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告状(告狀)  拼音:gào zhuàng
1.诉说事件的状况。《魏书。卷一五。昭成子孙列传。秦王翰》:「遂留闻召,恐发,踰墙告状,太祖秘而恕之。」
2.请求司法机关审理案件。《红楼梦》第一五回:「偏不许退定礼,就打官司告状起来。那张家急了,只得著人上京来寻门路。」
3.向某人的尊长或上级投诉某人的罪行。如:「他受到欺负,却因惧怕报复而不敢告状。」
《漢語大詞典》:禀控(稟控)
亦作“禀控”。 指向上控告。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八章:“倘有以上不法情节,准由地方官绅禀控,严行究办,决不姑宽。”
《國語辭典》:讦告(訐告)  拼音:jié gào
下属告发上司。如:「他到法院讦告课长贪污。」
分類:揭发控告
《漢語大詞典》:讼疏(訟疏)
上奏章控告他人。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然 冯 ( 冯拯 )一生常追悔,不合讼疏於 寇 。” 清 宋徵舆 《参军行》:“朝廷颇轻死事功,翻疑讼疏多雷同。”
《漢語大詞典》:讦讼(訐訟)
控告诉讼。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九:“ 洛 苑副使知 青涧城 , 种世衡 为属吏 李戎 以擅用官物诸不法事訐讼,按验有状。” 明 叶盛 水东日记·葬地蛇盘兔:“昧者至争地盗葬,訐讼连年,惑哉!” 清 林则徐 《劝谕捐赈告示》:“乃近闻 江震 两邑,业田甚多之户,相率阻捐,劝导者目以勒派之名,訐讼者酬其慳吝之计。”
《漢語大詞典》:讼逮(訟逮)
控告、捉拿。 前蜀 杜光庭 《先锋王承璲为祖母九曜醮词》:“或往逝有考延之舋,或幽阴有讼逮之文。”
分類:控告捉拿
《漢語大詞典》:讼府(訟府)
(1).控告军府。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 傅玄 刚隘而詈臺, 孙楚 狠愎而讼府。”参阅晋书·孙楚传
(2).审理讼案的官府。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五代下十六:“夫国家之置守令,何为者也……岂徒以听民之讼,敛钧金束矢之入以为讼府,而启民於争乎?”
《國語辭典》:吃官司  拼音:chī guān si
遭人控告,涉入诉讼。《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这个女儿不受福德,却跟一个碾玉的待诏逃走了。前日从湖南潭州捉将回来,送在临安府吃官司。」《文明小史》第三二回:「咱们发财是发财,吃官司是不免的,依俺主意,还是放一把火烧他们娘的精光,也就没处查究了。」
《漢語大詞典》:讦诉(訐訴)
检举控告。 宋 洪迈 容斋续笔·田宅契券取直:“故为数多者率隐减价直,赊立岁月,坐是招激訐诉。”
分類:检举控告
《國語辭典》:指控  拼音:zhǐ kòng
指名控告。如:「他被指控偷车。」
《漢語大詞典》:诬控(誣控)
虚构事实,加以控告。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忍性气》:“前案具在,今復捏词诬控,以图反噬耳。”
《国语辞典》:顶名代告(顶名代告)  拼音:dǐng míng dài gào
冒用姓名,代替他人去控告第三者。《六部成语注解。刑部》:「顶名代告:冒充姓名,代人控告也。」
《漢語大詞典》:渎控(瀆控)
反复控告,诉讼。 谢彬 《新疆游记·喀什政俗及布鲁特风俗》:“六月三十日……一次清理讯结之后,无论何属人民,均不得违章渎控。”
《國語辭典》:反咬  拼音:fǎn yǎo
1.还被咬一口。如:「他原想拿棒子打那只大狼狗,没想到却被它反咬了一口。」
2.被控告的人反而诬赖检举人或控告人。《老残游记》第一九回:「『拿奸拿双』,拿不住双,反咬一口,就受不得了。」
《國語辭典》:辩护(辯護)  拼音:biàn hù
1.干练而有办事能力。《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矣」句下汉。何休《解诂》:「选其耆老有高德者,名曰父老,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
2.法律上指辩护人为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及权利,防禦不法或不当的攻击,在口头或文字上所作的辩白,称为「辩护」。如:「他请一位律师替他辩护。」
《國語辭典》:辩护人(辯護人)  拼音:biàn hù rén
诉讼时,为被告者在法庭上辩护的律师,或非律师但经法院许可者,称为「辩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