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跋折罗吒诃沙
【佛学大辞典】
(菩萨)译曰大笑金刚。陀罗尼集经八曰:「跋折罗吒诃沙身,唐云大笑金刚。」梵Vajra-at!t!aha%sa。
跋折罗母瑟知
【佛学大辞典】
(印相)Vajramus!t!i,译曰金刚拳印。见陀罗尼集经四。
频婆娑罗王梦氎裂杖折
【佛学大辞典】
(故事)频婆娑罗王梦一裂为十八片,一金杖折为十八段,怖而问佛。佛以为灭后十八部分派之兆。(参见:金杖)
金杖
【佛学大辞典】
(故事)佛以金杖与裂裳,悬记小乘十八部之分派。寄归传一曰:「裂裳金杖之喻,乃表證灭。」俱舍颂疏一曰:「大圣喻折金杖,况以争衣。」同注:「频毗娑罗王,梦见一裂为十八片,一金杖斩为十八段。怖而问佛。佛言:我灭度后,一百馀年,有阿输迦王,威加赡部,时诸苾刍教分十八,趣解脱门,其致一也,此即先兆。王勿见忧耳。」四分戒本疏序曰:「昔梦之告徵机分利钝之本,喻金显道教无离合之宗。」戒疏行宗记一上曰:「梦者,下(指戒疏之本文)引大集。有一长者,梦一段后分为五。佛告长者:我灭度后有诸弟子,分五部等。」(捡大集经不见)四分律四十三曰:「五百优婆塞,俱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佛言:拘睒弥比丘斗诤诽谤共相骂詈,互求长短,口如刀剑,从拘睒弥来至舍卫国,我等当云何?佛言应听二部,语如上。若有檀越布施,应分作二分,此亦僧,彼亦僧。居士如破金杖,为二分,二俱是金。」四分戒疏行宗记一上,标因缘经云:所载金杖之文,与寄归传同,但因缘经所云者不详。
维摩经折衷疏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六卷,明释大贤述。其法弟大舣为之序云:此经自秦译以来,始出肇师注。而多引什师之语。其文简。其旨深。(中略)近时无我疏印天台四教六即四悉三观等语,其文浩汗。义旨重叠,诚繁矣。吾兄古德法师,新出斯解,义乃折衷云云。
摩尼折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摩尼遮罗)
頞杜迦曼折利
【佛学大辞典】
(植物)(参见:阿梨)
阿梨
【佛学大辞典】
(植物)木名。法华经陀罗尼品曰:「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名义集三曰:「其枝似兰枝,若落时必为七分。」义净译之孔雀经上曰:「头破为七分,犹如兰香蕱。」同注曰:「梵云頞杜迦曼折利,頞杜迦,兰香也。曼折利,蕱头也。旧云阿梨树枝者,既不善本音,复不识其事,故致久迷。西方无阿梨树也。」梵Andu%ka-man^jari。
请折
【佛学大辞典】
(杂语)请者受食也,折者弃其馀也。日用清规曰:「随量受食,不得请折。」韵会曰:「折毁弃也。」
窭拿折里多
【佛学大辞典】
(寺名)Gun!acarita,译曰德行寺。在摩揭陀国,近于大觉寺。见慧琳音义八十一。
瞿折罗
【佛学大辞典】
(地名)梵名Gurjjara,国名。在西印度。其首府曰毗罗摩罗城。见西域记十一。
瞿卢折娜
【佛学大辞典】
(饮食)药名。(参见:瞿萨旦那)。
摄折
【佛学大辞典】
(术语)摄受折伏之二门也。止观十曰:「夫佛有两说:一摄二折,如安乐行不称长短是摄义,大经执持刀杖乃至斩首是折义。虽与夺殊途,俱令利益。」
循本以折末
【佛学次第统编】
反之由无明而顺推之,则无不是由无明演绎而成一切烦恼。盖由无明故,所以成迷。由有迷故,所以成著。由有著故,起于二种我执而诸障生。由有人我法我执故,见有诸境。生起一切惑、障、住地、盖、结等,乃至八万四千尘劳,其数无量。不了一切诸法,尽是无明。
折服
【俗语佛源】
意制伏,谓使之屈伏。佛教的降魔,就是制伏魔军,使其不能为害。《楞严经》卷一中阿难被摩登伽女的娑毗迦罗咒迷惑,几乎毁坏戒体的故事,就是因为阿难不能折伏摩登伽女。佛教讲折伏,无非是两种办法:一是显神通(包括定力)来制伏对方。但佛陀告诫弟子们非不得已,不要轻易显神通。二是通过辩论来制伏对方。在佛教史上,这是常用的形式。古代印度,许多论师如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等,都是通过学术辩论制伏对方,为佛教赢得社会地位的。我国唐代伟大的翻译家玄奘在印度留学时,亦以辩才驰名,在公开场合与当时各学派的著名论师辩论,制伏了所有对手,荣获「大乘天」的称号。我国藏语系佛教学者,更是以辩论为主要的学习方法。他们称之为「辨经」,即就佛经中的道理进行辩论。佛教除讲「折伏」外,还讲「摄受」。《胜经》说:「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摄受故,令法久住。」这里不仅说明了度生的两种方法,而且说明了两种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令法久住。所以折伏并非将对方一棒打死,而是令其「回头是岸」「止恶向善」;摄受则更是「不舍众生」的慈悲行为。如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盖无赖之民,不畏杖责,故设此事以折伏之。」(无名氏)
折伏摄
【三藏法数】
折即折挫,伏即摧伏。谓六道众生,于三界中贪著五欲,流转生死,卒难度脱。故如来说诸善恶果报,及以地狱等种种苦切之言,折伏其心,而摄受之,是名折伏摄。(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摧折我慢
【三藏法数】
我即我见,慢即憍慢。谓修行之人,当先摧灭我慢之心,而于佛法僧三宝及一切众生之前,皆起恭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