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直接推理  拼音:zhí jiē tuī lǐ
直接由一个前提即推导出结论的推理方式。相对于间接推理而言。
《国语辞典》:政策分析  拼音:zhèng cè fēn xī
运用科学知识与推理方法,采取分析的理论架构,对政策的形成、执行与后果,加以系统化研究,以累积政策相关知识,俾有助于政策问题的解决。
《国语辞典》:归纳法(归纳法)  拼音:guī nà fǎ
一种推理的方法。由一系列特殊或具体的事例中,推求出普遍性的原则。
《国语辞典》:合逻辑(合逻辑)  拼音:hé luó jí
符合逻辑推理形式的规律。如:「你这种想法是不合逻辑的。」
《国语辞典》:不合逻辑(不合逻辑)  拼音:bù hé luó jí
一个论證在推理形式下为错误者,称为「不合逻辑」。
分类:推理错误
《国语辞典》:辩證逻辑(辩證逻辑)  拼音:biàn zhèng luó jí
以辩證法推理、思考的逻辑。参见「辩證法」条。
《国语辞典》:因果律  拼音:yīn guǒ lǜ
归纳推理的基础原则之一。指事件的发生必有一定的原因,且有因必有果。就先后顺序而言,因必定先于果,并且相似的原因必产生相似的结果。此种规律,称为「因果律」。
《国语辞典》:理则学(理则学)  拼音:lǐ zé xué
研究关于推理、思考所得为正、误之一般性原理与法则的学问。一般根据英语Logic译作「逻辑」、「逻辑学」,依日文译作「论理学」,我国古时称为「辨学」、「名理」、「名学」,至国父孙中山先生在《孙文学说》一书中称为「理则学」。近来由教育部明定统一称为「理则学」。
《漢語大詞典》:复合三段论
几个三段论联结而成的推理。前一个三段论的结论是后一个三段论的前提之一(大前提或小前提)。如:“科学是有用的,逻辑学是科学,所以逻辑学是有用的。一切有用的东西都应该学习,因此逻辑学应该学习。”其中,“逻辑学是有用的”是前一个三段论的结论,又是后一个三段论的小前提。
《漢語大詞典》:关系推理
前提至少有一个是关系判断,而结论总是关系判断的推理。除了由一个关系判断做前提的直接推理之外,还有两种间接推理:纯粹关系推理和混合关系推理。
《漢語大詞典》:不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的对称。以关于某类事物中部分对象的判断为前提,推出关于某类事物全体对象的判断做结论的推理。在归纳推理中,完全归纳推理是不多的,不完全归纳推理则是大量的。有两种:(1)简单枚举归纳推理,这是或然性推理;(2)科学归纳推理,这是必然性推理。
《漢語大詞典》:必然性推理
“或然性推理”的对称。从真前提能够必然地推出真结论的推理。包括:各种直接推理,三段论,关系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完全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
《漢語大詞典》:纯粹关系推理
几个前提都是关系判断而结论也是关系判断的推理。
《漢語大詞典》:纯粹假言推理
前提和结论都是假言判断的推理。
《漢語大詞典》:三支比量
古 印度 因明学的推理方法。因明法之宗、因、喻称三支。以因、喻论证宗,称比量。整个论证过程称三支比量。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辩説之道,先见其恉,次明其柢,取譬相成,物故可形,因明所谓宗、因、喻也。 印度 之辩,初宗,次因,次喻。(兼喻体、喻依。) 大秦 之辩,初喻体(近人译为大前提),次因(近人译为小前提),次宗。其为三支比量一矣。”参见“ 三支 ”。
《漢語大詞典》:三支
(1).指 汉 末、 三国 时来 华 弘法的 月氏 高僧 支谶 、 支亮 和 支谦 三人。 支谦 受业于 支亮 , 亮 受业于 支谶 。当时称“天下博知,不出三 支 ”。 宋 陈师道 《别宝讲主》诗:“暂息三 支 论,重参二祖禪。”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六章第二节:“ 三国 时代 支纤 、 支亮 、 支谦 ,皆自 印度 来传教,时号‘三 支 ’”
(2).古 印度 因明学指组成比量的三个环节,即:宗(立义),因(论证),喻(设譬)。翻译名义集·名句文法:“能立三支,譬喻宗因;由此譬况,喻晓宗因。” 章炳麟 《诸子学略说》:“近人或谓 印度 三支,即是 欧州 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