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二月抗争
1967年2月,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碰头会。会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军委领导人,对“文革”的错误作法提出尖锐的批评。围绕“文革”要不要党的领导,应不应将老干部统统打倒,要不要稳定军队等重大问题,同康生、陈伯达、张春桥等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18日,毛泽东召集部分政治局委员开会,批评了在怀仁堂会议上提意见的老同志。此后,又被林彪、江青等诬称为“二月逆流”。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中共中央正式宣布为“二月逆流”平反。
《國語辭典》:反抗期  拼音:fǎn kàng qí
对双亲或周围亲人,显示反抗行为或拒绝态度的发展期。凡三至五岁前后的幼儿期及十三至十五岁左右的青年期均是。
《國語辭典》:反抗  拼音:fǎn kàng
反对、抗拒不合理、不公正的约束或压迫。如:「反抗暴政」、「反抗外侮」。
《漢語大詞典》:诘抗(詰抗)
犹颉颃。谓责问抗辩不相上下。 清 范元伟 《南漕行》:“嚮晨高坐仓厅上,官与帮丁互詰抗。”
《漢語大詞典》:逋抗
谓逃避或抗交租税。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详文赘说》:“如言钱穀,应追者,则举其逋抗之奸。”
《國語辭典》:不可抗力  拼音:bù kě kàng lì
出于自然或人为,使人无法抵抗的强制力。如天灾、地变或战争等。
《國語辭典》:不抗不卑  拼音:bù kàng bù bēi
比喻对人的态度恰合身分。《红楼梦》第五六回:「他这远愁近虑,不抗不卑,他奶奶便不是和咱们好,听他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的变好了,不和也变和了。」《儿女英雄传》第一八回:「顾先生不抗不卑,受了半礼。」也作「不卑不亢」、「不亢不卑」。
《國語辭典》:不亢不卑  拼音:bù kàng bù bēi
不自尊自大,也不低声下气,以谄媚于人。比喻对人的态度恰合身分。如:「杜先生为人正直,待人接物不亢不卑,因此深受朋友们敬重。」也作「不卑不亢」、「不抗不卑」。
《漢語大詞典》:彬比势抗(彬比勢抗)
谓以官仪相处,以官威相抗。 明 何景明 《送孙处州序》:“先生处吾郡,与武卫肩立,彬比势抗,干沮衝折,而卒能行其威。”
《分类字锦》:巢高抗行(巢高抗行)
颜延之陶徵士诔序:若乃巢、高之抗行,夷皓之峻节。注:皇甫谧逸士传曰:巢父者,尧时隐人也。庄子曰: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
分类:节操
《高级汉语词典》: 抗力
力能举起
《漢語大詞典》:拗抗
违反,不服从。 水运宪 《祸起萧墙》:“ 小罗 委实不愿意去,又不敢拗抗 戚副部长 的指示。”
《國語辭典》:捣虚撇抗(擣虛撇抗)  拼音:dǎo xū piē kàng
乘虚攻击。元。范居中〈金殿喜重重。风雨秋堂套〉:「终日悬望,恰原来捣虚撇抗,误我一向,到此谗知言是谎。」
分類:弄虚作假
《漢語大詞典》:东北抗日义勇军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武装的统称。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影响下,东北人民和国民党军队部分爱国官兵,组成了名为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数百支抗日武装,在东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但因缺乏统一领导和各部队间缺乏相互支援,至1933年春大部溃散。其中一部分,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部分。
《漢語大詞典》:东北抗日联军
简称“抗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部队。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先后组织起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同盟军、反日联合军等抗日武装。1936年2月统一改称东北抗日联军。并编成第一、二、三路军。抗日战争胜利后,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
《高级汉语词典》:顶抗  拼音:dǐng kàng
顶撞和违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