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捻 → 撚捻”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火捻子  拼音:huǒ niǎn zi
1.土枪上的火药引线。
2.吸旱烟时所用的点火工具。
《国语辞典》:捻乱(捻乱)  拼音:niǎn luàn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西元1852~1868)发生于北方的民间动乱事件。原为安徽、河南一带的乡民点燃油纸捻玩龙戏来驱疫避灾,久而聚结成为盗匪,势力扩大至北方数省。首领为张洛行、张宗禹、赖文光,与太平军互相联络照应,行踪飘忽难以捉摸。同治六年(西元1866)分为东、西二股。西捻为左宗棠、李鸿章所平定,东捻则灭于曾国藩。
《国语辞典》:加撚  拼音:jiā niǎn
将纤维撚成纱,再将纱、丝撚成线或绳索,为纺织生产的主要过程之一。在纱线和绳索生产中,将纤维或纱线并合成连续纱缕的过程称为「加撚」。
分类:纤维绳索
《国语辞典》:纸捻儿(纸捻儿)  拼音:zhǐ niǎn ér
以纸搓成绳索状的东西,用来引火或蘸物。也作「纸撚儿」。
《国语辞典》:吃醋撚酸  拼音:chī cù niǎn suān
比喻嫉妒。《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必是你替我做个牵头,才弄得成。只怕你要吃醋撚酸。」
分类:嫉妒
《国语辞典》:撚分子  拼音:niǎn fèn zi
众人凑钱,共做一事。《醉醒石》第三回:「有一班同社朋友及几个相从的学生,撚了分子,整酒与钱秀才暖房。」
分类:众人凑钱
《国语辞典》:接捻子  拼音:jiē niǎn zi
捻子,搓揉成条状的纸。「接捻子」是指暗中传送信件。如:「父亲发现女儿背著他和男友接捻子,大为光火。」
《国语辞典》:系捻儿(系捻儿)  拼音:jì niǎn ér
特制的丝绳,细如灯心草,坚挺可穿物,多用来系玉石坠。也作「记捻儿」。
《国语辞典》:药捻子(药捻子)  拼音:yào niǎn zi
中医外科治肿溃、外伤常用纸裹药成细管状以塞入疮口内,称为「药捻子」。也称为「药捻儿」。
《国语辞典》:双捻布(双捻布)  拼音:shuāng niǎn bù
粗麻布。宋。陶谷《清异录。卷一。释族门。双捻布》:「长安素上人,四时止双捻布为三衣,执一鬼脚杖而已。」
分类:麻布
《漢語大詞典》:都捻
见“ 都念子 ”。
《漢語大詞典》:都念子
亦作“ 都捻子 ”。 果名。即倒捻子。 隋 杜宝 《大业拾遗录》:“ 南海郡 送都念子树一百株,敕付西苑十六院内种。此树高一丈许……其子小於柿子,甘酸至美。蜜渍为粽,益佳。”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倒捻子……窠丛不大,叶如苦李,花似蜀葵,小而深紫。南中妇女得以染色。有子,如软柿,头上有四叶,如柿蒂。食者必捻其蒂,故谓之倒捻子。或呼为都捻子,盖语讹也。”亦省称“ 都捻 ”。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木语·诸山果:“﹝都捻子﹞子汁可染若臙脂,花可为酒,叶可麯,皮渍之得胶以代柿……取子研滤为膏,饵之又止肠滑。以其为用甚众,食治皆需,故又名都捻。”
《漢語大詞典》:都捻子
见“ 都念子 ”。
《漢語大詞典》:都念子
亦作“ 都捻子 ”。 果名。即倒捻子。 隋 杜宝 《大业拾遗录》:“ 南海郡 送都念子树一百株,敕付西苑十六院内种。此树高一丈许……其子小於柿子,甘酸至美。蜜渍为粽,益佳。”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倒捻子……窠丛不大,叶如苦李,花似蜀葵,小而深紫。南中妇女得以染色。有子,如软柿,头上有四叶,如柿蒂。食者必捻其蒂,故谓之倒捻子。或呼为都捻子,盖语讹也。”亦省称“ 都捻 ”。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木语·诸山果:“﹝都捻子﹞子汁可染若臙脂,花可为酒,叶可麯,皮渍之得胶以代柿……取子研滤为膏,饵之又止肠滑。以其为用甚众,食治皆需,故又名都捻。”
《漢語大詞典》:飞捻(飛撚)
犹飞步。《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忽望见树顶露出琉璃瓦盖造的屋脊,金碧闪烁,不知什么所在?飞捻的赶到那裡去看,却是血红的观门,週围都是白玉石砌就臺基座。”
《漢語大詞典》:火纸捻儿(火紙捻兒)
点火用的细长纸卷。也称火煤子。相声《怯跟班》:“﹝ 三儿 ﹞把烟袋嘴递到 曾九 口里,这头燃了火纸捻儿给点烟。”
《漢語大詞典》:倒捻子
常绿小乔木,可用以染色。亦写作“倒捻子”。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倒捻子,窠丛不大,叶如苦李,花似蜀葵,小而深紫,南中妇女得以染色。有子,如软柿,头上有四叶,如柿蔕。食者必捻其蔕,故谓之倒捻子。或呼为都捻子,盖语讹也。其子外紫内赤,无核,食之甜软,甚暖腹藏,兼益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