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刀法  拼音:dāo fǎ
1.篆刻或雕刻时运刀的方法。
2.武术中使刀的招式。《三国演义》第五八回:「洪与马超战到四五十合,渐渐刀法散乱,气力不如。」
《漢語大詞典》:顾笔(顧筆)
指 晋 代画家 顾恺之 的绘画技法。 宋 米芾 画史·晋画:“今士人家收得 唐 摹 顾 笔《列女图》,到刻板作扇,皆是三寸餘人物。” 宋 米芾 画史·六朝画:“ 梁武帝 《翻经象》在宗室 仲忽 处,亦假 顾 笔。”
《漢語大詞典》:三远(三遠)
中国画表现远山的三种技法。 宋 郭熙 《山水训》:“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写山水诀:“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漢語大詞典》:祝声(祝聲)
(1).祝祷时发出的噫歆之声。礼记·曾子问:“祝声三,告曰:‘某之子生敢告。’” 郑玄 注:“声噫歆,警神也。”
(2).以比喻类似的声音。
(3).以特殊技法奏出的琴声。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宥 师 董庭兰 ,尤善汎声、祝声。”
《漢語大詞典》:疏毛
中国画技法之一。用疏松的笔墨表现禽兽的羽毛。 宋 梅尧臣 《表臣斋中阅画而饮》诗:“今时 长沙 叟,獼猴檞林横。疏毛与设色,前代何角争?”
《漢語大詞典》:琴道
弹琴的技法。 唐 赵璘 因话录卷二:“﹝ 李约 ﹞有山林之致,琴道、酒德、诗调皆高絶。”
分類:弹琴技法
《漢語大詞典》:颜法(顔法)
指 唐 颜真卿 的书写技法。 明 李日华 《李君实评帖》:“余为詮注曰:‘勒字, 颜 法也。’” 清 安歧 墨缘汇观录卷二:“ 张即之 书《金刚经册》,白纸本,擢裱六十八页,行书大五分许,宗 颜 法。”
《国语辞典》:翻照  拼音:fān zhào
一种摄影中复制原件的技法。参见「翻拍」条。
《漢語大詞典》:界划(界劃)
亦作“ 界画 ”。
(1).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 清 钱泳 《履园丛话·书画·画中人》:“ 马冈千 , 陕西 乾州 人,能传真,工于界划。”红楼梦第四二回:“这些楼臺房屋,是必要界划的,一点儿不留神,栏杆也歪了,柱子也塌了……岂不倒成了一张笑话儿了!”
(2).划分界线;划分。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聚则难周,分则易守,则界画不可不明也。” 郭沫若 《序我的诗》:“等到山骨呈露,雪沟界画得非常鲜明。” 叶圣陶 《游临潼》:“ 渭河 和它的支流,界划着远处的平原,安安静静的。”
《漢語大詞典》:画道(畫道)
绘画的技法。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锺隐:“﹝ 乾暉 ﹞善遇之,丈席以讲画道, 隐 遂驰名海内焉。”
分類:绘画技法
《漢語大詞典》:刻法
(1).苛刻的法律。 汉 陆贾 新语·至德:“岂恃坚甲利兵,深刑刻法,朝夕切切,而后行哉?”
(2).雕、刻的技法。 鲁迅 《书信集·致陈铁耕》:“十五张连环图画,我是看得懂的,因为我们那里也有这故事,但构图和刻法,却诚如来信所说,有些草率。”
《國語辭典》:烘托  拼音:hōng tuō
从周围或旁边渲染,使主体或重点更加显明。如:「他的山水画,常用淡墨烘托出远山。」也作「烘衬」。
《漢語大詞典》:鹳啄(鸛啄)
中国画的画松技法之一。 清 王士禛 《题王元照仿宋元人小画为牧仲作》诗:“松势高低疑鸛啄,溪纹参伍学蚕头。”
《國語辭典》:拳法  拼音:quán fǎ
拳术的技法。《儒林外史》第五二回:「一日,正在那里试拳法,外边走进一个二十多岁的人。」《老残游记》第七回:「徒弟在少林寺四五年,见没有一个出色拳法,师父从那一个学的呢?」
《漢語大詞典》:刻手
(1).雕、刻的技法。 明 屠隆 《考槃馀事·帖笺》:“《百一帖》, 宋 王曼庆 刻,笔意清遒,雅有胜趣,但刻手不精。”
(2).指雕刻者。 阿英 《〈察哈尔窗花〉叙记》:“画稿无论怎样精美,如果剪手或刻手不好,往往会弄得很拙劣。相反,画稿并不好,只要遇到剪刻的高手,也很可能剪切得极精致。”
分類:雕刻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