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1,分31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菩提门
菩提所
菩提会
菩提乐
菩提场
菩提讲
菩提经
菩提树
菩提心戒
菩提心义
菩提心论
菩提心经
菩提树神
菩提流支
佛类词典(续上)
菩提寺菩提门
菩提所
菩提会
菩提乐
菩提场
菩提讲
菩提经
菩提树
菩提心戒
菩提心义
菩提心论
菩提心经
菩提树神
菩提流支
菩提寺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参见:菩提所)
(杂名)(参见:菩提所)
菩提所
【佛学大辞典】
(杂名)檀家所属之寺院云菩提所。作读经诵咒供佛施僧之法事为自身或为亡灵求无上菩提之所也。
(杂名)檀家所属之寺院云菩提所。作读经诵咒供佛施僧之法事为自身或为亡灵求无上菩提之所也。
菩提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葬场四门之一。名西方曰菩提门。
(术语)葬场四门之一。名西方曰菩提门。
菩提所
【佛学大辞典】
(杂名)檀家所属之寺院云菩提所。作读经诵咒供佛施僧之法事为自身或为亡灵求无上菩提之所也。
(杂名)檀家所属之寺院云菩提所。作读经诵咒供佛施僧之法事为自身或为亡灵求无上菩提之所也。
菩提会
【佛学大辞典】
(行事)集会而参究菩提名曰菩提会。
(行事)集会而参究菩提名曰菩提会。
菩提乐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乐之一。五乐之一。(参见:乐)。【又】乐曲名。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菩萨无漏果成,自受菩提之乐,以慈心故,复以此乐转施众生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
(术语)五种乐之一。五乐之一。(参见:乐)。【又】乐曲名。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菩萨无漏果成,自受菩提之乐,以慈心故,复以此乐转施众生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
菩提场
【佛学大辞典】
(杂名)菩提道场也。华严经一曰:「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
(杂名)菩提道场也。华严经一曰:「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
菩提讲
【佛学大辞典】
(修法)为求菩提讲说法华之法会也。
(修法)为求菩提讲说法华之法会也。
菩提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之略名。
(经名)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之略名。
菩提树
【佛学大辞典】
(植物)Bodhidruma,又Bodhivr!ks!a,释尊于此树下成道,故名菩提树,译曰道树,又云觉树。然此树之本名,法苑珠林八云阿沛多罗树,法显传云贝多树,观佛三昧经云阿输陀树As/vattha,西域记八云毕钵罗树(Pippala)。见毕钵罗条。谓贝多罗为菩提树者误也。酉阳杂俎曰:「菩提树出摩伽陀国,在摩诃菩提寺。盖释伽如来成道时树,一名思惟树,茎干黄白,枝叶青翠,经冬不凋。至佛入灭日,变色凋落,过已还生。至此日,国王人民,大作佛事,收叶而归,以为瑞也。树高四百尺,已下有银塔周回绕之。彼国人四时常焚香散花,绕树作礼。唐贞观中,频遣使往,于寺设供,并施袈娑。至显庆五年,于寺立碑,以纪圣德。此树梵名有二:一曰宾拨梨力叉,二曰阿湿曷咃婆力叉。西域记谓之卑钵罗,以佛于其下成道,即以道为称,故号菩提婆力叉,汉翻为树。」翻译名义集曰:「西域记云:即毕钵罗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谓之菩提树。」广东新语曰:「诃林有菩提树,萧梁时智药三藏自西竺持来。今大可百围,作三四大柯,其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计,大者合围,小者拱把,岁久根包其干,惟见根而不见干。叶似柔桑,二月凋落,五月而生,僧采而沤之,惟馀细筋如丝,霏微荡漾,比于纱谷,俗谓之菩提纱是也。」按诃林即今番禺之光孝寺,寺有西番诃黎勒树,故名。粤东笔记曰:「菩提树子,可作念珠。面有大圈,文如月周罗,细点如星。谓之星月菩提。」光孝寺志曰:「嘉庆二年六月二十五夜,飓风吹倒。陈中丞大文命工培护。越年枯萎。寺僧乔庵离相同诣南华接一小枝归,植旧地。今扶疏犹昔。」雷州府志曰:「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案菩提树为常绿亚乔木,多产于粤东,高二丈馀。叶卵形,端甚尖长,花隐于花托中。实圆质坚不朽。今琼山县谓之金刚子。亦可作念珠。
【佛学常见辞汇】
原名毕钵罗树,因释尊在此树下成道,故又名菩提树。
(植物)Bodhidruma,又Bodhivr!ks!a,释尊于此树下成道,故名菩提树,译曰道树,又云觉树。然此树之本名,法苑珠林八云阿沛多罗树,法显传云贝多树,观佛三昧经云阿输陀树As/vattha,西域记八云毕钵罗树(Pippala)。见毕钵罗条。谓贝多罗为菩提树者误也。酉阳杂俎曰:「菩提树出摩伽陀国,在摩诃菩提寺。盖释伽如来成道时树,一名思惟树,茎干黄白,枝叶青翠,经冬不凋。至佛入灭日,变色凋落,过已还生。至此日,国王人民,大作佛事,收叶而归,以为瑞也。树高四百尺,已下有银塔周回绕之。彼国人四时常焚香散花,绕树作礼。唐贞观中,频遣使往,于寺设供,并施袈娑。至显庆五年,于寺立碑,以纪圣德。此树梵名有二:一曰宾拨梨力叉,二曰阿湿曷咃婆力叉。西域记谓之卑钵罗,以佛于其下成道,即以道为称,故号菩提婆力叉,汉翻为树。」翻译名义集曰:「西域记云:即毕钵罗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谓之菩提树。」广东新语曰:「诃林有菩提树,萧梁时智药三藏自西竺持来。今大可百围,作三四大柯,其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计,大者合围,小者拱把,岁久根包其干,惟见根而不见干。叶似柔桑,二月凋落,五月而生,僧采而沤之,惟馀细筋如丝,霏微荡漾,比于纱谷,俗谓之菩提纱是也。」按诃林即今番禺之光孝寺,寺有西番诃黎勒树,故名。粤东笔记曰:「菩提树子,可作念珠。面有大圈,文如月周罗,细点如星。谓之星月菩提。」光孝寺志曰:「嘉庆二年六月二十五夜,飓风吹倒。陈中丞大文命工培护。越年枯萎。寺僧乔庵离相同诣南华接一小枝归,植旧地。今扶疏犹昔。」雷州府志曰:「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案菩提树为常绿亚乔木,多产于粤东,高二丈馀。叶卵形,端甚尖长,花隐于花托中。实圆质坚不朽。今琼山县谓之金刚子。亦可作念珠。
【佛学常见辞汇】
原名毕钵罗树,因释尊在此树下成道,故又名菩提树。
菩提心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昧耶戒之异名。以菩提心之自性清净为戒性也。
【佛学常见辞汇】
以菩提心之自性清净为戒,是三昧耶戒的别名。
(术语)三昧耶戒之异名。以菩提心之自性清净为戒性也。
【佛学常见辞汇】
以菩提心之自性清净为戒,是三昧耶戒的别名。
菩提心义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著者不详。以五门分别明菩提心之要义。
(书名)一卷,著者不详。以五门分别明菩提心之要义。
菩提心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之略名。
(书名)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之略名。
菩提心经
【佛学大辞典】
(书名)庄严菩提心经之略名。
(书名)庄严菩提心经之略名。
菩提树神
【佛学大辞典】
(神名)守护菩提树之天女也。金光明经中佛对此天女说流水长者子之昔缘。天女赞曰:「我常念佛。乐见世尊。常作誓愿。不离佛日。佛赞叹曰:善哉善哉,树神善女。汝于今日。快说此言。一切众生。若闻此法。皆入甘露无生法门。」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由此神尝守护如来成道处菩提之树,因以立名。宿世因中,自云:我常念佛,乐见世尊,常作誓愿,不离佛日。是知大权示迹,微妙难思,覆荫群生,现身利益,故诸经赞护,功德不可量也。
(神名)守护菩提树之天女也。金光明经中佛对此天女说流水长者子之昔缘。天女赞曰:「我常念佛。乐见世尊。常作誓愿。不离佛日。佛赞叹曰:善哉善哉,树神善女。汝于今日。快说此言。一切众生。若闻此法。皆入甘露无生法门。」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由此神尝守护如来成道处菩提之树,因以立名。宿世因中,自云:我常念佛,乐见世尊,常作誓愿,不离佛日。是知大权示迹,微妙难思,覆荫群生,现身利益,故诸经赞护,功德不可量也。
菩提流支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又作菩提留支Bodhiruci,菩提鹘露支,译曰道希。北天竺人,魏宣武帝时来洛阳多翻诸经。续高僧传一曰:「菩提流支,魏言道希,北天竺人也。」十地经序曰:「三藏法师菩提留支,魏言觉希。」二十唯识述记上曰:「菩提鹘露支,此云觉爱,先云觉喜,即魏时菩提流支法师。」
(人名)又作菩提留支Bodhiruci,菩提鹘露支,译曰道希。北天竺人,魏宣武帝时来洛阳多翻诸经。续高僧传一曰:「菩提流支,魏言道希,北天竺人也。」十地经序曰:「三藏法师菩提留支,魏言觉希。」二十唯识述记上曰:「菩提鹘露支,此云觉爱,先云觉喜,即魏时菩提流支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