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抽屉(抽屜)  拼音:chōu ti
桌子或匮子上所装置,可以拉出或推入的盛东西的匣子。《儒林外史》第五三回:「聘娘慌忙站开,开了抽屉,拿出一包檀香屑。」《文明小史》第六○回:「走到书房里,打开抽屉,把人家荐给当随员的名条理了一理。」也作「抽斗」、「抽替」。
《国语辞典》:拉抽屉(拉抽屉)  拼音:lā chōu ti
食言,说话不算数。如:「说定了,明天晚上一块看电影,不许拉抽屉!」「你到底去还是不去?给我一句话,不许再拉抽屉了!」
《漢語大詞典》:抽屉原则
又称“鸽笼原则”、“重叠原则”。将m件物品按任何方式放入n(n〈m)个抽屉,则必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放有两件或两件以上的物品。可用于解决许多数学问题。
《漢語大詞典》:抽匣
(1).抽剑出匣。 唐 权德舆 《奉和张仆射朝天行》:“见公抽匣百鍊光,试欲磨铅谅无助。” 唐 李绅 《忆过润州》诗:“弓犯控弦招武旅,剑当抽匣问狂夫。”
(2).即抽屉。 沙汀 《医生》:“送走那个粮户,他就转身到条桌边坐下,数了数刚才接过手的报酬。随又打开抽匣,连同所有的收入一起计算。”参见“ 抽屉 ”。
分類:抽屉
《國語辭典》:抽屉(抽屜)  拼音:chōu ti
桌子或匮子上所装置,可以拉出或推入的盛东西的匣子。《儒林外史》第五三回:「聘娘慌忙站开,开了抽屉,拿出一包檀香屑。」《文明小史》第六○回:「走到书房里,打开抽屉,把人家荐给当随员的名条理了一理。」也作「抽斗」、「抽替」。
《國語辭典》:抽替  拼音:chōu tì
桌子或匮子上所装置,可以拉出或推入的盛东西的匣子。《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十娘取钥开锁,内皆抽替小箱。」也作「抽斗」、「抽屉」。
分類:抽屉
《國語辭典》:抽斗  拼音:chōu dǒu
桌子或匮子上所装置、可以拉出或推入的盛东西的匣子。也作「抽替」、「抽屉」。
分類:抽屉
《漢語大詞典》:连三(連三)
(1).连续三次。 宋 马永卿 嬾真子·韩退之上书:“ 退之 於正月二月三月连三上书於 贾耽辈 。”引申指连续不断。儒林外史第三一回:“你将来先去会了 王鬍子 ,这奴才好酒,你买些酒与他喫,叫他在主子跟前説你是太老爷极欢喜的人,他就连三的给你银子用了。”
(2).连接三物。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连过三窍,意谓若窍内旁通,连三为一。” 清 叶梦珠 《阅世编·学校五》:“旧例:诸生入泮必取府、县考试原卷与入学试卷一并连钉,覆试之日,给发新生,至 康熙 初,始废连三试卷之例。”
(3).纸之一种。详“ 连二 ”。
(4).方言。一种并排有三个抽屉的老式桌子。 老舍 《正红旗下》四:“箱子、柜子、连三上的铜活就不该动动手吗?” 老舍 《离婚》六:“大嫂马上非认 菱 作干女儿不可,也立刻想起家中橱柜里还有一对花漆木碗,连三的抽屉里--西边那个--有一个银锁。”
(5).连忙,急忙。《南京民间故事·狼报恩》:“她连三披衣下床,点亮灯笼,打开大门。”《南京民间故事·和事桥》:“他看花了眼,还以为是个大甲鱼哩,连三伸手去逮。”
《漢語大詞典》:连二(連二)
(1).指两物相连。 宋 刘攽 《瑞荷》诗:“连二雕成白玉盘,合欢裁作青油扇。”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截票免比》:“连二免比票,一截票存算,一归农免比,合缝用印。”
(2).纸之一种。 元 费著 《笺纸谱》:“凡纸,皆有连二、连三、连四。”
分類:相连
《國語辭典》:暗锁(暗鎖)  拼音:àn suǒ
设在隐密处、不为人知的锁。
《漢語大詞典》:锁钮(鎖鈕)
亦作“鏁钮”。
(1).锁,安在门、箱子、抽屉等的开合处或铁链的环孔中,使人不能随便打开的金属器具,一般要用钥匙才能开。
(2).比喻字的笔画、笔势。 宋 范成大 《知郡安抚以立春日揭所书新安郡榜南楼之上残雪纷集邦人以为善祥遂开宴以落之辄赋长句一篇以附风谣之末》:“碧瓦朱甍上牛斗,妙墨新题森锁钮。”
《漢語大詞典》:镜屉(鏡屜)
镜匣里的抽屉。 北周 庾信 《镜赋》:“暂设粧奩,还抽镜屉。”
分類:镜匣抽屉
《漢語大詞典》:通替棺
一种像抽屉一样可以随意开闭的棺木。南史·后妃传上·宋孝武殷淑仪:“及薨,帝常思见之,遂为通替棺,欲见輒引替覩尸,如此积日,形色不异。”亦省称“ 通替 ”。 清 叶廷琯 《读朗玉弟〈湘烟小录〉缀成韵语代写哀思》诗之十四:“更无通替能相见,落叶哀蝉一哭中。”
《漢語大詞典》:写字台
办公、写字等用的桌子,一般有几个抽屉,有的还有一个小柜子。
《漢語大詞典》:板桌
只有板面而无抽屉的桌子。 鲁迅 《彷徨·在酒楼上》:“我转脸向了板桌,排好器具,斟出酒来。” 茅盾 《子夜》十三:“老太婆愈说愈愤激,不哭了,摸到板桌边擦一根火柴,点着了煤油灯。”
分類:抽屉桌子
《國語辭典》:拉手  拼音:lā shǒu
1.牵手。如:「大家拉手围成一个圆圈。」
2.握手。《文明小史》第一三回:「教士进去,同制台拉了拉手,又探了探帽子,分宾叙坐。」《文明小史》第二九回:「一切脱帽拉手的虚文,不用细述。」
3.互相合作。如:「他们夫妻两人一拉手,公司业绩立刻蒸蒸日上。」
4.指把手。如:「卧室门的拉手坏了,需要叫人来修理。」
《國語辭典》:屉子(屜子)  拼音:tì zi
1.成套而大小相等,可以一层层整齐叠起来的扁平盛器。如:「蒸笼屉子」。
2.装在床上、椅上或窗上用来隔层,且可以取下的片状物。一般用棕绳、藤皮、钢丝等编成。《红楼梦》第二五回:「一时下了窗子,隔著纱屉子,向外看的真切。」也作「屉儿」。
3.器物所附的匣子,可以推入或拉出,并能存放东西。也称为「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