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接遇
犹接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南史·王懿传:“ 愉 接遇甚薄,因至 姑孰 投 桓玄 。”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谀佞》:“﹝ 姚崇 ﹞忿其諛媚……自兹不復接遇。”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宋昌藻 ,考工员外郎 元问 之子。 天寳 中,为 滏阳 尉。刺史 房琯 以其名父之子,常接遇之。”
分類:接待
《漢語大詞典》:待接
犹接待。三国志·吴志·孙登传:“ 登 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 恪 、 休 、 谭 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 晋 卢谌 《赠刘琨书》:“待接弥优,欵眷逾昵。”宋书·颜延之传:“ 庐陵王 义直 颇好辞义,待接甚厚。”
分類:接待
《國語辭典》:支应(支應)  拼音:zhī yìng
1.应付、搪塞。如:「无论好歹,你把他支应走算了。」
2.伺侯。《红楼梦》第三八回:「山坡桂树底铺下两条花毯,命支应的婆子并小丫头等也都坐了,只管随意吃喝。」
3.供应、供付。《绿野仙踪》第四回:「就多带几个人,多住几个月,他家还支应得起。」
4.供给物。《西游记》第六八回:「正说处,有管事的送支应来,乃是一盘白米、一盘白面、两把青菜、四块豆腐。」
《漢語大詞典》:延顾(延顧)
接待。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变铁器为金:“閤门宣事 陈安止 云,其姻家 留朝请 者,在 镇江 常延顾一道人。”
分類:接待
《漢語大詞典》:眷接
爱重款待;接待。晋书·文苑传·顾恺之:“ 愷之 好谐謔,人多爱狎之。后为 殷仲堪 参军,亦深被眷接。” 宋 欧阳修 《与程文简公天球书》:“大暑中特烦眷接,累日连夕,不见倦色。私怀感著,非一二所可陈。”
《国语辞典》:宾享(宾享)  拼音:bīn xiǎng
接待。《国语。楚语下》:「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晋书。卷一三○。赫连勃勃载记》:「况乃太微肇制,清都启建,轨一文昌,旧章唯始,咸秩百神,宾享万国。」
分类:接待
《漢語大詞典》:沾接(霑接)
(1).接待。 南朝 梁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王丞相 拜 扬州 ,宾客数百人并加霑接,人人有説色。”
(2).相与;相处。二刻拍案惊奇卷八:“况两君胜士,相与的必是高贤,老朽何幸得以霑接。”
《漢語大詞典》:给待(給待)
犹接待。吕氏春秋·慎行:“我贱人也,不足以辱令尹,令尹必来辱,我且何以给待之。”
分類:接待
《漢語大詞典》:迎递(迎遞)
迎送;接待。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四·张天锡:“﹝ 张天锡 ﹞天资俊拔,下笔成文,诚八叉七步之才也。其豪放飘逸,则鲸吞海吸;而青楼红粉,名公鉅卿,争相迎递,远近无不知其名者。”
分類:迎送接待
《漢語大詞典》:支待
接待。 元 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 福童 孩儿娶媳妇,六亲相识每吃筵席,你不出去支待,着谁支待?”
分類:接待
《國語辭典》:招架  拼音:zhāo jià
1.正面接下挑战。《喻世明言。卷六。葛令公生遣弄珠儿》:「一连四五日挑战,李存璋牢守寨栅,只不招架。」
2.抵挡、接招。清。洪升《长生殿》第一五出:「拚受打和骂,将身去招架!将身去招架!」
3.招呼款待。《警世通言。卷一七。钝秀才一朝交泰》:「曹公见其衣衫不整,心下不悦,又知是王振的仇家,不敢招架,送下小小程仪,就辞了。」《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张权瞧见,便放下手中生活,上前招架道:『员外要甚家火?里面请看。』」
4.招认、承认。《西游记》第八六回:「汝等见他,须要行个大礼,叫他声『孙老爷』,他就招架了。」《警世通言。卷七。陈可常端阳仙化》:「他若欺心不招架时,左右做我不著,你两个老人家将我去府中,等我郡王面前实诉。」
《漢語大詞典》:恩款
指帝王所给予的接待。宋书·刘敬宣传:“ 高祖 数引与游宴,恩款周洽,所赐钱帛车马及器服玩好,莫与比焉。”
《國語辭典》:主人  拼音:zhǔ rén
1.拥有主权的人。《三国演义》第五六回:「今日皇叔做了东吴女婿,便是鲁肃主人,如何敢坐?」《儒林外史》第五回:「便是管事的管家、家人、媳妇、丫鬟、使女黑压压的几十个人,都来磕了主人、主母的头。」
2.东家,相对于宾客而言。《文选。潘岳。笙赋》:「酒酣徒扰,乐阙日移,疏客始阑,主人微疲。」《儒林外史》第二回:「金有馀只得用了几个小钱,一夥客人都也同了去看,又央及行主人领著。」
《國語辭典》:官舍  拼音:guān shè
1.官吏办事的场所。《后汉书。卷二七。王良传》:「在位恭俭,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
2.官吏所住的房舍。《史记。卷九三。卢绾传》:「豨常告归过赵,赵相周昌见豨宾客随之者千馀乘,邯郸官舍皆满。」唐。王维 酬郭给事诗:「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漢語大詞典》:大行
即 太行山 。书·禹贡:“ 大行 、 恒山 ,至于 碣石 ,入于海。”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齐侯 遂伐 晋 ,取 朝歌 。为二队,入 孟门 ,登 大行 。” 杜预 注:“ 大行山 在 河北郡 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