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1,分31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三牟提耶
三佛菩提
三波提
三波罗聂提
三菩提
三种阐提
三种菩提心
三种离菩提障
三摩提
三摩拔提
三摩跋提
三摩地菩提心
三弥提
三藐三菩提
佛类词典(续上)
三十七菩提分法三牟提耶
三佛菩提
三波提
三波罗聂提
三菩提
三种阐提
三种菩提心
三种离菩提障
三摩提
三摩拔提
三摩跋提
三摩地菩提心
三弥提
三藐三菩提
三十七菩提分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十七道品之异名。四念处等三十七法为成就菩提行法之支分品类,故谓之菩提分法。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十七道品)
(名数)三十七道品之异名。四念处等三十七法为成就菩提行法之支分品类,故谓之菩提分法。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三十七品,三十七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道者能通之义,到涅槃道路之资粮,有三十七种。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是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自誓三昧经曰:「善权随时,三十七品具足佛事。」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者能通义,品者品类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道即能通之义,品犹类也。合四念处等法门为三十七,皆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
〔一、四念处〕,念即想念,处即身受心法也。一、身念处,谓观此色身,皆是不净也。二、受念处,谓观领受好恶等事,悉皆是苦也。三、心念处,谓观此识心生灭无常也。四、法念处,谓观诸法从因缘生,皆无有我也。
〔二、四正勤〕,正谓不邪,勤谓不怠。一、已生恶,令永断。谓一切恶法,若已生者,当精勤一心决剔,令其永断除也。二、未生恶,令不生。谓一切恶法,若未生时,当精勤一心遮止,令其不复萌生也。三、未生善,令生。谓诸善法,若未生时,当精勤一心勇猛,令其发生也。四、已生善,令增长。谓诸善法,若已生者,当精勤一心修习,令其增长也。
〔三、四如意足〕,谓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一、欲如意足,谓希慕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二、精进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如愿满足也。三、念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也。四、思惟如意足,谓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也。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义,谓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也。一、信根,谓信于正道也。二、精进根,谓修正法无间无杂也。三、念根,谓于正法记忆不忘也。四、定根,谓摄心不散也。五、慧根,谓于诸法观照明了也。
〔五、五力〕,力即力用,谓能破恶成善也。一、信力,谓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也。二、精进力,谓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事也。三、念力,谓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也。四、定力,谓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也。五、慧力,谓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发真无漏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思惑者,分别曰见惑,贪爱曰思惑也。真无漏者,谓阿罗汉断见、思惑尽,不漏落三界生死,异于初果等,故名真也。)
〔六、七觉分〕,觉即觉了,分即支分。谓此七法,各有支派分齐也。一、择觉分,谓拣择诸法之真伪也。二、精进觉分,谓修诸道法,无有间杂也。三、喜觉分,谓契悟真法,得欢喜也。四、除觉分,谓断除诸见烦恼也。五、舍觉分,谓舍离所见念著之境也。六、定觉分,谓觉了所发之禅定也。七、念觉分,谓思惟所修之道法也。
〔七、八正道〕,不邪曰正,能通曰道。一、正见,谓能见真理也。二、正思惟,谓心无邪念也。三、正语,谓言无虚妄也。四、正业,谓白净善业也。五、正命,谓依法乞食活命也。六、正精进,谓修诸道行无间杂也。七、正念,谓专心忆念善法也。八、正定,谓一心住于真空之理也。
(名数)又名三十七品,三十七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道者能通之义,到涅槃道路之资粮,有三十七种。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是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自誓三昧经曰:「善权随时,三十七品具足佛事。」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者能通义,品者品类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道即能通之义,品犹类也。合四念处等法门为三十七,皆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
〔一、四念处〕,念即想念,处即身受心法也。一、身念处,谓观此色身,皆是不净也。二、受念处,谓观领受好恶等事,悉皆是苦也。三、心念处,谓观此识心生灭无常也。四、法念处,谓观诸法从因缘生,皆无有我也。
〔二、四正勤〕,正谓不邪,勤谓不怠。一、已生恶,令永断。谓一切恶法,若已生者,当精勤一心决剔,令其永断除也。二、未生恶,令不生。谓一切恶法,若未生时,当精勤一心遮止,令其不复萌生也。三、未生善,令生。谓诸善法,若未生时,当精勤一心勇猛,令其发生也。四、已生善,令增长。谓诸善法,若已生者,当精勤一心修习,令其增长也。
〔三、四如意足〕,谓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一、欲如意足,谓希慕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二、精进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如愿满足也。三、念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也。四、思惟如意足,谓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也。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义,谓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也。一、信根,谓信于正道也。二、精进根,谓修正法无间无杂也。三、念根,谓于正法记忆不忘也。四、定根,谓摄心不散也。五、慧根,谓于诸法观照明了也。
〔五、五力〕,力即力用,谓能破恶成善也。一、信力,谓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也。二、精进力,谓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事也。三、念力,谓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也。四、定力,谓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也。五、慧力,谓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发真无漏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思惑者,分别曰见惑,贪爱曰思惑也。真无漏者,谓阿罗汉断见、思惑尽,不漏落三界生死,异于初果等,故名真也。)
〔六、七觉分〕,觉即觉了,分即支分。谓此七法,各有支派分齐也。一、择觉分,谓拣择诸法之真伪也。二、精进觉分,谓修诸道法,无有间杂也。三、喜觉分,谓契悟真法,得欢喜也。四、除觉分,谓断除诸见烦恼也。五、舍觉分,谓舍离所见念著之境也。六、定觉分,谓觉了所发之禅定也。七、念觉分,谓思惟所修之道法也。
〔七、八正道〕,不邪曰正,能通曰道。一、正见,谓能见真理也。二、正思惟,谓心无邪念也。三、正语,谓言无虚妄也。四、正业,谓白净善业也。五、正命,谓依法乞食活命也。六、正精进,谓修诸道行无间杂也。七、正念,谓专心忆念善法也。八、正定,谓一心住于真空之理也。
三牟提耶
【佛学大辞典】
(杂语)Samudaya,译曰集。四谛中之集谛。说见贤愚经十二。
(杂语)Samudaya,译曰集。四谛中之集谛。说见贤愚经十二。
三佛菩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报化三身之佛果也。菩提以佛果而名。法华论曰:「示现三种佛菩提:一者应化佛菩提,随所应见而为示现故。(中略)二者报佛菩提,下地行满足得常涅槃證故。(中略)三者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性涅槃常恒清凉不变故。」安乐集上曰:「菩提有三种:一者法身菩提。二者报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应化佛菩提,于应当现之所,随即示现,谓出释氏宫去迦耶城不远,坐菩提树下金刚道场得无上菩提也。二报佛菩提,十地圆满,得真常之涅槃。如法华经寿量品所谓「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劫」是也。三法佛菩提,如来藏性本来清净,众生界即涅槃界也。经所谓「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不如三界,见于三界」是也。见法华论,法华玄义十、法华文句九。
(术语)法报化三身之佛果也。菩提以佛果而名。法华论曰:「示现三种佛菩提:一者应化佛菩提,随所应见而为示现故。(中略)二者报佛菩提,下地行满足得常涅槃證故。(中略)三者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性涅槃常恒清凉不变故。」安乐集上曰:「菩提有三种:一者法身菩提。二者报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应化佛菩提,于应当现之所,随即示现,谓出释氏宫去迦耶城不远,坐菩提树下金刚道场得无上菩提也。二报佛菩提,十地圆满,得真常之涅槃。如法华经寿量品所谓「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劫」是也。三法佛菩提,如来藏性本来清净,众生界即涅槃界也。经所谓「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不如三界,见于三界」是也。见法华论,法华玄义十、法华文句九。
三波提
【佛学大辞典】
(人名)阿育王之孙,法益之子之名。见释迦谱十。
(人名)阿育王之孙,法益之子之名。见释迦谱十。
三波罗聂提
【佛学大辞典】
(名数)Prajn^apti,三假也。(参见:假)
(名数)Prajn^apti,三假也。(参见:假)
假
【佛学大辞典】
(术语)假者借之义,诸法各无实体借他而有,故名假。如借诸蕴而有众生,借栋梁而有家屋。故假者,虚妄不实之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借的意思,诸法无实体,借他而有,故名假,如借五蕴而有众生是。2。虚妄不实之义,诸法因缘和合而有,幻生幻灭,虚妄而无实体。
【佛学次第统编】
谓诸法各无体,借他故有,是名为假。说假有三:
一、因成假 因他而成,是因成假。
二、相续假 相续而有,是相续假。
三、相待假 与他对待而有,是相待假。
(术语)假者借之义,诸法各无实体借他而有,故名假。如借诸蕴而有众生,借栋梁而有家屋。故假者,虚妄不实之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借的意思,诸法无实体,借他而有,故名假,如借五蕴而有众生是。2。虚妄不实之义,诸法因缘和合而有,幻生幻灭,虚妄而无实体。
【佛学次第统编】
谓诸法各无体,借他故有,是名为假。说假有三:
一、因成假 因他而成,是因成假。
二、相续假 相续而有,是相续假。
三、相待假 与他对待而有,是相待假。
三菩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Sam%bodhi,又作糁帽地。译作正等觉。希麟音义四曰:「糁帽地,旧云三菩提,此云正等觉也。」(参见:菩提)
【佛学常见辞汇】
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华译为正等觉,即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2。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真性菩提是真性不变的菩提;实智菩提是具得真实智慧的菩提;方便菩提是善巧随机化用自在的菩提。3。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菩提。声闻菩提是修四圣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缘觉菩提是修十二因缘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诸佛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到的最高菩提。
【佛学次第统编】
三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真性菩提 真名不伪,性名不改,不伪不改,名为真性,以此真性为道,故名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 谓能照真性之智,称理不虚,名为实智,以此实智为道,故名实智菩提。
三、方便菩提 谓善巧随机,化用自在,名为方便,以此方便为道,故名方便菩提。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真性菩提〕,真名不伪,性名不改。不伪不改,名为真性。以此真性为道,故名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谓能照真性之智,称理不虚,名为实智。以此实智为道,故名实智菩提。
〔三、方便菩提〕,谓善巧随机,化用自在,名为方便。以此方便为道,故名方便菩提。
【三藏法数】
(出出生菩提经)
梵语菩提,华言道。经云:婆罗门白佛言:若已发菩提心,有退失否?佛言:发菩提心已,则无退失。当知有三种菩提。(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一、声闻菩提〕,谓声闻之人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在于声闻行中,虽已自发菩提之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是行故,独得解脱,是名声闻菩提。
〔二、缘觉菩提〕,谓缘觉之人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在于缘觉行中,虽已自发菩提之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是行故,独得解脱,是名缘觉菩提。
〔三、诸佛菩提〕,谓诸佛于因中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自发菩提心已,复能劝诸众生发菩提心,习学大乘法义,自既解脱,亦令众生解脱,是名诸佛菩提。
(术语)Sam%bodhi,又作糁帽地。译作正等觉。希麟音义四曰:「糁帽地,旧云三菩提,此云正等觉也。」(参见:菩提)
【佛学常见辞汇】
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华译为正等觉,即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2。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真性菩提是真性不变的菩提;实智菩提是具得真实智慧的菩提;方便菩提是善巧随机化用自在的菩提。3。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菩提。声闻菩提是修四圣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缘觉菩提是修十二因缘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诸佛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到的最高菩提。
【佛学次第统编】
三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真性菩提 真名不伪,性名不改,不伪不改,名为真性,以此真性为道,故名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 谓能照真性之智,称理不虚,名为实智,以此实智为道,故名实智菩提。
三、方便菩提 谓善巧随机,化用自在,名为方便,以此方便为道,故名方便菩提。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真性菩提〕,真名不伪,性名不改。不伪不改,名为真性。以此真性为道,故名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谓能照真性之智,称理不虚,名为实智。以此实智为道,故名实智菩提。
〔三、方便菩提〕,谓善巧随机,化用自在,名为方便。以此方便为道,故名方便菩提。
【三藏法数】
(出出生菩提经)
梵语菩提,华言道。经云:婆罗门白佛言:若已发菩提心,有退失否?佛言:发菩提心已,则无退失。当知有三种菩提。(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一、声闻菩提〕,谓声闻之人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在于声闻行中,虽已自发菩提之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是行故,独得解脱,是名声闻菩提。
〔二、缘觉菩提〕,谓缘觉之人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在于缘觉行中,虽已自发菩提之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是行故,独得解脱,是名缘觉菩提。
〔三、诸佛菩提〕,谓诸佛于因中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自发菩提心已,复能劝诸众生发菩提心,习学大乘法义,自既解脱,亦令众生解脱,是名诸佛菩提。
菩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Bodhi,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然所通所觉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断烦恼障而證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为之诸法,断所知障而知诸法之一切种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于此二者,故谓之大菩提。智度论四曰:「菩提名诸佛道。」同四十四曰:「菩提,秦言无上智慧。」注维摩经曰:「肇曰: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菩提者,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止观一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称道。」大乘义章十八曰:「菩提胡语,此翻名道。果德圆通,名之为道。」安乐集上曰:「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觉,是指能觉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漏尽人的智慧。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
(术语)Bodhi,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然所通所觉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断烦恼障而證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为之诸法,断所知障而知诸法之一切种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于此二者,故谓之大菩提。智度论四曰:「菩提名诸佛道。」同四十四曰:「菩提,秦言无上智慧。」注维摩经曰:「肇曰: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菩提者,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止观一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称道。」大乘义章十八曰:「菩提胡语,此翻名道。果德圆通,名之为道。」安乐集上曰:「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觉,是指能觉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漏尽人的智慧。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
三种阐提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阐底迦,又云断善根阐提。谓乐欲生死而焚烧善根也。二、阿阐提迦,又云大悲阐提。谓菩萨之大悲,度尽众生方證觉果也。三、阿颠底迦,又云无性阐提。谓无毕竟涅槃之性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阐底迦、阿阐提迦、阿颠底迦。阐底迦又名断善根阐提,即起大邪见断一切善根的人;阿阐提迦又名大悲阐提,即具足大悲心的菩萨,因发愿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而众生无尽,故成佛亦遥遥无期;阿颠底迦又名无性阐提,即根本没有毕竟涅槃之性的人。
(名数)一、阐底迦,又云断善根阐提。谓乐欲生死而焚烧善根也。二、阿阐提迦,又云大悲阐提。谓菩萨之大悲,度尽众生方證觉果也。三、阿颠底迦,又云无性阐提。谓无毕竟涅槃之性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阐底迦、阿阐提迦、阿颠底迦。阐底迦又名断善根阐提,即起大邪见断一切善根的人;阿阐提迦又名大悲阐提,即具足大悲心的菩萨,因发愿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而众生无尽,故成佛亦遥遥无期;阿颠底迦又名无性阐提,即根本没有毕竟涅槃之性的人。
三种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提心论所说。(参见: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乃密教真言行者之菩提心也,密教立五佛有各别之主德,以东方阿閦如来之大圆镜智立发菩提心之德,故行者初发之菩提心,为毕竟厌求之心,此虽属第六意识,而其菩提心之性德,则为大圆镜智,故以自身之第八识为发心之体,受三昧耶戒者,亦向东方以阿閦如来为本尊。盖三昧耶戒,以此三种之菩提心为自体也:一行愿菩提心,修行发愿,故名行愿,愿者念一切众生,悉含如来藏性,堪安住于无上菩提,愿以大乘微妙之法悉度之也,行者,为此修四弘度之行也。二胜义菩提心,止息劣法,观显胜义,故云胜义,此有教观之二门,凡观夫外道二乘法相三论天台华严之九种住心,次第舍劣取胜,终安住于究竟之秘密庄严心,是教门之胜义也。又观诸法觉悟其无自性,则止除一切之妄惑自真起用,万德斯具,是观门之胜义也。如是一就所住之教而云胜义,一就所显之理而云胜义也。三三摩地菩提心,三摩地又云三昧耶,三摩译为等至,新译曰等念,三摩耶于金刚顶义诀译为等持,是行者入于信解地而修三密相应之五部秘观,等持诸佛自行化他之万德,故名等持,遍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故名等念,无所不至故曰等至。前二者通于显,后一者,则唯密也,此三者即大定(三摩地)、大智(胜义)、大悲(行愿)之三德,又胎藏界之佛(大定)、莲(行愿)、金(胜义)之三部,又观音(行愿)、文殊(胜义)、普贤(三摩地)三尊之三摩地,又表德(行愿)、遮情(胜义)、不二(三摩地)也。菩提心论曰:「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行。既发如是菩提心已,须知菩提心之行相。其行相者,三门分别,诸佛菩萨,昔在因位发是心已,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乃至成佛无时暂妄。」菩提心义八曰:「藏通别之人,不知此法,唯圆教初住已上,真言凡夫已上,修此三摩地。」
【佛学次第统编】
三种菩提心者,胜义菩提心,行愿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也。
一、胜义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者,真言行人经三劫十地之次第,舍前前之劣,进后后之胜,取道理与境界,而期成佛之心也。故为上转进趣自利之心,胜义之义,有道理与境界之二义,即取胜义之心也。
二、行愿菩提心 行愿菩提心者,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福智无边誓愿集,法门无边誓愿觉,如来无边誓愿事,菩提无上誓愿證之五大愿,实行之,而期救度无尽无馀一切众生界之心也。故为化他大悲之心,即行愿之心也。
三、三摩地菩提心 三摩地菩提心者,修五相三密等秘密观行,即父母所生之身,开显心内曼荼罗而成佛之心也。何所修?修大日如来普门或一门之三摩地,即本有及修生之菩提心,而此心即所求之菩提也。故就机言,虽曰求菩提之心,按实而论,则菩提所在,本非自心之外,故菩提即心也。
三摩地之心者体也,胜义行愿为自證化他之二用,又胜义之心金刚部,行愿之心莲华部,三摩地之心佛部也。
(名数)菩提心论所说。(参见: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乃密教真言行者之菩提心也,密教立五佛有各别之主德,以东方阿閦如来之大圆镜智立发菩提心之德,故行者初发之菩提心,为毕竟厌求之心,此虽属第六意识,而其菩提心之性德,则为大圆镜智,故以自身之第八识为发心之体,受三昧耶戒者,亦向东方以阿閦如来为本尊。盖三昧耶戒,以此三种之菩提心为自体也:一行愿菩提心,修行发愿,故名行愿,愿者念一切众生,悉含如来藏性,堪安住于无上菩提,愿以大乘微妙之法悉度之也,行者,为此修四弘度之行也。二胜义菩提心,止息劣法,观显胜义,故云胜义,此有教观之二门,凡观夫外道二乘法相三论天台华严之九种住心,次第舍劣取胜,终安住于究竟之秘密庄严心,是教门之胜义也。又观诸法觉悟其无自性,则止除一切之妄惑自真起用,万德斯具,是观门之胜义也。如是一就所住之教而云胜义,一就所显之理而云胜义也。三三摩地菩提心,三摩地又云三昧耶,三摩译为等至,新译曰等念,三摩耶于金刚顶义诀译为等持,是行者入于信解地而修三密相应之五部秘观,等持诸佛自行化他之万德,故名等持,遍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故名等念,无所不至故曰等至。前二者通于显,后一者,则唯密也,此三者即大定(三摩地)、大智(胜义)、大悲(行愿)之三德,又胎藏界之佛(大定)、莲(行愿)、金(胜义)之三部,又观音(行愿)、文殊(胜义)、普贤(三摩地)三尊之三摩地,又表德(行愿)、遮情(胜义)、不二(三摩地)也。菩提心论曰:「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行。既发如是菩提心已,须知菩提心之行相。其行相者,三门分别,诸佛菩萨,昔在因位发是心已,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乃至成佛无时暂妄。」菩提心义八曰:「藏通别之人,不知此法,唯圆教初住已上,真言凡夫已上,修此三摩地。」
【佛学次第统编】
三种菩提心者,胜义菩提心,行愿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也。
一、胜义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者,真言行人经三劫十地之次第,舍前前之劣,进后后之胜,取道理与境界,而期成佛之心也。故为上转进趣自利之心,胜义之义,有道理与境界之二义,即取胜义之心也。
二、行愿菩提心 行愿菩提心者,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福智无边誓愿集,法门无边誓愿觉,如来无边誓愿事,菩提无上誓愿證之五大愿,实行之,而期救度无尽无馀一切众生界之心也。故为化他大悲之心,即行愿之心也。
三、三摩地菩提心 三摩地菩提心者,修五相三密等秘密观行,即父母所生之身,开显心内曼荼罗而成佛之心也。何所修?修大日如来普门或一门之三摩地,即本有及修生之菩提心,而此心即所求之菩提也。故就机言,虽曰求菩提之心,按实而论,则菩提所在,本非自心之外,故菩提即心也。
三摩地之心者体也,胜义行愿为自證化他之二用,又胜义之心金刚部,行愿之心莲华部,三摩地之心佛部也。
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日经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佛学常见辞汇】
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佛学次第统编】
佛学大辞典曰:「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曰经疏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术语)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日经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佛学常见辞汇】
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佛学次第统编】
佛学大辞典曰:「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曰经疏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三种离菩提障
【佛学大辞典】
(名数)离菩提障之三种法门。即远离我心,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自供养心是也。远离我心者,不由智慧门而求自乐,远离自己贪著之我心也。远离无安众生心者,由慈悲门拔一切众生之苦,远离不安众生之心也。远离自供养心者,由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远离供养恭敬自身之心也。净土论所说。
(名数)离菩提障之三种法门。即远离我心,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自供养心是也。远离我心者,不由智慧门而求自乐,远离自己贪著之我心也。远离无安众生心者,由慈悲门拔一切众生之苦,远离不安众生之心也。远离自供养心者,由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远离供养恭敬自身之心也。净土论所说。
三摩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三摩地。
(术语)即三摩地。
三摩拔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三摩钵底同。
(术语)与三摩钵底同。
三摩跋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摩地及三摩钵底)
(术语)(参见:三摩地及三摩钵底)
三摩地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密教三种菩提心之第三。(参见:菩提心)
(术语)密教三种菩提心之第三。(参见:菩提心)
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日经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佛学常见辞汇】
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佛学次第统编】
佛学大辞典曰:「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曰经疏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术语)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日经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佛学常见辞汇】
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佛学次第统编】
佛学大辞典曰:「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曰经疏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三弥提
【佛学大辞典】
(人名)尊者名。见中阿含经四十三。梵Sammiti’。
(人名)尊者名。见中阿含经四十三。梵Sammiti’。
三藐三菩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Samyaksam%bodhi,旧译曰正遍知,正遍知道,正真道等。新译曰正等觉,正等正觉。是以佛所得之法名之也。(参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正等觉,或正等正觉。(参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术语)Samyaksam%bodhi,旧译曰正遍知,正遍知道,正真道等。新译曰正等觉,正等正觉。是以佛所得之法名之也。(参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正等觉,或正等正觉。(参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