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拘学(拘學)
拘泥偏执之学。史记·游侠列传:“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於世,岂若卑论儕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 明 何景明 《何子·心迹》:“夫拘学不假於绳尺之外,浅见不及於衣带之下。”
分類:拘泥偏执
《漢語大詞典》:局滞(局滯,跼滯)
(1).局限停滞。 明 宋濂 《瑶芳楼记》:“苟局滞於一室间,适其意则有之,而蹈道则未也。” 明 方孝孺 《读〈博物志〉》:“君子之学贵乎博而能约,博而不得其要,则涣漫而无归;徒约而不尽乎博,则局滞而无术。”
(2).呆板。 明 李东阳 《书颜鲁公祭文稿后》:“书家者流,或颇疑其局滞。”
跼滞:拘泥呆板。 明 李东阳《匏翁家藏书序》:“彼才之弗逮者,麄浅跼滞,欲进而不能强其或过之。不失之奇巧则失之詰屈;不失之夸诞则汗漫而无所归。”
《国语辞典》:拘囿  拼音:jū yòu
拘泥、局限。如:「凡事应尊重大家的意思,不要拘囿于个人的成见。」
分类:拘泥局限
《漢語大詞典》:迂泥
迂执拘泥。 宋 委心子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卜兆上·淳风推象》:“ 淳风 之言,史臣称其有益於时,与迂泥矜神诡乱幻怪者异矣。”
《漢語大詞典》:锢滞(錮滯)
固执拘泥。錮,通“ 固 ”。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五:“夫着一能读书之心横於胸中,则錮滞有我,其心已与古人天渊悬隔矣,何自而得其活法妙用哉!”
《漢語大詞典》:泥执(泥執)
拘泥固执。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二:“皆但从其一,无庸泥执。”
分類:拘泥固执
《漢語大詞典》:狷固
拘泥固执。晋书·蔡谟传:“ 峻 ( 苏峻 )平,復为侍中,迁五兵尚书,领 琅邪王 师。 謨 上疏让曰:‘八坐之任,非贤莫居……臣何人斯,而猥当之!是以叩心自忖,三省愚身,与其苟进以秽清涂,寧受违命狷固之罪。’”
分類:拘泥固执
《漢語大詞典》:周规折矩(週規折矩)
本谓行礼时步趋合乎规矩。后引申为拘泥于成法、准则。语出礼记·玉藻:“周还中规,折还中矩。”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二》:“今天下内訌外侮,诚宜得倜儻非常之人任而使之,非为其能周规而折矩,前拱而后揖也。” 清 冯桂芬 《复庄卫生书》:“以彼其文,岂不周规折矩,尺步绳趋?”
谓合乎规矩。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这都是那 燕北闲人 的无中生有的营生,便有这位 安水心 先生给他週规折矩的办理。”
《漢語大詞典》:执文害意(執文害意)
谓拘泥于字面而损害内容。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推考其故,盖提举盐事司执文害意,谓非贫乏不在此数。”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卷二:“此皆执文害意,信经废传之过也。”
《漢語大詞典》:章句小儒
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儒生。汉书·夏侯胜传:“ 建 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亦称“ 章句之徒 ”。汉书·扬雄传下:“当其亡事也,章句之徒相与坐而守之,亦亡所患。” 颜师古 注:“章句小儒也。”亦省称“ 章句儒 ”。 宋 洪迈 容斋续笔·文中子门人:“丈夫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
《國語辭典》:死心眼儿(死心眼兒)  拼音:sǐ xīn yǎn ér
性情固执。《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张金凤更是万分的作难。不想死心眼儿的遇见死心眼儿的了。」也作「死心眼」。
《漢語大詞典》:死译(死譯)
完全拘泥于原文字面的翻译。 茅盾 《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翻译家们的幼稚,水平不高,经验不足,自不待言,因而译品中有错译、误译、死译等也不足为奇。”
《漢語大詞典》:以辞害意(以辭害意)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语本孟子·万章上:“説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夸饰:“ 孟軻 所云‘説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也。”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二》:“大抵古今兴比所在,适有感发者,不必尽相迴避,要各有所主耳。此亦‘説者不以辞害意’之义也。”亦作“ 以词害意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 太白 ‘斗酒诗百篇’, 东坡 ‘嬉笑怒駡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
《国语辞典》:刻足适屦(刻足适屦)  拼音:kè zú shì jù
比喻勉强求合,拘泥旧例而不知变通。如:「吸收别人的经验,应力求灵活运用,切忌刻足适屦。」也作「削足适履」。
《国语辞典》:佛在心头坐,酒肉腑肠过(佛在心头坐,酒肉腑肠过)  拼音:fó zài xīn tóu zuò,jiǔ ròu fǔ cháng guò
(谚语)谓修行只须虔诚,不必拘泥于是否吃素。《醒世恒言。卷二六。薛录事鱼服證仙》:「人人修善,全在自己心上,不在一张口上。故谚语云:『佛在心头坐,酒肉腑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