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世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名佛说法印品经,四卷,秦罗什译。依持世菩萨之请问而说大乘之法门。
(经名)一名佛说法印品经,四卷,秦罗什译。依持世菩萨之请问而说大乘之法门。
持世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佛在建磔迦林,妙月长者请问除贫愈病灭罪安危之法,佛为说陀罗尼。与雨宝陀罗尼经及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同本。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佛在建磔迦林,妙月长者请问除贫愈病灭罪安危之法,佛为说陀罗尼。与雨宝陀罗尼经及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同本。
持本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普载三昧。地神之三昧也。地为万物之根本,故名本,能持本,故称持本,能负载万物,故名普载。大疏十曰:「地能持万物,一切万物依之生长,当知即是佛心。犹如来心能持万物,深入持本三昧而说真言也。(中略)若人诵持修习,不久亦得如来心地也。(中略)此三昧名为普载三昧,以同大地故也。」
(术语)又名普载三昧。地神之三昧也。地为万物之根本,故名本,能持本,故称持本,能负载万物,故名普载。大疏十曰:「地能持万物,一切万物依之生长,当知即是佛心。犹如来心能持万物,深入持本三昧而说真言也。(中略)若人诵持修习,不久亦得如来心地也。(中略)此三昧名为普载三昧,以同大地故也。」
持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受持阿弥陀佛之名也。念佛之人谓之持名行者。观无量寿经曰:「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学常见辞汇】
执持名号,即念诵佛的名字。
(术语)受持阿弥陀佛之名也。念佛之人谓之持名行者。观无量寿经曰:「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学常见辞汇】
执持名号,即念诵佛的名字。
持名称者
【佛学大辞典】
(明王)胎藏界释迦院之一尊,耶输多罗之译名。此明妃凡有来求者,则必施与之,故名称普闻。以持此名称普闻之德故立此称。大日经一曰:「明妃住其侧,号持名称者。」
(明王)胎藏界释迦院之一尊,耶输多罗之译名。此明妃凡有来求者,则必施与之,故名称普闻。以持此名称普闻之德故立此称。大日经一曰:「明妃住其侧,号持名称者。」
持字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金刚拳菩萨之种子鍐字也。字为金刚界智法身之种子。能总持一切之秘密,故称其菩萨为拳,称其种子为持,拳者坚持之义也。瑜祇经曰:「金刚密持尊,持字发光明。」字之智光,照法界,故云发光明。
(术语)金刚拳菩萨之种子鍐字也。字为金刚界智法身之种子。能总持一切之秘密,故称其菩萨为拳,称其种子为持,拳者坚持之义也。瑜祇经曰:「金刚密持尊,持字发光明。」字之智光,照法界,故云发光明。
持地
【佛学大辞典】
(菩萨)菩萨名。佛为母说法,上忉利天时,此菩萨为作三道之宝阶。观佛三昧海经六曰:「父王白佛:佛母摩耶生忉利天,佛今光相神通具足,云何当往为母说法?佛告大王:如来当如转轮圣王足行之法,从阎浮提上忉利天,问讯檀越为说妙法。尔时会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曰持地,即从座起入首楞严三昧。三昧力故从金刚际金刚为轮,金刚为根,金刚为花,花花相次出阎浮提。时四龙王难陀,跋难陀,阿耨达多,娑伽罗龙王等,各持七宝诣持地所。奉上七宝,为佛世尊作三道宝阶。左白银,右颇梨,中黄金,从阎浮提金刚地际上忉利宫。」摩诃摩耶经上曰:「天帝释知佛当下,即使鬼神作三道宝阶。」增一阿含经二十八曰:「释提桓因,告自在天子,(中略)化作金银水精。」造像功德经上曰:「毗首羯磨,并诸天众,知佛将欲下阎浮提,作三道宝阶。」【又】胎藏界曼荼罗地藏院第七位,有持地菩萨。密号曰内修金刚,愿相金刚。其荷负众生,如地之能持万物。故名。
(菩萨)菩萨名。佛为母说法,上忉利天时,此菩萨为作三道之宝阶。观佛三昧海经六曰:「父王白佛:佛母摩耶生忉利天,佛今光相神通具足,云何当往为母说法?佛告大王:如来当如转轮圣王足行之法,从阎浮提上忉利天,问讯檀越为说妙法。尔时会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曰持地,即从座起入首楞严三昧。三昧力故从金刚际金刚为轮,金刚为根,金刚为花,花花相次出阎浮提。时四龙王难陀,跋难陀,阿耨达多,娑伽罗龙王等,各持七宝诣持地所。奉上七宝,为佛世尊作三道宝阶。左白银,右颇梨,中黄金,从阎浮提金刚地际上忉利宫。」摩诃摩耶经上曰:「天帝释知佛当下,即使鬼神作三道宝阶。」增一阿含经二十八曰:「释提桓因,告自在天子,(中略)化作金银水精。」造像功德经上曰:「毗首羯磨,并诸天众,知佛将欲下阎浮提,作三道宝阶。」【又】胎藏界曼荼罗地藏院第七位,有持地菩萨。密号曰内修金刚,愿相金刚。其荷负众生,如地之能持万物。故名。
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度之一。受持戒律而不犯触也。法华经譬喻品曰:「持戒清洁,如净明珠。」维摩经佛国品曰:「持戒是菩萨净土。」地持论八曰:「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由持戒所得。」智度论谓有大力毒龙,以眼视人,弱者即死。以气嘘人,彊者亦死。时龙受一日戒出家,入林树间,疲懈而睡。猎者见之喜曰:以此皮献国王,以为船饰可乎?便以杖案其头,刀剥其皮。龙自念:我今持戒,故不计此身,一心受剥,不生悔意。时日大热,欲趋大水。见诸小虫来食其身,为持戒故,不敢动。畜生尚能坚持禁戒,至死不犯,况复于人!
【佛学常见辞汇】
受持佛所制的戒律。
【三藏法数】
谓人心常念戒,忆持无忘,不作诸恶,是名持戒。
【三藏法数】
持戒者,即防非止恶之义。谓奉持如来戒律,则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恶也。
(术语)六度之一。受持戒律而不犯触也。法华经譬喻品曰:「持戒清洁,如净明珠。」维摩经佛国品曰:「持戒是菩萨净土。」地持论八曰:「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由持戒所得。」智度论谓有大力毒龙,以眼视人,弱者即死。以气嘘人,彊者亦死。时龙受一日戒出家,入林树间,疲懈而睡。猎者见之喜曰:以此皮献国王,以为船饰可乎?便以杖案其头,刀剥其皮。龙自念:我今持戒,故不计此身,一心受剥,不生悔意。时日大热,欲趋大水。见诸小虫来食其身,为持戒故,不敢动。畜生尚能坚持禁戒,至死不犯,况复于人!
【佛学常见辞汇】
受持佛所制的戒律。
【三藏法数】
谓人心常念戒,忆持无忘,不作诸恶,是名持戒。
【三藏法数】
持戒者,即防非止恶之义。谓奉持如来戒律,则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恶也。
持戒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度之一。(参见:戒波罗蜜)
【佛学常见辞汇】
六度之一。(参见:六度)
(术语)六度之一。(参见:戒波罗蜜)
【佛学常见辞汇】
六度之一。(参见:六度)
六度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波罗蜜也。旧称波罗蜜,译言度。新称波罗蜜多,译言到彼岸。度为度生死海之义,到彼岸为到涅槃岸之义,其意一也。其波罗蜜之行法有六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仁王经上曰:「六度四摄一切行。」(参见: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初五度如前。第六智慧,分别真理也,此六度为万行之总体。前五为福行,后一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断惑證理,渡生死海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瞋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请参见附表。
六
度
│
┌───────────────────┐
6 5 4 3 2 1
般 禅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进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断 无法生 饶摄律 无法财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仪 畏施施
智智智 精进进 法 有法戒 施
智 进 忍 情戒
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瞋 毁 悭
痴 乱 怠 恚 犯 贪
【佛学次第统编】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密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密。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密。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密。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毗梨耶波罗密。不乱不昧故,应具足禅波罗密。于一切法不著故,应具足般若波罗密。」
【三藏法数】
(出六度集经)
〔一、檀那〕,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二种:一者财施,谓以饮食、衣服、田宅、珍宝及一切资身之具,悉能施之。二者法施,谓从诸佛及善知识,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以清净心转为他说也。
〔二、尸罗〕,梵语尸罗,华言性善。谓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此据义而译也。正翻止得,谓止恶得善也。又翻为戒,谓戒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恶也。
〔三、羼提〕,梵语羼提,华言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谓于恭敬供养中,不生憍逸,于嗔骂打害中,不生怨恨也。二者法忍,谓于寒热风雨饥渴等法,恼害之时,能安能忍,不生嗔恚忧愁也。
〔四、毗梨耶〕,梵语毗梨耶,华言精进。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谓若勤修善法,行道礼诵,与夫讲说,不自放逸也。二者心精进,谓若勤行善道,心心相续,不自放逸也。
〔五、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专心歛念,守一不散之谓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谓色界、无色界、凡夫所修禅也。二者出世间禅,谓声闻、缘觉、菩萨所修禅也。
〔六、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为诸众生种种演说也。
(名数)六波罗蜜也。旧称波罗蜜,译言度。新称波罗蜜多,译言到彼岸。度为度生死海之义,到彼岸为到涅槃岸之义,其意一也。其波罗蜜之行法有六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仁王经上曰:「六度四摄一切行。」(参见: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初五度如前。第六智慧,分别真理也,此六度为万行之总体。前五为福行,后一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断惑證理,渡生死海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瞋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请参见附表。
六
度
│
┌───────────────────┐
6 5 4 3 2 1
般 禅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进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断 无法生 饶摄律 无法财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仪 畏施施
智智智 精进进 法 有法戒 施
智 进 忍 情戒
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瞋 毁 悭
痴 乱 怠 恚 犯 贪
【佛学次第统编】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密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密。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密。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密。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毗梨耶波罗密。不乱不昧故,应具足禅波罗密。于一切法不著故,应具足般若波罗密。」
【三藏法数】
(出六度集经)
〔一、檀那〕,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二种:一者财施,谓以饮食、衣服、田宅、珍宝及一切资身之具,悉能施之。二者法施,谓从诸佛及善知识,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以清净心转为他说也。
〔二、尸罗〕,梵语尸罗,华言性善。谓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此据义而译也。正翻止得,谓止恶得善也。又翻为戒,谓戒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恶也。
〔三、羼提〕,梵语羼提,华言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谓于恭敬供养中,不生憍逸,于嗔骂打害中,不生怨恨也。二者法忍,谓于寒热风雨饥渴等法,恼害之时,能安能忍,不生嗔恚忧愁也。
〔四、毗梨耶〕,梵语毗梨耶,华言精进。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谓若勤修善法,行道礼诵,与夫讲说,不自放逸也。二者心精进,谓若勤行善道,心心相续,不自放逸也。
〔五、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专心歛念,守一不散之谓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谓色界、无色界、凡夫所修禅也。二者出世间禅,谓声闻、缘觉、菩萨所修禅也。
〔六、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为诸众生种种演说也。
持明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陀罗尼Dha%ran!i,译曰持。明者,真言之异名,持明者,陀罗尼即真言也。又受持真言,谓之持明。演密钞一曰:「明者明咒,真言之别称,梵语尾尼也。此译云明,破闇为义。(中略)亦持亦明,持即是明。」大日经疏九曰:「持明者,梵云陀罗尼,持明谓总持一切明门明行。」同三曰:「声闻经中以毗尼为秘藏,要择人简众方便授之,若未发律仪不令听闻修习。摩诃衍中亦以持明为秘藏,未入曼荼罗者不令读诵受持,还同盗听布萨反招重罪。」
【佛学常见辞汇】
1。即陀罗尼,亦即真言。2。受持真言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梵语陀罗尼,译曰持明者,真言之异名。持明者,陀罗尼即真言也。又受持真言,谓之持明。演密钞曰:「明者明咒,真言之别称,梵语尾尼也。此译云明,破闇为义。」又云:「亦持亦明,持即是明。」大日经疏曰:「持明者梵云陀罗尼,持明谓总持一切明门明行。」又曰:「声闻经中,以毗尼为秘藏,要择人简众,方便授之。若未发律仪,不令听闻,修习摩诃衍中,亦以持明为秘藏。未入曼荼罗者,不令读诵受持,还同盗听布萨,反招重罪。」
「陀罗尼」陀罗尼又曰陀罗那陀邻尼。译作持总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分之为四种:
一、法陀罗尼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又名闻陀罗尼。
二、义陀罗尼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三、咒陀罗尼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四、忍陀罗尼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忍陀罗尼。
闻义咒忍之四者,为所持之法也。由能持之体言之,法义之二者,以念与慧为体,咒以定为体,忍以无分别智为体。大乘义章曰:「陀罗尼者,是外国语,此翻为持,念法不失,故名为持。」佛地论曰:「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智度论曰:「陀罗尼者,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心生,能遮不令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失,是名陀罗尼。」法界次第曰:「陀罗尼此翻能持,或言能遮,又翻为总持。随有若名若义若行地功德,皆悉能持,故名总持。」瑜伽略纂曰:「论云陀罗尼有四种:一、法,二、义,三、咒,四、能得忍。」又曰:「法陀罗尼,以法为境,即能诠名言,以念慧为体。义陀罗尼,其体同法,唯境界异,其异者何?所诠义为境。谓无量义意,越等即唯在意地咒。陀罗尼,以定为体,依定持咒,令不忘故,以咒为境也。能得忍陀罗尼者,以无分别智为忍体,即證真如。今日常指咒陀罗尼曰陀罗尼。」
「咒陀罗尼」此乃四种陀罗尼之一,真言教之所谓陀罗尼也。佛菩萨从禅定所发之秘密言句也。陀罗尼者,总持之义。总持有二释,一就人,二就法。
就人释者 佛菩萨之定力,能持神咒之功德,故名持。如上四种中所择者是也。大乘章曰:「菩萨依禅,能起咒术,为众除患,第一神验,名咒陀罗尼。菩萨依禅,备起多用,随用别论,即有无量陀罗尼门,良以咒术传益义多,故遍论之。」
就法释者 神咒之言句,总持无量之文义,无尽之功德,故名。佛地论曰:「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中,持一切义;摄藏无量诸功德故,名无尽藏。」
明已上二释中神咒之功德,必依后释。诸经中显此咒陀罗尼有五名:一、陀罗尼,二、明,三、咒,四、密语,五、真言。此中后四者为义翻也。秘藏记曰:「诸经中说陀罗尼,或陀罗尼,或明、或咒、或密语、或真言,如是五义,其义云何?」
一、明 陀罗尼者,佛放光,光之中所说,是故陀罗尼与明,其义不异。
二、咒 咒者,佛法未来汉地前,有世间禁咒法,能发神验除灾患。今持此陀罗尼人,能发神通,除灾患,与禁咒法相似,是故曰咒。
三、密语 密语者,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语。
四、真言 真言者,如来言真实无虚妄,故曰真言,然皆是举一边所名也。
(术语)梵语陀罗尼Dha%ran!i,译曰持。明者,真言之异名,持明者,陀罗尼即真言也。又受持真言,谓之持明。演密钞一曰:「明者明咒,真言之别称,梵语尾尼也。此译云明,破闇为义。(中略)亦持亦明,持即是明。」大日经疏九曰:「持明者,梵云陀罗尼,持明谓总持一切明门明行。」同三曰:「声闻经中以毗尼为秘藏,要择人简众方便授之,若未发律仪不令听闻修习。摩诃衍中亦以持明为秘藏,未入曼荼罗者不令读诵受持,还同盗听布萨反招重罪。」
【佛学常见辞汇】
1。即陀罗尼,亦即真言。2。受持真言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梵语陀罗尼,译曰持明者,真言之异名。持明者,陀罗尼即真言也。又受持真言,谓之持明。演密钞曰:「明者明咒,真言之别称,梵语尾尼也。此译云明,破闇为义。」又云:「亦持亦明,持即是明。」大日经疏曰:「持明者梵云陀罗尼,持明谓总持一切明门明行。」又曰:「声闻经中,以毗尼为秘藏,要择人简众,方便授之。若未发律仪,不令听闻,修习摩诃衍中,亦以持明为秘藏。未入曼荼罗者,不令读诵受持,还同盗听布萨,反招重罪。」
「陀罗尼」陀罗尼又曰陀罗那陀邻尼。译作持总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分之为四种:
一、法陀罗尼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又名闻陀罗尼。
二、义陀罗尼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三、咒陀罗尼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四、忍陀罗尼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忍陀罗尼。
闻义咒忍之四者,为所持之法也。由能持之体言之,法义之二者,以念与慧为体,咒以定为体,忍以无分别智为体。大乘义章曰:「陀罗尼者,是外国语,此翻为持,念法不失,故名为持。」佛地论曰:「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智度论曰:「陀罗尼者,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心生,能遮不令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失,是名陀罗尼。」法界次第曰:「陀罗尼此翻能持,或言能遮,又翻为总持。随有若名若义若行地功德,皆悉能持,故名总持。」瑜伽略纂曰:「论云陀罗尼有四种:一、法,二、义,三、咒,四、能得忍。」又曰:「法陀罗尼,以法为境,即能诠名言,以念慧为体。义陀罗尼,其体同法,唯境界异,其异者何?所诠义为境。谓无量义意,越等即唯在意地咒。陀罗尼,以定为体,依定持咒,令不忘故,以咒为境也。能得忍陀罗尼者,以无分别智为忍体,即證真如。今日常指咒陀罗尼曰陀罗尼。」
「咒陀罗尼」此乃四种陀罗尼之一,真言教之所谓陀罗尼也。佛菩萨从禅定所发之秘密言句也。陀罗尼者,总持之义。总持有二释,一就人,二就法。
就人释者 佛菩萨之定力,能持神咒之功德,故名持。如上四种中所择者是也。大乘章曰:「菩萨依禅,能起咒术,为众除患,第一神验,名咒陀罗尼。菩萨依禅,备起多用,随用别论,即有无量陀罗尼门,良以咒术传益义多,故遍论之。」
就法释者 神咒之言句,总持无量之文义,无尽之功德,故名。佛地论曰:「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中,持一切义;摄藏无量诸功德故,名无尽藏。」
明已上二释中神咒之功德,必依后释。诸经中显此咒陀罗尼有五名:一、陀罗尼,二、明,三、咒,四、密语,五、真言。此中后四者为义翻也。秘藏记曰:「诸经中说陀罗尼,或陀罗尼,或明、或咒、或密语、或真言,如是五义,其义云何?」
一、明 陀罗尼者,佛放光,光之中所说,是故陀罗尼与明,其义不异。
二、咒 咒者,佛法未来汉地前,有世间禁咒法,能发神验除灾患。今持此陀罗尼人,能发神通,除灾患,与禁咒法相似,是故曰咒。
三、密语 密语者,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语。
四、真言 真言者,如来言真实无虚妄,故曰真言,然皆是举一边所名也。
持明仙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诵持陀罗尼,或以药力成就通力之仙人也。大日经疏六曰:「持明仙者,是馀药力等所成。悉地持明仙者,皆是专依咒术得悉地人。」同十一曰:「或以法加童男女,亦令彼成就以为供侍,即游十方刹也。西方有一人成,引五百人升空而去,不知所去也。此法成就即是持明仙也。」
(术语)诵持陀罗尼,或以药力成就通力之仙人也。大日经疏六曰:「持明仙者,是馀药力等所成。悉地持明仙者,皆是专依咒术得悉地人。」同十一曰:「或以法加童男女,亦令彼成就以为供侍,即游十方刹也。西方有一人成,引五百人升空而去,不知所去也。此法成就即是持明仙也。」
持明院
【佛学大辞典】
(术语)胎藏界十三大院之第五,亦名五大院。安置不动尊等五尊。
(术语)胎藏界十三大院之第五,亦名五大院。安置不动尊等五尊。
持明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持明之法藏。即一切真言陀罗尼之经典也。演密钞一曰:「藏者能摄义故,(中略)今但取府库名之为藏,由如世间国大库藏即能蕴摄种种杂宝,出纳取与赈济无穷。持明藏亦尔,蕴摄诸佛秘密法义,利乐无尽故以为明藏。」西域求法高僧传有毗睇陀罗必得家,译曰持明藏(Vidya%-dhara-pit!aka)。
(术语)持明之法藏。即一切真言陀罗尼之经典也。演密钞一曰:「藏者能摄义故,(中略)今但取府库名之为藏,由如世间国大库藏即能蕴摄种种杂宝,出纳取与赈济无穷。持明藏亦尔,蕴摄诸佛秘密法义,利乐无尽故以为明藏。」西域求法高僧传有毗睇陀罗必得家,译曰持明藏(Vidya%-dhara-pit!aka)。
持明灌顶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三昧耶中第三三昧耶,学法灌顶也。灵妙疏下曰:「阿阇梨灌顶者,行传法阿阇梨灌顶也,如律中受具足戒。持明灌顶者,如律中未受具戒者,但自作本尊真言印念诵,不得广行学也。」梵Vidya%dhara-abhis/ekha。
(术语)五种三昧耶中第三三昧耶,学法灌顶也。灵妙疏下曰:「阿阇梨灌顶者,行传法阿阇梨灌顶也,如律中受具足戒。持明灌顶者,如律中未受具戒者,但自作本尊真言印念诵,不得广行学也。」梵Vidya%dhara-abhis/ekha。
持金刚
【佛学大辞典】
(菩萨)又作执金刚。标帜金刚部菩萨不坏之智力而执持独钴三钴五钴等金刚杵者。大日经疏一曰:「梵云伐折罗陀罗,此伐折罗即是金刚杵。陀罗是执持义,故旧译云执金刚,今谓持金刚。(中略)此宗密意,伐折罗是如来金刚智印。」
(菩萨)又作执金刚。标帜金刚部菩萨不坏之智力而执持独钴三钴五钴等金刚杵者。大日经疏一曰:「梵云伐折罗陀罗,此伐折罗即是金刚杵。陀罗是执持义,故旧译云执金刚,今谓持金刚。(中略)此宗密意,伐折罗是如来金刚智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