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推捡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自因他因共因无因之四句,推捡有为法,以證诸法之不生不可得也。例如梦为蝴蝶,此梦中之蝶,若由自生,则无梦,蝶可自生,若由他梦而生,则梦常生蝶,若蝶之自因与梦之他因,自他俱生,则自他各无生因,何由相合得生,若无自他而生,则如虚空,并无自他,可常生蝴蝶。如是而推诸法便为不生不可得也。中论一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术语)以自因他因共因无因之四句,推捡有为法,以證诸法之不生不可得也。例如梦为蝴蝶,此梦中之蝶,若由自生,则无梦,蝶可自生,若由他梦而生,则梦常生蝶,若蝶之自因与梦之他因,自他俱生,则自他各无生因,何由相合得生,若无自他而生,则如虚空,并无自他,可常生蝴蝶。如是而推诸法便为不生不可得也。中论一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推功归本
【佛学大辞典】
(术语)推末末之功,令归于根本之德也。
(术语)推末末之功,令归于根本之德也。
义推相似过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十四过类之第七。谓不知宗因宽狭之规则,滥为义推,由反面攻击立者论法时所招之过误也。凡宗因之关系,因之范围,与宗之范围同等。若狭时,得论理推断,不许因之范围,较宗之范围宽广,然敌者不知此理,例如对于「声无常(宗),由人意力发故(因),犹如人造品(同喻)。」之论式,欲破斥之,若谓如汝所云,义推之,不得不谓无常者,皆由人生之意力发生,然有无常而非人造之物,如此论式,实为谬误云云,是全不知宗因宽狭之规则,为敌者自己之过误也。
(术语)因十四过类之第七。谓不知宗因宽狭之规则,滥为义推,由反面攻击立者论法时所招之过误也。凡宗因之关系,因之范围,与宗之范围同等。若狭时,得论理推断,不许因之范围,较宗之范围宽广,然敌者不知此理,例如对于「声无常(宗),由人意力发故(因),犹如人造品(同喻)。」之论式,欲破斥之,若谓如汝所云,义推之,不得不谓无常者,皆由人生之意力发生,然有无常而非人造之物,如此论式,实为谬误云云,是全不知宗因宽狭之规则,为敌者自己之过误也。
隐峰推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公案。「隐峰禅师,一日推车,次马祖展脚。在路上坐。师云:请师收脚。大师云:已展不缩。师云:已进不退。乃推车碾损祖脚。祖归法堂。执斧子曰: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师便出。于祖前引颈。祖乃置斧。」见会元三,光明藏中,葛藤集下。
(术语)公案。「隐峰禅师,一日推车,次马祖展脚。在路上坐。师云:请师收脚。大师云:已展不缩。师云:已进不退。乃推车碾损祖脚。祖归法堂。执斧子曰: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师便出。于祖前引颈。祖乃置斧。」见会元三,光明藏中,葛藤集下。
循末以推本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惑业,若逆溯其源,无不归纳于无明。盖一切惑业,因果循环,不外惑业苦三道。苦由业,业由惑,惑由苦,苦又由业。反之惑生业,业生苦,苦又生惑,惑又生业,如是三道循环无端,然总不外于著,何以有著?为有迷故。何以有迷?为无明故。故此一切惑业,縻不归纳于无明也。
一切惑业,若逆溯其源,无不归纳于无明。盖一切惑业,因果循环,不外惑业苦三道。苦由业,业由惑,惑由苦,苦又由业。反之惑生业,业生苦,苦又生惑,惑又生业,如是三道循环无端,然总不外于著,何以有著?为有迷故。何以有迷?为无明故。故此一切惑业,縻不归纳于无明也。
顺水推舟
【俗语佛源】
顺著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应某种形势而说话、办事。原为禅语,见《续灯录》卷七:「到这里唤著顺水放船。」又如金·万松老人《从容录》:「本要以毒攻毒,长庆只解顺水推船。」「顺水推舟」在禅宗那里比喻随顺众生的机缘,开示说法。在文学中如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三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又如《红楼梦》第四回:「老爷何不顺水行舟,做个人情,将此案了结。」(李明权)
顺著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应某种形势而说话、办事。原为禅语,见《续灯录》卷七:「到这里唤著顺水放船。」又如金·万松老人《从容录》:「本要以毒攻毒,长庆只解顺水推船。」「顺水推舟」在禅宗那里比喻随顺众生的机缘,开示说法。在文学中如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三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又如《红楼梦》第四回:「老爷何不顺水行舟,做个人情,将此案了结。」(李明权)
调达推山得罪
【三藏法数】
梵语调达,华言天热。谓其生重恶心,推山压佛。金刚力士为护佛故,以金刚杵反却掷之,碎石迸来,伤佛足指出血,而得罪报。
梵语调达,华言天热。谓其生重恶心,推山压佛。金刚力士为护佛故,以金刚杵反却掷之,碎石迸来,伤佛足指出血,而得罪报。
调达推山
【三藏法数】
佛往昔于罗阅祇城,有长者名须檀,家富多财,子名须摩提。其父须檀命终已后,摩提异母弟名修耶舍摩提,不欲与弟分财。一日与弟执手,共登耆阇崛山,将至高崖,便推置崖底,以石堆之,其弟命绝。佛告舍利弗:长者须檀者,我父王白净是也。须摩提者,则我身是。修耶舍者,今提婆达多是也。以是因缘,我于耆阇崛山经行,为提婆达多举崖石以掷我头,山神以手接石,石边小片,迸中我脚,拇指破而血出。(梵语耆阇崛,华言鹫头,即灵鹫山也。须檀、须摩提俱无翻。)
佛往昔于罗阅祇城,有长者名须檀,家富多财,子名须摩提。其父须檀命终已后,摩提异母弟名修耶舍摩提,不欲与弟分财。一日与弟执手,共登耆阇崛山,将至高崖,便推置崖底,以石堆之,其弟命绝。佛告舍利弗:长者须檀者,我父王白净是也。须摩提者,则我身是。修耶舍者,今提婆达多是也。以是因缘,我于耆阇崛山经行,为提婆达多举崖石以掷我头,山神以手接石,石边小片,迸中我脚,拇指破而血出。(梵语耆阇崛,华言鹫头,即灵鹫山也。须檀、须摩提俱无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