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1,分31页显示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下一页
菩提萨埵
菩提金刚
菩提分法
菩提智魔
菩提达磨
菩提道场
菩提索多
菩提心观释
菩提法智魔
菩提资粮论
菩提鹘露支
菩提心离相论
菩提萨埵摩诃萨埵
菩提场庄严经
佛类词典(续上)
菩提流志菩提萨埵
菩提金刚
菩提分法
菩提智魔
菩提达磨
菩提道场
菩提索多
菩提心观释
菩提法智魔
菩提资粮论
菩提鹘露支
菩提心离相论
菩提萨埵摩诃萨埵
菩提场庄严经
菩提流志
【佛学大辞典】
(人名)Bodhiruci,译曰觉爱。南天竺人,唐朝武后时来,译三藏。开元释教录九曰:「沙门菩提流志,本名达磨流支,唐言法希,天后改为菩提流志,唐言觉爱。南印度人。」宋高僧传三曰:「释菩提流志,南天竺国人也。净行婆罗门种,姓迦叶氏。」
(人名)Bodhiruci,译曰觉爱。南天竺人,唐朝武后时来,译三藏。开元释教录九曰:「沙门菩提流志,本名达磨流支,唐言法希,天后改为菩提流志,唐言觉爱。南印度人。」宋高僧传三曰:「释菩提流志,南天竺国人也。净行婆罗门种,姓迦叶氏。」
菩提萨埵
【佛学大辞典】
(术语)Bodhisattva,同菩萨。大日经疏一曰:「菩提萨埵,阿阇梨云:具据正义当云菩提索多,此索多者,是忍乐修行坚持不舍义也。然声明有如是法,若论文字,其义虽正,音韵或不流便者,得取便安之。故世论师谓为萨埵,传习者随顺其辞。」(参见:菩萨)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菩萨)
(术语)Bodhisattva,同菩萨。大日经疏一曰:「菩提萨埵,阿阇梨云:具据正义当云菩提索多,此索多者,是忍乐修行坚持不舍义也。然声明有如是法,若论文字,其义虽正,音韵或不流便者,得取便安之。故世论师谓为萨埵,传习者随顺其辞。」(参见:菩萨)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菩萨)
菩提金刚
【佛学大辞典】
(人名)金刚智三藏也。
(人名)金刚智三藏也。
菩提分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菩提分)
(术语)(参见:菩提分)
菩提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Bodhyan%ga,总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正三十七道品之名,别为三十七道品中七觉支之名。分者支分之义,七种或三十七科之道行支分,故名分。又分者因之义,七种或三十七科之道行,皆顺趣菩提,故名菩提分。阿弥陀经曰:「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俱舍论二十五曰:「道亦名为菩提分法。(中略)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大乘义章十六曰:「言道品者,经中亦名为菩提分,亦名觉支。」仁王经上曰:「修习无边菩提分法。」同良贲疏上一曰:「菩提分法者,菩提云觉,正是所求。分者因也,亦支分义。三十七法顺趣菩提,菩提之分名菩提分。」
【佛学常见辞汇】
1。佛陀从四谛的道谛中,开示出三十七种修习基本圣道的法门,叫做三十七道品,也叫做三十七菩提分法。2。即七菩提分,又名七觉分。(参见:七觉分)
(术语)Bodhyan%ga,总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正三十七道品之名,别为三十七道品中七觉支之名。分者支分之义,七种或三十七科之道行支分,故名分。又分者因之义,七种或三十七科之道行,皆顺趣菩提,故名菩提分。阿弥陀经曰:「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俱舍论二十五曰:「道亦名为菩提分法。(中略)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大乘义章十六曰:「言道品者,经中亦名为菩提分,亦名觉支。」仁王经上曰:「修习无边菩提分法。」同良贲疏上一曰:「菩提分法者,菩提云觉,正是所求。分者因也,亦支分义。三十七法顺趣菩提,菩提之分名菩提分。」
【佛学常见辞汇】
1。佛陀从四谛的道谛中,开示出三十七种修习基本圣道的法门,叫做三十七道品,也叫做三十七菩提分法。2。即七菩提分,又名七觉分。(参见:七觉分)
菩提智魔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菩提法智魔同。
(术语)与菩提法智魔同。
菩提达磨
【佛学大辞典】
(人名)Bodhidharma,东土禅宗之初祖,常略名达磨。(参见:达磨)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达磨,是中国禅宗的初祖。(参见:达磨)
(人名)Bodhidharma,东土禅宗之初祖,常略名达磨。(参见:达磨)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达磨,是中国禅宗的初祖。(参见:达磨)
菩提道场
【佛学大辞典】
(杂名)Bodhiman!d!a,佛成就菩提之道场也。在摩竭陀国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之金刚座是也。释尊于此成道,故谓之菩提道场。
(杂名)Bodhiman!d!a,佛成就菩提之道场也。在摩竭陀国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之金刚座是也。释尊于此成道,故谓之菩提道场。
菩提索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菩提萨埵)
(术语)(参见:菩提萨埵)
菩提心观释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赵宋法天译。略释菩提心非性非相不生不灭非觉非无觉等之义者。
(书名)一卷,赵宋法天译。略释菩提心非性非相不生不灭非觉非无觉等之义者。
菩提法智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魔之一。(参见:魔)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著一切法而为魔也。盖修行之人,于菩提之法,起智执著,坚守不舍,障蔽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菩提法智魔。
(术语)十魔之一。(参见:魔)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著一切法而为魔也。盖修行之人,于菩提之法,起智执著,坚守不舍,障蔽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菩提法智魔。
魔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魔罗Ma%ra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旧译之经论,作磨,梁武改为魔字。婆沙论四十二曰:「问曰:何故名魔?答曰:断慧命故名魔,复次常行放逸有害自身故名魔。」智度论五曰:「除诸法实相,馀残一切法,尽名为魔。(中略)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智度论六十八曰:「魔秦言能夺命者,唯死魔实能夺命,馀者亦能作夺命因缘,亦夺智慧命,是故名杀者。」义林章六本曰:「梵云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故名魔罗,此略云魔。」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魔莫何反,书无此字,译人义作。梵云魔罗,此翻名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亦言杀者,常行放逸断慧命故,或云恶者,多爱欲故。」慧琳音义十二曰:「魔罗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异名也。此类鬼神有大神力,能与修出世法者为留难事,名为魔罗。以力为名,又略去罗字。」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魔罗的简称,华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即能害人性命和障碍扰乱人们修道的饿鬼,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
【佛学次第统编】
魔梵语魔罗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智度论曰:「除诸法实相,馀残一切法,尽名为魔。」
【佛学次第统编】
三魔 烦恼、五阴、生死。
四魔 三魔、加天魔。
八魔 四魔、加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之四。
十魔 蕴、乃至菩提法智。
三魔 善知识、三昧、菩提心。
五魔 天、罪、行、恼、死。
五阴魔 色、受、想、行、识。
色阴魔十 出碍、乃至变形。
受阴魔十 悲悯、乃至爱欲。
想阴魔十 怪鬼、乃至天眷。
行阴魔十 无因、乃至涅槃。
识阴魔十 冥谛、乃至独伦。
二类魔 界内、界外。
界内魔十 精灵、乃至心念。
界外魔十 三昧、乃至果位。
【俗语佛源】
「魔」是梵语mara(魔罗)的省音。原来译作「磨」,梁武帝认为「字宜从鬼」,改成「魔」,沿用至今。「魔」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命者」、「障碍」等,亦作「恶魔」。一切扰乱身心、障碍修行的事物,均可称为「魔」或「魔障」。经中关于「魔」的讲法很多,主要有「四魔」为障:一是「烦恼魔」,即贪、嗔、痴等。二是「五阴魔」即种种身心烦恼。三是「死魔」,即生死无常的威胁,四是「天魔」,即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名叫「魔波旬」(marapapiyas),意译为「恶障」。据说他经常率领魔众到人间去破坏佛法。释迦牟尼「成道」前夕,曾在菩提树下降伏了魔波旬率领的魔军。《西游记》等神话小说中关于「魔」的描写都源于佛经。后来,用「魔」、「魔鬼」泛指一切恶徒邪术,也引申指神奇之事,如「魔术」等。(李明权)
(术语)梵语,魔罗Ma%ra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旧译之经论,作磨,梁武改为魔字。婆沙论四十二曰:「问曰:何故名魔?答曰:断慧命故名魔,复次常行放逸有害自身故名魔。」智度论五曰:「除诸法实相,馀残一切法,尽名为魔。(中略)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智度论六十八曰:「魔秦言能夺命者,唯死魔实能夺命,馀者亦能作夺命因缘,亦夺智慧命,是故名杀者。」义林章六本曰:「梵云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故名魔罗,此略云魔。」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魔莫何反,书无此字,译人义作。梵云魔罗,此翻名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亦言杀者,常行放逸断慧命故,或云恶者,多爱欲故。」慧琳音义十二曰:「魔罗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异名也。此类鬼神有大神力,能与修出世法者为留难事,名为魔罗。以力为名,又略去罗字。」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魔罗的简称,华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即能害人性命和障碍扰乱人们修道的饿鬼,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
【佛学次第统编】
魔梵语魔罗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智度论曰:「除诸法实相,馀残一切法,尽名为魔。」
【佛学次第统编】
三魔 烦恼、五阴、生死。
四魔 三魔、加天魔。
八魔 四魔、加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之四。
十魔 蕴、乃至菩提法智。
三魔 善知识、三昧、菩提心。
五魔 天、罪、行、恼、死。
五阴魔 色、受、想、行、识。
色阴魔十 出碍、乃至变形。
受阴魔十 悲悯、乃至爱欲。
想阴魔十 怪鬼、乃至天眷。
行阴魔十 无因、乃至涅槃。
识阴魔十 冥谛、乃至独伦。
二类魔 界内、界外。
界内魔十 精灵、乃至心念。
界外魔十 三昧、乃至果位。
【俗语佛源】
「魔」是梵语mara(魔罗)的省音。原来译作「磨」,梁武帝认为「字宜从鬼」,改成「魔」,沿用至今。「魔」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命者」、「障碍」等,亦作「恶魔」。一切扰乱身心、障碍修行的事物,均可称为「魔」或「魔障」。经中关于「魔」的讲法很多,主要有「四魔」为障:一是「烦恼魔」,即贪、嗔、痴等。二是「五阴魔」即种种身心烦恼。三是「死魔」,即生死无常的威胁,四是「天魔」,即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名叫「魔波旬」(marapapiyas),意译为「恶障」。据说他经常率领魔众到人间去破坏佛法。释迦牟尼「成道」前夕,曾在菩提树下降伏了魔波旬率领的魔军。《西游记》等神话小说中关于「魔」的描写都源于佛经。后来,用「魔」、「魔鬼」泛指一切恶徒邪术,也引申指神奇之事,如「魔术」等。(李明权)
菩提资粮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六卷,龙树菩萨造,自在比丘释,隋达摩笈多译。明般若波罗密等为菩提之资粮者。
(书名)六卷,龙树菩萨造,自在比丘释,隋达摩笈多译。明般若波罗密等为菩提之资粮者。
菩提鹘露支
【佛学大辞典】
(人名)Bodhiruci,(参见:菩提流支)
(人名)Bodhiruci,(参见:菩提流支)
菩提流支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又作菩提留支Bodhiruci,菩提鹘露支,译曰道希。北天竺人,魏宣武帝时来洛阳多翻诸经。续高僧传一曰:「菩提流支,魏言道希,北天竺人也。」十地经序曰:「三藏法师菩提留支,魏言觉希。」二十唯识述记上曰:「菩提鹘露支,此云觉爱,先云觉喜,即魏时菩提流支法师。」
(人名)又作菩提留支Bodhiruci,菩提鹘露支,译曰道希。北天竺人,魏宣武帝时来洛阳多翻诸经。续高僧传一曰:「菩提流支,魏言道希,北天竺人也。」十地经序曰:「三藏法师菩提留支,魏言觉希。」二十唯识述记上曰:「菩提鹘露支,此云觉爱,先云觉喜,即魏时菩提流支法师。」
菩提心离相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龙树菩萨造,赵宋施护译。达蕴处界等之诸相唯心所说,成就第一义空,是菩提心之离相也。
(书名)一卷,龙树菩萨造,赵宋施护译。达蕴处界等之诸相唯心所说,成就第一义空,是菩提心之离相也。
菩提萨埵摩诃萨埵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菩萨摩诃萨)
(术语)(参见:菩萨摩诃萨)
菩提场庄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菩提场庄严陀罗经之略名。
(经名)菩提场庄严陀罗经之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