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鞭丝(鞭絲)
马鞭。借指出游。 宋 陆游 《乍晴出游》诗:“本借微风欹帽影,却乘新暖弄鞭丝。” 清 陈维嵩 《春风袅娜·正月十二日同陆翼王等游白塔旃檀诸寺》词:“帽影带晴薰御陌,鞭丝和煖糝皇州。” 清 吴翊凤 《春从天上来·答陶静蘅见怀之作》词:“白鼻骄騧,记鞭丝徐拂,帽影微斜。”
《國語辭典》:行旌  拼音:xíng jīng
本为官长出行时的旗帜,后用作对出行官员的代称。《荡寇志》第五三回:「舍下离此不远,愿请行旌小住一日,未知可否,应元欣然应诺。」
《漢語大詞典》:北使
(1).出使北国。亦指出使北国的使臣。南齐书·高帝纪上:“ 明帝 愈以为疑,遣冠军将军 吴喜 以三千人北使。” 唐 高适 《答侯少府》诗:“北使经大寒,关山饶苦辛。” 宋 苏洵 有《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2).北国的使者。南史·张融传:“后使 融 接对北使 李道固 。” 唐 张说 《南中送北使》诗之一:“何日南风至,还随北使归。”
《國語辭典》:僧伽  拼音:sēng qié
梵语saṁgha的音译。意为大众或会议。佛教用以指出家团体。《大智度论》卷三:「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
《漢語大詞典》:出树(出樹)
(1).走出门屏,借指出门。 唐 刘长卿 《题独孤使君湖上林亭》诗:“出树倚朱阑,吹鐃引上官。”
(2).高出树梢。 唐 王维 《游悟真寺》诗:“ 灞陵 纔出树, 渭水 欲连天。”
《漢語大詞典》:仙种(仙種)
(1).仙界的品种。 宋 无名氏 《水调歌头·寿徐枢》词:“桃培万岁,千年仙种又栽莲。”
(2).喻指出身高贵的人。 明 屠隆 《綵毫记·宫禁生谗》:“娘娘是瑶臺仙种,况兼那宠冠诸宫。衣冠贵族门楣重,怎比那娼女遭逢?”
《國語辭典》:出车(出車)  拼音:chū chē
1.出兵、出征。晋。左思〈吴都赋〉:「出车槛槛,被练锵锵。」唐。杨烱〈左武卫将军成安子崔献行状〉:「至如出车授钺,东征西讨,孤虚向背,则虽女子之,可以当于丈夫。」
2.发出班车以载人或运货。如:「根据班表,今日轮到我出车。」
3.《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六章。根据〈诗序〉:「出车,劳还率也。」或以为征猃狁之将佐,归来后自叙之诗。首章二句为:「我出我车,于彼牧矣。」
《漢語大詞典》:血指
手指出血。谓不善其事。 宋 黄庭坚 《寄馀干徐隐甫》诗:“遥知解千牛,袖手笑血指。”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刃不素持,必致血指;舟不素操,必致倾覆。”参见“ 血指汗颜 ”。
《漢語大詞典》:血指汗颜(血指汗顔)
手指出血,脸上冒汗。形容不善其事的窘态。 唐 韩愈 《祭柳子厚文》:“不善为斲,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 宋 秦观 《谢及第启》:“圆冠方屨,求自试者几千万焉;血指汗颜,获见收者纔四百耳。”
《國語辭典》:鼓噪  拼音:gǔ zào
1.古代出战时擂鼓呐喊,用以扩张声势。《后汉书。卷七七。班超传》:「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也作「鼓噪」。
2.大众一起发出呼喊喧闹的声音。《文明小史》第四三回:「顿时一齐鼓噪起来,一直闹到抚台院上。」也作「鼓噪」。
《國語辭典》:鼓噪(鼓譟)  拼音:gǔ zào
1.古代出战时擂鼓呐喊,用以扩张声势。《左传。哀公十七年》:「越子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三国演义》第一回:「玄德与邹靖,引军鼓噪而进。」也作「鼓噪」。
2.大众一起发出呼喊喧闹的声音。如:「场中比赛激烈,场外观众亦大声鼓噪加油。」也作「鼓噪」。
《國語辭典》:信士  拼音:xìn shì
1.诚实不欺的人。《荀子。王霸》:「人无百岁之寿,而有千岁之信士,何也?」《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褚少孙补卫青传》:「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
2.在家的男性佛教徒。唐。郭崧〈药师像赞。序〉:「立召良工,彫磨斯像,使信士等日加精勤。」元。朱凯《昊天塔》第四折:「我也曾杀的番军怕,几曾有个信士请,直到中年才落发为僧。」
《漢語大詞典》:监河(監河)
庄子·外物:“ 庄周 家贫,故往贷粟於监河侯。”后因以“监河”或“监河侯”泛指出贷钱物的人。 唐 杜甫 《奉赠萧二十使君》诗:“监河受贷粟,一起辙中鳞。” 宋 陆游 《莫笑银杯小答乔太傅》诗:“会当拂衣归故丘,代书贷粟监河侯。” 明徐复祚《投梭记·应聘》:“相公,你赋《长门》不媿 相如 ,贷监河真同 庄叟 。” 清 朱奕恂 《秋日杂感》诗:“监河赊许供江水,营室虚偿贷聘钱。”
分類:指出钱物
《國語辭典》:发引(發引)  拼音:fā yǐn
引,引布,也称为「绋」。发引指出殡时灵柩出发。《金瓶梅》第六五回:「内眷亲戚,都来辞灵烧纸,大哭一场。到次日发引,先绝早抬出名旌,各项幡亭纸剳。」《红楼梦》第一二回:「当下代儒料理丧事,各处去报丧,三日起经,七日发引,寄灵于铁槛寺。」
《漢語大詞典》:游缰(遊韁)
马缰绳。借指出游的车马。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催试》:“你及早治行装,你及早整游韁。”
即马缰绳。因能放松或拉紧,如游动般牵引,故名。晋书·五行志中:“青青御路杨,白马紫游韁。” 唐 段成式 《柳枝词》:“公子驊騮往何处,緑杨堪繫紫游韁。” 明 何景明 《五马行》:“青丝游韁綰不住,铁色蹄翻锦苔地。”
《漢語大詞典》:行意
(1).谓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国语·越语下:“王曰:‘……子听吾言,与子分国。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 范蠡 对曰:‘臣闻命矣。君行制,臣行意。’” 韦昭 注:“制,法也。意,志也。” 北魏 崔鸿 十六国春秋·后赵·石虎:“﹝ 石虎 ﹞拜征虏将军,性酷虐无道,军中勇敢策略与己侔者,輒因事害之…… 勒 ( 石勒 )屡加责诲,而行意自若。” 宋 苏轼 《初别子由》诗:“使子得行意,青衫陋公卿。”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吏部·考察科道:“ 高新郑 生平,彷彿似 桂安仁 ,其才锋气魄同,忮忍专愎同,其受主上眷知亦同,故皆能乘权行意如此。”
(2).犹行色。指出发前后的神态、情景或气派。魏书·王慧龙传:“ 慧龙 年十四,为沙门 僧彬 所匿。百餘日,将 慧龙 过 江 ,为津人所疑,曰:‘行意怱怱徬徨,得非 王 氏诸子乎?’”
(3).离去的意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六回:“谈了半天, 弥轩 似有行意。”
《漢語大詞典》:通使
(1).互派使者。史记·大宛列传:“ 汉 方欲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 清 薛福成 《变法》:“环大地九万里之内,罔不通使互市。”亦指出使。明史·宦官传一·郑和:“ 永乐 三年六月命 和 及其儕 王景弘 等通使西洋。”
(2).旧指翻译人员。《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 韦皋 统领大兵……正与 吐蕃 人马相遇。先差通使与他打话。” 清 张德彝 《随使法国记·西海小游记》:“晚,有 广东 人投刺,自署‘ 唐 人 汤亚金 ’来拜。年约二旬,能英语。因随 福建 医生 林连湖 来此为通使,缘 林 不解洋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