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1,分31页显示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30 31 下一页
四法不得菩提
四缘发菩提心
五法退菩提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龙树提婆宗
舍一切善根一阐提
于无始众生发愿一阐提
三摩钵提
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
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
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
所求菩提发心
发菩提心等业
菩提广大屈
佛类词典(续上)
三种发菩提心四法不得菩提
四缘发菩提心
五法退菩提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龙树提婆宗
舍一切善根一阐提
于无始众生发愿一阐提
三摩钵提
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
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
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
所求菩提发心
发菩提心等业
菩提广大屈
三种发菩提心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
〔一、直心〕,直心者,谓心常质直,离诸谄曲,能行正法,即是菩提之心也。
〔二、深心〕,深心者,谓于正法,心生深信,而复乐修一切善行,即是菩提之心也。
〔三、大悲心〕,大悲心者,悲即悲悯,谓悲悯一切受苦众生,常思救护,令其安乐,即是菩提之心也。
(出起信论)
〔一、直心〕,直心者,谓心常质直,离诸谄曲,能行正法,即是菩提之心也。
〔二、深心〕,深心者,谓于正法,心生深信,而复乐修一切善行,即是菩提之心也。
〔三、大悲心〕,大悲心者,悲即悲悯,谓悲悯一切受苦众生,常思救护,令其安乐,即是菩提之心也。
四法不得菩提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一、无善友〕,谓修行之人,虽有精进之心,而无善友知识,为其说法开导,终不能得佛果菩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谬受学〕,谓修行之人,虽值善友知识,种种说法,而禀性愚钝,于所受法,错谬领解,亦不能得佛果菩提也。
〔三、不精进〕,谓修行之人,虽于受学之际,不谬领解,但自己懈怠,不能勇猛精进,则亦不得佛果菩提也。
〔四、不调伏〕,谓修行之人,虽闻正法,精进勤修,然善根未熟,久远已来,不能调伏其心,则亦不得佛果菩提也。
(出地持经)
〔一、无善友〕,谓修行之人,虽有精进之心,而无善友知识,为其说法开导,终不能得佛果菩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谬受学〕,谓修行之人,虽值善友知识,种种说法,而禀性愚钝,于所受法,错谬领解,亦不能得佛果菩提也。
〔三、不精进〕,谓修行之人,虽于受学之际,不谬领解,但自己懈怠,不能勇猛精进,则亦不得佛果菩提也。
〔四、不调伏〕,谓修行之人,虽闻正法,精进勤修,然善根未熟,久远已来,不能调伏其心,则亦不得佛果菩提也。
四缘发菩提心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一、见闻为增上缘〕,增上即增进之义。谓世间之人,或见或闻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之事,既见闻已,即发是念,是佛菩萨功行具足,能为如是诸变化事;以此见闻,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闻法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见闻诸佛菩萨神通变化,但闻说法,赞叹菩提及大乘法。彼人闻已,则欢喜信乐,以此闻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三、护法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闻法,或见法欲灭之相,遂作是念:无量众生,造诸恶业,当遭大苦。我今修菩萨道,护持正法,为诸众生灭无量苦。以此护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四、发心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见法灭之相,但见恶世众生,为烦恼所障,不能出离生死;遂作是念:于此恶世,尚不能发二乘之愿,况能志求无上菩提。我当发心,亦令他发,以此发心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出地持经)
〔一、见闻为增上缘〕,增上即增进之义。谓世间之人,或见或闻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之事,既见闻已,即发是念,是佛菩萨功行具足,能为如是诸变化事;以此见闻,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闻法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见闻诸佛菩萨神通变化,但闻说法,赞叹菩提及大乘法。彼人闻已,则欢喜信乐,以此闻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三、护法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闻法,或见法欲灭之相,遂作是念:无量众生,造诸恶业,当遭大苦。我今修菩萨道,护持正法,为诸众生灭无量苦。以此护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四、发心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见法灭之相,但见恶世众生,为烦恼所障,不能出离生死;遂作是念:于此恶世,尚不能发二乘之愿,况能志求无上菩提。我当发心,亦令他发,以此发心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五法退菩提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乐在外道出家〕,谓人之出家,当从正法修习善业成菩提果,若从外道,则增诸邪见,作不善业,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不修大慈之心〕,谓修菩萨行者,当以平等大慈之心,爱念一切众生与其清净法乐,然后得成菩提之果。若非此行,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
〔三、好求法师过罪〕,谓修菩萨行者,奉承师长如事父母,听受其教,则菩提之果可成,若窥伺以求其过,则不惟无听受之诚,且亏事师之道,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
〔四、常乐处在生死〕,谓修菩萨行者,当勤精进,以求出离,则菩提之果可成。若耽著五欲,造诸恶业,于诸生死心无厌离,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五、不喜读诵经典〕,谓修菩萨行者,当信受如来所说经典,诚心读诵,求其妙义,依解进修,成菩提果。若不喜乐受持读诵,则所修之行,无所依据,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
(出涅槃经)
〔一、乐在外道出家〕,谓人之出家,当从正法修习善业成菩提果,若从外道,则增诸邪见,作不善业,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不修大慈之心〕,谓修菩萨行者,当以平等大慈之心,爱念一切众生与其清净法乐,然后得成菩提之果。若非此行,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
〔三、好求法师过罪〕,谓修菩萨行者,奉承师长如事父母,听受其教,则菩提之果可成,若窥伺以求其过,则不惟无听受之诚,且亏事师之道,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
〔四、常乐处在生死〕,谓修菩萨行者,当勤精进,以求出离,则菩提之果可成。若耽著五欲,造诸恶业,于诸生死心无厌离,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五、不喜读诵经典〕,谓修菩萨行者,当信受如来所说经典,诚心读诵,求其妙义,依解进修,成菩提果。若不喜乐受持读诵,则所修之行,无所依据,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性净理体,虚融寂灭,不迁不变,无始无终,故名无始菩提涅槃;不染烦恼,不涉生死,故号元清净体,即菩提涅槃清净之根本也。
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性净理体,虚融寂灭,不迁不变,无始无终,故名无始菩提涅槃;不染烦恼,不涉生死,故号元清净体,即菩提涅槃清净之根本也。
龙树提婆宗
【三藏法数】
龙树即南天竺国大名德比丘也,作大庄严、大智度等论,号法性宗。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等皆当作佛。梵语提婆,华言天。即龙树弟子,禀承其道,传流于世,是为龙树提婆宗。(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龙树即南天竺国大名德比丘也,作大庄严、大智度等论,号法性宗。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等皆当作佛。梵语提婆,华言天。即龙树弟子,禀承其道,传流于世,是为龙树提婆宗。(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舍一切善根一阐提
【三藏法数】
舍善根者,楞伽经云: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不肯随顺经律之法,是名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菩萨藏者,藏即含藏也,谓诸大乘经典含藏一切文理,是菩萨所修所證之法,故名菩萨藏。)
舍善根者,楞伽经云: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不肯随顺经律之法,是名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菩萨藏者,藏即含藏也,谓诸大乘经典含藏一切文理,是菩萨所修所證之法,故名菩萨藏。)
于无始众生发愿一阐提
【三藏法数】
谓世间众生,穷劫有之,无有初始,故名无始众生。菩萨发愿度诸众生,以本愿力,现为阐提。故楞伽经云:菩萨以本愿方便,不般涅槃,是名于无始众生发愿一阐提。
谓世间众生,穷劫有之,无有初始,故名无始众生。菩萨发愿度诸众生,以本愿力,现为阐提。故楞伽经云:菩萨以本愿方便,不般涅槃,是名于无始众生发愿一阐提。
三摩钵提
【三藏法数】
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者,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也。)
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者,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也。)
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声闻之人,用体空之智,初观十二因缘生,次观十二因缘灭。观此生灭,即悟非生非灭,破见、思之惑,證真空之理,是名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体空者,体达诸法性本空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因缘生者,即无明缘行、行缘识等是也。因缘灭者,即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是也。)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声闻之人,用体空之智,初观十二因缘生,次观十二因缘灭。观此生灭,即悟非生非灭,破见、思之惑,證真空之理,是名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体空者,体达诸法性本空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因缘生者,即无明缘行、行缘识等是也。因缘灭者,即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是也。)
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
【三藏法数】
谓缘觉之人,亦用体空之智,初观十二因缘生,次观十二因缘灭。观此生灭,即悟非生非灭,破见、思之惑;更能侵除习气,以由能观之智,比于声闻稍胜,故所證真空之理亦深,是名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侵除者,犹渐除也。习气者,见、思馀习之气分也。)
谓缘觉之人,亦用体空之智,初观十二因缘生,次观十二因缘灭。观此生灭,即悟非生非灭,破见、思之惑;更能侵除习气,以由能观之智,比于声闻稍胜,故所證真空之理亦深,是名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侵除者,犹渐除也。习气者,见、思馀习之气分也。)
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
【三藏法数】
谓菩萨之人,虽亦用体空之智,观十二因缘生灭,了悟非生非灭,而能顿断见、思习气。以由能观之智,比于缘觉复胜,故所證真空之理最深,是名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谓菩萨之人,虽亦用体空之智,观十二因缘生灭,了悟非生非灭,而能顿断见、思习气。以由能观之智,比于缘觉复胜,故所證真空之理最深,是名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所求菩提发心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人宿有善本,具正知见,欲求出世妙道,即发心修行,是名所求菩提发心。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人宿有善本,具正知见,欲求出世妙道,即发心修行,是名所求菩提发心。
发菩提心等业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发无上道心,深信因果,诵大乘经,劝进行者,是为净业。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发无上道心,深信因果,诵大乘经,劝进行者,是为净业。
菩提广大屈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闻无上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是名菩提广大屈。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闻无上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是名菩提广大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