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辅黄图》卷六〈桥〉
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开元天宝遗事》卷下〈销魂桥〉
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桥也。
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桥也。
《國語辭典》:折柳 拼音:zhé liǔ
1.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有座灞桥,古人饯送友朋至此,常折柳赠别,以表达依依之情。见汉。无名氏《三辅黄图。卷六。桥》。后用以借指送别或饯行。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三折:「谩向燕河还折柳。死别共生离,一旦休!」
2.乐曲名。属横吹曲。传为汉朝张骞从西域传入的摩诃兜勒曲,李延年因之作新声二十八解而成,为军乐。魏晋时古辞亡佚。南朝梁、陈以后多用为伤春怀别,思念远人之辞。曲调忧伤悲凉。也称为「折杨柳」。
2.乐曲名。属横吹曲。传为汉朝张骞从西域传入的摩诃兜勒曲,李延年因之作新声二十八解而成,为军乐。魏晋时古辞亡佚。南朝梁、陈以后多用为伤春怀别,思念远人之辞。曲调忧伤悲凉。也称为「折杨柳」。
《漢語大詞典》:折杨柳(折楊柳)
(1).古《横吹曲》名。传说 汉 代 张骞 从 西域 传入《德摩诃兜勒曲》, 李延年 因之作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 魏 晋 时古辞亡失。 晋 太康 末, 京 洛 有《折杨柳》歌,辞多言兵事劳苦。 南朝 梁 、 陈 和 唐 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而怀念征人之作尤多。曲为五言,唯 唐 有七言者。参阅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二·折杨柳》。
(2).词牌名。即《杨柳枝》。
(2).词牌名。即《杨柳枝》。
《國語辭典》:攀花折柳 拼音:pān huā zhé liǔ
花、柳,比喻女性。「攀花折柳」指男子狎妓。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二折:「则为我攀花折柳,致令的有国难投。止望待天长地久,谁承望雨歇云收。」也作「折柳攀花」。
分類:狎妓
《漢語大詞典》:青门饯(青門餞)
古 长安城 东 青门 ,古来为折柳送别之处。后以“青门饯”为送行饯别的典故。 唐玄宗 《送贺知章归四明》诗:“方外散幽禁,独有 青门 饯。”参见“ 青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