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头发上指(头发上指)  拼音:tóu fǎ shàng zhǐ
形容非常愤怒的样子。《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分类:愤怒
《漢語大詞典》:眼语颐指(眼語頤指)
用眼色或面部表情示意别人为之奔走。形容有权势者气焰之盛。 明 刘若愚 酌中志·正监蒙难纪略:“监不开口明説,止於膝上或案上用右手食指作画字写字形,或眼语颐指,非久侍者不能通其意。”
《國語辭典》:言近指远(言近指遠)  拼音:yán jìn zhǐ yuǎn
言辞浅近而意旨深远。语本《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也作「言近旨远」。
《國語辭典》:言近旨远(言近旨遠)  拼音:yán jìn zhǐ yuǎn
言辞浅近而意旨深远。参见「言近指远」条。《镜花缘》第一八回:「其书阐发孔孟大旨,殚尽心力,折衷旧解,言近旨远,文简意明,一经诵习圣贤之道,莫不灿然在目。」
《漢語大詞典》:血指汗颜(血指汗顔)
手指出血,脸上冒汗。形容不善其事的窘态。 唐 韩愈 《祭柳子厚文》:“不善为斲,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 宋 秦观 《谢及第启》:“圆冠方屨,求自试者几千万焉;血指汗颜,获见收者纔四百耳。”
《漢語大詞典》:雪鸿指爪(雪鴻指爪)
同“ 雪泥鸿爪 ”。 明 王世贞 《与徐子与书》之十五:“雪鸿指爪,又未知竟落何地也。”
《漢語大詞典》:一指蔽目,不见泰山(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同“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宋史·王安礼传:“今以一指蔽目,虽 泰 , 华 在前弗之见。” 谢觉哉 《关于独立思考》:“凡是不如个人的意的事就死记在心,把它扩大;至于全体的事,不管好处多大,总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漢語大詞典》:一指头禅(一指頭禪)
佛教禅宗用语,喻万法归一。 宋 俱胝和尚 向 天龙和尚 询问佛教教义时, 天龙 竖一手指, 俱胝 立即大悟。此后凡有人向 俱胝 求教,他也常竖一指。临死前谓众人曰:“吾得天龙一指头禪,一生用不尽。”见《景德传灯录·俱胝和尚》。 宋 陆游 《冬夜读书有感》诗:“一指头禪用不穷,一刀匕药去凌空。”亦省作“ 一指禪 ”。 宋 黄裳 《赠致政王朝奉》诗:“有身且睡三竿日,无物应看一指禪。” 金 元好问 《奉酬子京禅师见赠之什》诗之一:“南风稳送北归船,留得虚名一指禪。”
《漢語大詞典》:一门千指(一門千指)
谓家大人多。宋史·孝义传·颜诩:“ 詡 少孤,兄弟数人,事继母以孝闻。一门千指,家法严肃。”
《漢語大詞典》:颐指风使(頤指風使)
犹言颐指气使。《元典章·户部二·使臣》:“累年以来,朝廷使臣以致中书省枢密院御使臺内外诸衙门一切出使臣人等,每到外路,挟恃威势,颐指风使,外路官司抑曲将迎,恐咈其意。”参见“ 颐指气使 ”。
《國語辭典》:颐指气使(頤指氣使)  拼音:yí zhǐ qì shǐ
形容以高傲的态度指使属下。唐。元稹 追封李逊等母制:「今逊等有地千里,有禄万钟,颐指气使,无不随顺。」明。朱鼎《玉镜台记》第二八出:「公卿颐指气使,果然鼠凭社贵,真个狐藉虎威,好气势也呵!」
《國語辭典》:颐指气使(頤指氣使)  拼音:yí zhǐ qì shǐ
形容以高傲的态度指使属下。唐。元稹 追封李逊等母制:「今逊等有地千里,有禄万钟,颐指气使,无不随顺。」明。朱鼎《玉镜台记》第二八出:「公卿颐指气使,果然鼠凭社贵,真个狐藉虎威,好气势也呵!」
《漢語大詞典》:遥指空中雁做羹
喻虚情假意。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一折:“都只待遥指空中雁做羹,那个肯为朝廷。”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一折:“我如今在虎口逃生,急腾腾、再不消停,抵多少遥指空中雁做羹。”
分類:虚情假意
《國語辭典》:一脚指(一腳指)  拼音:yī jiǎo zhǐ
比喻十分渺小的一部分。《北史。卷三三。李义深传》:「幼廉应机立成,恒先期会,为诸州准的。神武深加慰勉,仍责诸人曰:『碎卿等诸人,作得李长史一脚指不?』」
分類:脚指细微
《分类字锦》:弦凝指咽(弦凝指咽)
白居易 夜筝诗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里。
分类:
《國語辭典》:惜指失掌  拼音:xí zhǐ shī zhǎng
为了爱惜手指,却失去了手掌。比喻因小失大。《南史。卷七七。恩倖传。阮佃夫传》:「又庐江何恢有妓张耀华美而有宠,为广州刺史将发,要佃夫饮,设乐,见张氏,悦之,频求。恢曰:『恢可得,此人不可得也。』佃夫拂衣出户,曰:『惜指失掌邪?』遂讽有司以公事弹恢。」
《漢語大詞典》:先意承指
见“ 先意承志 ”。
《國語辭典》:先意承志  拼音:xiān yì chéng zhì
不等父母表明意愿,就能事先顺应他的心意去做。语出《礼记。祭义》:「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后泛指能揣测他人心意而加以迎合。也作「先意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