩提,八地已上之菩萨,于般若中不著于般若能灭诸惑,见十方之佛,出三界而到佛果也。五无上菩提,等觉之菩萨。坐于道场,断尽诸烦恼得无上菩提也。见智度论五十三。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发心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十信菩萨,于无量生死中,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而发大心,名为发心菩提。(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位菩萨,折诸烦恼,降伏其心,行诸波罗蜜,利益众生,是名伏心菩提。(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观三世诸法,本末总相别相,分别筹量,得诸法实相,清净明了,与般若波罗蜜相应,是名明心菩提。(登地菩萨者,即登初欢喜地菩萨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三位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罗蜜,灭一切烦恼,见一切十方诸佛,得无生法忍,出离三界,到萨婆若,是名出到菩提。(无生法忍者,谓忍可一切诸法性相本空,毕竟无生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萨婆若,华言一切智。)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坐于道场,断诸烦恼,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无上菩提。(等觉者,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菩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Bodhi,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然所通所觉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断烦恼障而證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为之诸法,断所知障而知诸法之一切种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于此二者,故谓之大菩提。智度论四曰:「菩提名诸佛道。」同四十四曰:「菩提,秦言无上智慧。」注维摩经曰:「肇曰: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菩提者,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止观一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称道。」大乘义章十八曰:「菩提胡语,此翻名道。果德圆通,名之为道。」安乐集上曰:「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觉,是指能觉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漏尽人的智慧。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
五阐提罗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又作五扇提罗。有沙门五人死堕地狱。后生人间而为阐提罗。(参见:扇提罗)
方便菩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菩提之一。(参见:三菩提)
【佛学常见辞汇】
三菩提之一。
【三藏法数】
谓善巧随机,化用自在,名为方便。以此方便为道,故名方便菩提。
三菩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Sam%bodhi,又作糁帽地。译作正等觉。希麟音义四曰:「糁帽地,旧云三菩提,此云正等觉也。」(参见:菩提)
【佛学常见辞汇】
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华译为正等觉,即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2。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真性菩提是真性不变的菩提;实智菩提是具得真实智慧的菩提;方便菩提是善巧随机化用自在的菩提。3。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菩提。声闻菩提是修四圣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缘觉菩提是修十二因缘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诸佛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到的最高菩提。
【佛学次第统编】
三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真性菩提 真名不伪,性名不改,不伪不改,名为真性,以此真性为道,故名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 谓能照真性之智,称理不虚,名为实智,以此实智为道,故名实智菩提。
三、方便菩提 谓善巧随机,化用自在,名为方便,以此方便为道,故名方便菩提。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真性菩提〕,真名不伪,性名不改。不伪不改,名为真性。以此真性为道,故名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谓能照真性之智,称理不虚,名为实智。以此实智为道,故名实智菩提。
〔三、方便菩提〕,谓善巧随机,化用自在,名为方便。以此方便为道,故名方便菩提。
【三藏法数】
(出出生菩提经)
梵语菩提,华言道。经云:婆罗门白佛言:若已发菩提心,有退失否?佛言:发菩提心已,则无退失。当知有三种菩提。(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一、声闻菩提〕,谓声闻之人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在于声闻行中,虽已自发菩提之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是行故,独得解脱,是名声闻菩提。
〔二、缘觉菩提〕,谓缘觉之人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在于缘觉行中,虽已自发菩提之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是行故,独得解脱,是名缘觉菩提。
〔三、诸佛菩提〕,谓诸佛于因中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自发菩提心已,复能劝诸众生发菩提心,习学大乘法义,自既解脱,亦令众生解脱,是名诸佛菩提。
文殊问菩提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之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