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极乐报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弥陀之极乐国土,为报土、为化土,诸宗各有异论。天台净影谓之化土。道绰善导谓之报土。慈恩或唯谓之报土,或谓之报化二土。日本之源信,则以极乐为报土,以处胎经所说极乐之边地懈慢界为化土。日本之见真,推源信之意,以观经所说九品之净土及菩萨处胎经所说之懈慢界,并无量寿经所说之疑城胎宫,皆为化土,以无量寿经所说之极乐为报土。但此化土为报中之化,非三土中第三之化土,于报中分真假二土也。然则真假虽异,皆为酬报大悲之愿者(报土酬第十八愿,化土酬第十九二十愿),其假皆为报土也。故道绰善导所定之是报非化,不背于此。教行信證五曰:「既以真假是酬报大悲愿海,故知报佛土也。良假佛土,业因千差,土复应千差,是名方便化身化土。」
二报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依报,又名依果,即世界,国土,房舍,器具等也。诸众生因先业而感之,其身依之而住,故名依报。二、正报,又名正果,即五蕴之身也。诸众生各因先业感得此身,是正彼之果报,故名正报。见华严大疏一。
【佛学常见辞汇】
依报和正报。依报又名依果,即众生依之而住的果报,如国土大地房屋器具等是;正报又名正果,即众生五蕴假合的身体,因此身体乃因惑造业所感,是正彼之果报。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依报〕,依报亦名依果,即世界国土也。谓诸众生各各随其果报之身,依之而住,故名依报。
〔二、正报〕,正报亦名正果,即五阴之身也。谓诸众生随其所作善恶之业,各各感得此身,正受其报,故名正报。(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十地寄报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十地之菩萨,假诸天王之形守护正法也。出于华严经三十四。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十地寄报者,谓十地菩萨,寄生诸天王等报也。昔金刚藏菩萨为众说十地菩萨修行法门,自行化他,成大功德,感报多作诸天王等,威力自在,化导众生,令修善法也。
〔一、阎浮提王〕,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谓欢喜地菩萨,修行初地法门,成大功德,多作阎浮提王,掌护正法,诸所作业,念佛法僧,能大惠施周给孤露,以法化世一切众生,令修善行,统领阎浮,故云阎浮提王。
〔二、转轮圣王〕,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四天下者,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即四洲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邪见也。)
〔三、忉利天王〕,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即帝释天主,居须弥山顶。谓发光地菩萨,修行三地法门,成大功德,多作三十三天之主。以大方便,化诸众生,及诸天众,舍离贪欲,住于善道,故云忉利天王。(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四、夜摩天王〕,梵语夜摩,华言时分。以其时时唱快乐故也。谓焰慧地菩萨,修行四地法门,具大功德,多作夜摩天王。以善方便,除众生惑,令住正见,诸所作业,念佛法僧;统领天众,随所应度,不失于时,故云夜摩天王。
〔五、兜率陀天王〕,梵语兜率陀,华言知足。以其于五欲尘境,能知足故也。谓难胜地菩萨,修行五地法门,集诸功德,多作兜率陀天王。能伏一切外道邪见,令诸众生,住实谛中,诸所作业,念佛法僧,统领天众,常令自他恒念知足,故云兜率陀天王。
〔六、善化天王〕,谓现前地菩萨,修行六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善化天王。所作自在,一切声闻难问,无能退屈,统领天众,善能教化,令他除灭我慢之心,故云善化天王。
〔七、自在天王〕,谓远行地菩萨,修行七地法门,具足菩提功德大愿,多作自在天王。善为众生说所證法,令其得入,无有退转;统领天众,善行教化,皆得自在,故云自在天王。
〔八、大梵天王〕,梵,梵语具云梵迦夷,华言净身。谓不动地菩萨,修行八地法门,成大功德,多作第二禅大梵天王,主千世界,能为声闻、辟支佛等,善说诸义,普运慈心,放大光明,照千世界,令诸众生得大自在,故云大梵天王。(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
〔九、大梵天王〕,谓善慧地菩萨,修行九地法门,获大神通,多作第三禅大梵天王,主二千世界,能为声闻、缘觉及菩萨众,分别演说波罗蜜行,所有难问,无能屈者;身出光明,照二千界,除诸昏暗,饶益众生,故云大梵天王。(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
〔十、摩醯首罗天王〕,梵语摩醯首罗,华言大自在。谓法云地菩萨,修行十地法门,具足众德,多作第四禅摩醯首罗天王,主三千世界;于法自在,能授声闻、独觉、一切菩萨,波罗蜜道,所有问难,无能屈者;以自光明,能令众生,身心清凉,皆得安隐,故云摩醯首罗天王。
十报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修十种之行法,成无为之果报,故曰十报法。一、行者意无为,但守行,二、可思惟意不离身,三、可识世间粗细,四、可弃憍慢,五、可著意观心,六、可多修观,七、身受苦,不中止,八、可止定意,九、当知一切人在于食,十、当證理使意勿疑。见十报法经。
十报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长阿含十报法经之略名,二卷。
法报应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所立之三身也。法报应之名,法华论取之,是开真合应之三身也。开真者,法与自受用及报之二。合应者,应中合他受用与报之胜应也。一、法身,中道之理体也,本有之三千也。二、报身,报因行功德而显佛之实智也。二分之,自受内證法乐之身,名为自受用报身。对于初地已上菩萨应现之报身。名为他受用报身。此与应中之胜应身,同体异名。三、应身,又曰应化身。自理智不二之妙体,为化度众生应现种种之身也。亦二分之。对于初地菩萨应现者。名为胜应身。即上之他受用报身也。应现于地前凡夫及二乘者。名为劣应身。释迦如来之丈六身是也。此三身中法身如来名为毗卢舍那。译言遍一切处。报身如来名为卢舍那。译言净满。又译曰光明遍照。应身如来名为释迦文。译言度沃燋。此三名为但就佛身分别者,故应化身单为释迦文度沃燋。然汎别应化身。则固于此中摄尽诸趣随类之身也。若以此三身配于彼宗所立之四土。则法身处于寂光土。报身处于实报土,胜应身处于方便土。劣应身处于同居土。法华论曰:「一者示现应佛菩提故,随所应见而为示现。二者示现报佛菩提,十地行满足得常涅槃證故。三者示现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性常涅槃常恒清凉不变等义。」天台光明玄曰:「法报应是为三,三种法聚故名身。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止观六曰:「就境为法身,就智为报身,起用为应身。」文句九曰:「法身如来名毗卢舍那,此翻遍一切处。报身如来名庐舍那,此翻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文,此翻度沃燋。」辅行一之一曰:「从体,三身相即无暂离时,既许法身遍一切处,报应未尝离于法身,况法身处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于诸法,何独法身乎?」【又】密教立法报应之三身。日本弘法之三昧耶戒仪曰:「归依无上二身诸佛。」同资秉记曰:「约于密教之两部曼荼罗则各有横竖之三身。其胎藏中胎是法身;与第一重之内眷属第二重之大眷属合,是报身;第三重是应身;此是竖也。上之诸身,各具三身,是横也。其金刚依礼忏文等,于五佛之中,中东合,是法身;南西合,是报身;北方是应身;此竖也,横之义如前。」
法报化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小乘通用之名目也。小乘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品之功德为法身。以王宫所生相好之形为报身。以化猕猴鹿等为化身。若就大乘则即天台之法报应。又法相宗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也。
三报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现报,依现在之业受于现在之果报。二、生报,依此生之业受于次生之果报。三后报,由作业之生隔二生以上后所受之果报。
【佛学常见辞汇】
现报、生报、后报。现报是现在造业现在就受报;生报是现在造业要等到来生才受报;后报是现在造业要等到二生或多生以后才受报。
【三藏法数】
(出慈悲水忏)
〔一、现报〕,谓现世作恶,现身即受恶报;现世作善,现身即受善报,是名现报。
〔二、生报〕,谓此生作善作恶,来生方受善恶之报,是名生报。
〔三、后报〕,谓或过去无量生中作善作恶,于此生中受善恶报,或在未来无量生中,受善恶报,是名后报。
大方便佛报恩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七卷,失译。佛在罗鹫山,阿难,闻外道讥佛非孝,以白佛,佛乃放光,集十方之菩萨,说尝为须阇提太子,以身肉济父母之难,或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等。有九品,系结集家之手草。
大愿清净报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弥陀之极乐净土也。意谓弥陀报大愿所成就之无垢清净净土也。
六度果报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一施感富,二戒感具色,三忍感力,四进感寿,五禅感安,六智感辩。见善戒经。
分别业报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大勇菩萨撰,宋僧伽跋摩译。一经皆为偈颂,分别五趣之业报。
分别善恶报应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中阿含鹦鹉经之别译也。
父母恩难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孝子经大同小异。
果报四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老病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