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拘滞(拘滯)
拘泥呆板。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 休文 之拘滞,正与古体相反,唯近律差有关耳。”《西游补》《续〈西游补〉杂记》:“《续西游》摹拟逼真,失於拘滞,添出比丘 灵虚 ,尤为蛇足。” 严复 《〈原富〉按语》六四:“盖财者民力之所出,欲其力所出之至多,必使廓然自由,悉絶束缚拘滞而后可。”
分類:拘泥呆板
《漢語大詞典》:偏滞(偏滯)
谓拘泥而不知变通。朱子语类卷七四:“盖天本是箇大底物事,以偏滞求他不得。” 明 方孝孺 《棠溪书舍记》:“盖 子羔 之信道,而才不足以行之; 仲由 优於才,而未能以闻道:皆偏滞於一隅者也。”
《漢語大詞典》:系滞(繫滯)
(1).束缚拘泥。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变化不繫滞於规矩之方圆,旁通不凝阂於一涂之逼促。”
(2).羁留。 唐 李商隐 《上杜仆射》诗:“繫滞喧人望,便蕃属圣衷。”
(3).长久系念。 唐 吴融 《松江晚泊》诗:“客是凄凉本,情为繫滞枝。”
(4).悬挂弃置。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三十篇》:“庶几得以事事矣,而又絶之,是诚繫滞如匏瓜不食之物也。”
《漢語大詞典》:泥文
拘泥于文字。新唐书·姚崇传:“庸儒泥文不知变。” 明 高攀龙 《〈崇文会语〉序》:“ 姚江 天挺豪杰,妙悟良知,一破泥文之蔽,其功甚伟。” 清 魏源 《〈董子春秋发微〉序》:“盖彼犹泥文,此优柔而饜飫矣。”
分類:拘泥文字
《國語辭典》:拘礼(拘禮)  拼音:jū lǐ
为礼法所拘束,不能变通以适应环境。《淮南子。泛论》:「拘礼之人,不可使应变。」
《漢語大詞典》:挛拘(攣拘)
拘泥,拘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秦 信左右而杀, 周 用乌集而王。何则?以其能越挛拘之语,驰域外之议,独观於昭旷之道也。” 唐 韩愈 《送文昌师北游》诗:“挛拘屈吾真,戒辖思远发。”
分類:拘泥拘束
《漢語大詞典》:执滞(執滯)
犹执著。固执,拘泥。旧唐书·陆贽传:“卿所奏陈,虽理体甚切,然时运必须小有改变,亦不可执滞,卿更思量。”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下:“﹝ 李行言 ﹞性执滞,有劫贼五六人匿军家,取来直不肯与,尽杖杀之。” 鲁迅 《华盖集·题记》:“我今年偏遇到这些小事情,而偏有执滞于小事情的脾气。”
《國語辭典》:泥滞(泥滯)  拼音:nì zhì
拘泥固执。《后汉书。卷六一。黄琼传》:「泥滞旧方,互相诡駮,循名者屈其短,算实者挺其效。」
《漢語大詞典》:拘俗
拘泥于世俗。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而浅识之徒,拘俗守常。”新唐书·柳浑传:“时 李勉 、 卢翰 皆以旧相闔门奉朝请,叹曰:‘吾等视 柳宜城 ,真拘俗之人哉!’”
分類:拘泥世俗
《漢語大詞典》:意释(意釋)
不拘泥于字面而从意义上加以解释。 徐念慈 《余之小说观》八:“倘有难字,则加音释;偶有艰语,则加意释。”
《漢語大詞典》:拘士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拘士繫俗兮,攌如囚拘。” 金 蔡圭 《秋日和张温仲韵》:“可怜骑省多秋思,拘士安能识大方。” 清 唐孙华 《题张汉昭小像》诗:“拘士营一隅,达人隘九州。”
《漢語大詞典》:拘方
拘泥刻板。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宋纪·元丰七年》:“似缓,实非缓事,有不足 荀扬 者,拘方之见也。” 明 唐顺之 《〈右编〉序》:“奏议者,弈之谱也。师心者废谱,拘方者泥谱,其失均也。”
分類:拘泥刻板
《國語辭典》:活络(活絡)  拼音:huó luò
1.灵活、通达。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大抵看诗要胸次玲珑活络。」
2.不确定、模棱两可。《醒世姻缘传》第四八回:「狄大娘定个日子,好叫姐姐家去,这活络话怎么住的安稳?」
3.使血脉流通。如:「活络筋骨」。《野叟曝言》第三三回:「石氏裹在被中,略有暖气,又被烧酒一冲,顿觉周身活络起来。」
《國語辭典》:灵活(靈活)  拼音:líng huó
敏捷不呆滞。如:「手脚灵活」、「头脑灵活」、「动作灵活」。
《漢語大詞典》:牵文(牽文)
谓拘泥于字面。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在知道者默而识之,非可以言语穷也。若只牵文泥句,比较倣像,则所谓心从法华转,非是转法华矣。”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大学·补传:“然后知正心工夫之在言外,而不牵文害义,以虚明无物为证。”
分類:拘泥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