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9,分12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报应
现世报
冤冤相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二种杀生报
二种偷盗报
二种淫报
二种妄语报
二种两舌报
二种恶骂报
二种邪见报
二种无义语报
二种贪报
佛类词典(续上)
一报还一报报应
现世报
冤冤相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二种杀生报
二种偷盗报
二种淫报
二种妄语报
二种两舌报
二种恶骂报
二种邪见报
二种无义语报
二种贪报
一报还一报
【俗语佛源】
中国古代原有「报应」之说,谓上天能够降福罚祸,如《荀子·宥坐》说:「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这种观点本于「天人感应」的理论,道教亦有「受天报施」(《太平经》)之说,然而「报应」之说盛行民间,当在汉末佛教传入以后。佛教把「报应」建立在「三世因果」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的「报应」说不同。佛教认为:各人所受的报应都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的,既非天降,亦非神罚。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这种因果报应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民间根据佛教的说法,而有「一报还一报」之说,如《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只因柳宣教不行阴骘,折了女儿,此仍一报还一报」。意为做了怎样的事,就有怎样的报应。
中国古代原有「报应」之说,谓上天能够降福罚祸,如《荀子·宥坐》说:「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这种观点本于「天人感应」的理论,道教亦有「受天报施」(《太平经》)之说,然而「报应」之说盛行民间,当在汉末佛教传入以后。佛教把「报应」建立在「三世因果」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的「报应」说不同。佛教认为:各人所受的报应都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的,既非天降,亦非神罚。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这种因果报应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民间根据佛教的说法,而有「一报还一报」之说,如《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只因柳宣教不行阴骘,折了女儿,此仍一报还一报」。意为做了怎样的事,就有怎样的报应。
报应
【俗语佛源】
此语,反映了佛教的因果说。佛教讲因果,有世间和出世间两种。所谓世间因果,即「苦」和「集」二谛。苦是果,集是因。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的,这种苦果,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业因(集),由于业力的牵引,所以感受人生的苦果。所谓出世间因果,即「灭」和「道」二谛。灭(涅槃)是果,道是因。佛教认为要摆脱人生的痛苦,就要遵照佛陀的教法去修道,断除烦恼;以修道为因,将来證得涅槃(灭)正果。因果报应是佛家的重要学说,一般所说的「报应」,似乎只是偏指作恶事得恶果而言。其实「报应」包含著善、恶两个方面。《法苑珠林》卷八云:「故经曰:行善得善报,行恶得恶报。」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卷九《警世格言》中亦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未报,时节未到」之说。这些都是告诫人们应当做好事,不要做坏事。(无名氏)
此语,反映了佛教的因果说。佛教讲因果,有世间和出世间两种。所谓世间因果,即「苦」和「集」二谛。苦是果,集是因。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的,这种苦果,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业因(集),由于业力的牵引,所以感受人生的苦果。所谓出世间因果,即「灭」和「道」二谛。灭(涅槃)是果,道是因。佛教认为要摆脱人生的痛苦,就要遵照佛陀的教法去修道,断除烦恼;以修道为因,将来證得涅槃(灭)正果。因果报应是佛家的重要学说,一般所说的「报应」,似乎只是偏指作恶事得恶果而言。其实「报应」包含著善、恶两个方面。《法苑珠林》卷八云:「故经曰:行善得善报,行恶得恶报。」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卷九《警世格言》中亦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未报,时节未到」之说。这些都是告诫人们应当做好事,不要做坏事。(无名氏)
现世报
【俗语佛源】
原称「现报」,为佛家所谓三业报之一。晋·慧远《三报论》说得很明白:「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后俗语用现世报为詈词,意为今生乃至当下就遭到恶报。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再没有一个身子上,先前做了贵人,以后流为下贱,现世现报,做人笑柄的。」还特指不肖子孙。如清·顾张思《土风录》卷十一:「骂人曰现世报,见李翊《戒庵漫笔》。张桂当国,有帖『十可笑』于门。八可笑,驸马招个现世报。」又如《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自他死后,家事都就零落,况又遭著兵火,遂把我阁族子孙,都灭尽了。单留得我一个现世报,还在这里。」(李明权)
原称「现报」,为佛家所谓三业报之一。晋·慧远《三报论》说得很明白:「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后俗语用现世报为詈词,意为今生乃至当下就遭到恶报。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再没有一个身子上,先前做了贵人,以后流为下贱,现世现报,做人笑柄的。」还特指不肖子孙。如清·顾张思《土风录》卷十一:「骂人曰现世报,见李翊《戒庵漫笔》。张桂当国,有帖『十可笑』于门。八可笑,驸马招个现世报。」又如《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自他死后,家事都就零落,况又遭著兵火,遂把我阁族子孙,都灭尽了。单留得我一个现世报,还在这里。」(李明权)
冤冤相报
【俗语佛源】
佛教认为,众生间的交往都是有「宿缘」的。在交往中,难免会发生施恩、结冤等情况。根据「业报」之说,施恩者将得到好报,结冤者将得到恶报,俗谓之「还债」、「讨债」。报恩是应该的,佛家有「上报四重恩」等说。而以冤抱冤则形成了「竖穷三世,横遍十方」的因果锁链,俗语称为「冤冤相报」。语本《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若不今生猛断却,冤家相报几时休!」冤冤相报造成了「冤憎会苦」。佛家认为,必须以德报冤,做到冤亲平等,才有可能断除冤冤相报的因果锁链,得到自由。例如:元·无名氏《朱砂担》第四折:「其屈死一双怨鬼,偿还他来世亨通。才见得冤冤相报,方信道天理难容。」(李明权)
佛教认为,众生间的交往都是有「宿缘」的。在交往中,难免会发生施恩、结冤等情况。根据「业报」之说,施恩者将得到好报,结冤者将得到恶报,俗谓之「还债」、「讨债」。报恩是应该的,佛家有「上报四重恩」等说。而以冤抱冤则形成了「竖穷三世,横遍十方」的因果锁链,俗语称为「冤冤相报」。语本《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若不今生猛断却,冤家相报几时休!」冤冤相报造成了「冤憎会苦」。佛家认为,必须以德报冤,做到冤亲平等,才有可能断除冤冤相报的因果锁链,得到自由。例如:元·无名氏《朱砂担》第四折:「其屈死一双怨鬼,偿还他来世亨通。才见得冤冤相报,方信道天理难容。」(李明权)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俗语佛源】
佛教不承认有主宰一切的神或降祸赐福的「造物主」。佛教认为:众生的贫富寿夭及其处境,都是自己的「业力」造成的。「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楞严经》卷八)依据自因自果、自作自受的道理,经中又提出:善果从善因生,恶果从恶因生。(《菩萨本业经》卷下)简单地说: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等属于「善因」,「人天福报」等属于「善果」;布施、持戒等属于「善因」,「彼岸」属于「善果」……反之,则为「恶因」,引生「恶果」。俗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如元曲《来生债》第一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李明权)
佛教不承认有主宰一切的神或降祸赐福的「造物主」。佛教认为:众生的贫富寿夭及其处境,都是自己的「业力」造成的。「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楞严经》卷八)依据自因自果、自作自受的道理,经中又提出:善果从善因生,恶果从恶因生。(《菩萨本业经》卷下)简单地说: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等属于「善因」,「人天福报」等属于「善果」;布施、持戒等属于「善因」,「彼岸」属于「善果」……反之,则为「恶因」,引生「恶果」。俗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如元曲《来生债》第一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李明权)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俗语佛源】
谓行善得乐报,作恶得苦报,不会没有报应,只是报应有快有慢而已。佛教说「三是因果报应」。依善恶业力的大小,或现世受报,称为「现报」;或来生受报,称为:「生报」;或隔二生以上才受报,称为「后报」。这就是所谓「来早」或「来迟」的不同。如元·无名氏《砂担》第二折:「休将奸狡昧神,祸福如同烛影随;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句俗语的变式较多,且举数例。如明·张景《飞丸记》第十六出:「善恶终有报,只争早与迟。自家押解的便是。世藩丈夫相权,善作威福,缙绅切齿,台谏舌缩。不意天意昭昭,祸来忽倏。」又如《飞龙全传》第八回:「可怜二魏平日千般凶恶,万种强梁,今日双双俱遭郑恩之手,了命归阴。正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善恶必报,迟速有期。」也省为「善恶到头终有报」。如峻青《写在百花重放的时候》:「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善恶到头终有报」。(李明权)
谓行善得乐报,作恶得苦报,不会没有报应,只是报应有快有慢而已。佛教说「三是因果报应」。依善恶业力的大小,或现世受报,称为「现报」;或来生受报,称为:「生报」;或隔二生以上才受报,称为「后报」。这就是所谓「来早」或「来迟」的不同。如元·无名氏《砂担》第二折:「休将奸狡昧神,祸福如同烛影随;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句俗语的变式较多,且举数例。如明·张景《飞丸记》第十六出:「善恶终有报,只争早与迟。自家押解的便是。世藩丈夫相权,善作威福,缙绅切齿,台谏舌缩。不意天意昭昭,祸来忽倏。」又如《飞龙全传》第八回:「可怜二魏平日千般凶恶,万种强梁,今日双双俱遭郑恩之手,了命归阴。正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善恶必报,迟速有期。」也省为「善恶到头终有报」。如峻青《写在百花重放的时候》:「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善恶到头终有报」。(李明权)
二种杀生报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短命〕,短命者,谓因前世伤害物命,令其不得以尽天年,故感今生自身亦短命也。
〔二、多病〕,多病者,谓因前世恼害众生,令其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自身亦多疾病也。
(出法苑珠林)
〔一、短命〕,短命者,谓因前世伤害物命,令其不得以尽天年,故感今生自身亦短命也。
〔二、多病〕,多病者,谓因前世恼害众生,令其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自身亦多疾病也。
二种偷盗报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贫穷〕,贫穷者,谓因前世盗他财物,令彼空乏,故感今生自亦贫穷也。
〔二、不得自在〕,不得自在者,谓因前世劫夺他财而令他人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虽有财物,而属五家,不得自在受用也。(五家者,水、火、盗贼、恶子、官家也。)
(出法苑珠林)
〔一、贫穷〕,贫穷者,谓因前世盗他财物,令彼空乏,故感今生自亦贫穷也。
〔二、不得自在〕,不得自在者,谓因前世劫夺他财而令他人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虽有财物,而属五家,不得自在受用也。(五家者,水、火、盗贼、恶子、官家也。)
二种淫报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妇不贞洁〕,妇不贞洁者,谓因前世犯他妻妾,邪行秽污,故感今生妇不贞良端洁也。
〔二、得不顺意眷属〕,得不顺意眷属者,谓因前世邪淫夺人所宠,令不如意,故感今生眷属常不顺意也。
(出法苑珠林)
〔一、妇不贞洁〕,妇不贞洁者,谓因前世犯他妻妾,邪行秽污,故感今生妇不贞良端洁也。
〔二、得不顺意眷属〕,得不顺意眷属者,谓因前世邪淫夺人所宠,令不如意,故感今生眷属常不顺意也。
二种妄语报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多被诽谤〕,多被诽谤者,谓因前世不务诚实,妄语无信,故感今生多被他人诽谤也。
〔二、为人所诳〕,为人所诳者,谓因前世专以妄语欺诳于人,故感今生为人之所诳惑也。
(出法苑珠林)
〔一、多被诽谤〕,多被诽谤者,谓因前世不务诚实,妄语无信,故感今生多被他人诽谤也。
〔二、为人所诳〕,为人所诳者,谓因前世专以妄语欺诳于人,故感今生为人之所诳惑也。
二种两舌报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斗构是非,离间和合,致令乖分,故名两舌。
〔一、得弊恶眷属〕,得弊恶眷属者,谓因前世两舌,使人朋俦分离乖间,皆生怨恶,故感今生得弊恶眷属也。
〔二、得不和眷属〕,得不和眷属者,谓因前世两舌离间人之亲爱,使不和合,故感今生得不和眷属也。
(出法苑珠林)
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斗构是非,离间和合,致令乖分,故名两舌。
〔一、得弊恶眷属〕,得弊恶眷属者,谓因前世两舌,使人朋俦分离乖间,皆生怨恶,故感今生得弊恶眷属也。
〔二、得不和眷属〕,得不和眷属者,谓因前世两舌离间人之亲爱,使不和合,故感今生得不和眷属也。
二种恶骂报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常闻恶音〕,常闻恶音者,谓因前世口无禁忌,发言粗恶,令不忍闻,故感今生常闻秽恶之音也。
〔二、恒有诤讼〕,恒有诤讼者,谓因前世恃力怙势,好诤健讼,恶逆无德,故感今生常致诤讼而不和也。
(出法苑珠林)
〔一、常闻恶音〕,常闻恶音者,谓因前世口无禁忌,发言粗恶,令不忍闻,故感今生常闻秽恶之音也。
〔二、恒有诤讼〕,恒有诤讼者,谓因前世恃力怙势,好诤健讼,恶逆无德,故感今生常致诤讼而不和也。
二种邪见报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生邪见家〕,生邪见家者,谓因前世邪僻覆心,起诸妄见,故感今世不具正信之心,而生邪见之家也。
〔二、其心谄曲〕,其心谄曲者,谓因前世邪见,心不正直,故感今生心常谄曲也。
(出法苑珠林)
〔一、生邪见家〕,生邪见家者,谓因前世邪僻覆心,起诸妄见,故感今世不具正信之心,而生邪见之家也。
〔二、其心谄曲〕,其心谄曲者,谓因前世邪见,心不正直,故感今生心常谄曲也。
二种无义语报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人不信受〕,人不信受者,谓因前世语言无义,即是虚妄,故感今生虽有言说,人亦不信受也。
〔二、不能明了〕,不能明了者,谓因前世语言无义,皆因暗昧,故感今生有所言说,而亦不明了也。
(出法苑珠林)
〔一、人不信受〕,人不信受者,谓因前世语言无义,即是虚妄,故感今生虽有言说,人亦不信受也。
〔二、不能明了〕,不能明了者,谓因前世语言无义,皆因暗昧,故感今生有所言说,而亦不明了也。
二种贪报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多欲〕,多欲者,谓因前世纵恣贪欲,心无止息,故感今生业习不忘,倍复增胜,而生贪者也。
〔二、无厌〕,无厌者,谓因前世贪求不已,展转驰逐,故感今生业习不忘,欲心转盛,用之无度,求之无厌也。
(出法苑珠林)
〔一、多欲〕,多欲者,谓因前世纵恣贪欲,心无止息,故感今生业习不忘,倍复增胜,而生贪者也。
〔二、无厌〕,无厌者,谓因前世贪求不已,展转驰逐,故感今生业习不忘,欲心转盛,用之无度,求之无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