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承认(承認)  拼音:chéng rèn
1.供认、招认。《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为前生欠他债负,若不当时承认,又恐他人受苦。」《红楼梦》第六一回:「我只说是我悄悄的偷的,吓你们顽,如今闹出事来,我原该承认。」
2.承担、负责。元。高文秀《渑池会》第二折:「你怎敢发大言,独自保主公去?倘或主公有些差失,谁人承认?」
3.对既成事实表示认可。如新国家成立,必经列国承认,始能取得国际地位。
《国语辞典》:认了(认了)  拼音:rèn le
1.勉强承受。如:「吃多大的亏我都认了。」
2.承认。如:「好吧!我认了!事情的确是我计谋的。」
《國語辭典》:供认(供認)  拼音:gōng rèn
承认所做的事情。如:「你的同夥已经供认罪行,你还不赶快俯首认罪。」《喻世明言。卷三八。任孝子烈性为神》:「大尹听罢,呆了半晌,遂问排邻,委果供认是实。」
《漢語大詞典》:认的(認的)
(1).认得。《水浒传》第六回:“ 智深 道:‘教你认的洒家。’轮起禪杖,抢那汉。”《三侠五义》:“ 丁二爷 问道:‘大哥如何认的他呢?’ 展爷 便将 苗家集 之事述説一回。”
(2).承认。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这学裡老师是朝廷制下的,专管秀才,你就中了状元,这老师也要认的。”
分類:承认认得
《漢語大詞典》:口承
(1).允诺;保证。《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文》:“ 陵 母於 霸王 面前,口承修书招儿。”
(2).承认;招供。《敦煌变文集·搜神记》:“遂即将 侯周 送县,一问即口承如法。” 蒋礼鸿 通释:“﹝口承,﹞这里作承认、招伏讲。”
《國語辭典》:招架  拼音:zhāo jià
1.正面接下挑战。《喻世明言。卷六。葛令公生遣弄珠儿》:「一连四五日挑战,李存璋牢守寨栅,只不招架。」
2.抵挡、接招。清。洪升《长生殿》第一五出:「拚受打和骂,将身去招架!将身去招架!」
3.招呼款待。《警世通言。卷一七。钝秀才一朝交泰》:「曹公见其衣衫不整,心下不悦,又知是王振的仇家,不敢招架,送下小小程仪,就辞了。」《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张权瞧见,便放下手中生活,上前招架道:『员外要甚家火?里面请看。』」
4.招认、承认。《西游记》第八六回:「汝等见他,须要行个大礼,叫他声『孙老爷』,他就招架了。」《警世通言。卷七。陈可常端阳仙化》:「他若欺心不招架时,左右做我不著,你两个老人家将我去府中,等我郡王面前实诉。」
《國語辭典》:所谓(所謂)  拼音:suǒ wèi
所说的。《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文选。刘孝标。辩命论》:「所谓命者,死生焉、贵贱焉、贫富焉、治乱焉、祸福焉,此十者天之所赋也。」
《國語辭典》:所为(所為)  拼音:suǒ wéi
举动、行为。如:「他在外所为与我无关。」
《國語辭典》:所为(所為)  拼音:suǒ wèi
原因。如:「所为何事?」
分類:所为原因
《國語辭典》:不服  拼音:bù fú
1.不甘心、不服气。《文选。陆机。豪士赋序》:「惧万民之不服,则严刑峻制,以贾伤心之怨。」《三国演义》第三三回:「以丞相天威,何所不服?」也作「不伏」。
2.不适应。如:「不服水土」。
《國語辭典》:固然  拼音:gù rán
1.本来就如此。《楚辞。屈原。离骚》:「鸷鸟而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2.虽然。《红楼梦》第五一回:「你们固然不敢抱怨,未免想著我只顾疼这些小孙子孙女儿们。」《文明小史》第三八回:「外国人呢,固然得罪不得,实在下不去的地方,也该据理力争。」
3.本有的形态。《庄子。养生主》:「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
《國語辭典》:自首  拼音:zì shǒu
犯罪者于犯罪之事实尚未被举发以前,自行向有侦查权的机关坦承犯罪,受其裁判。
《漢語大詞典》:称藩(稱藩)
亦作“ 称蕃 ”。 自称藩属。向大国或宗主国承认自己的附庸地位。汉书·宣帝纪赞:“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藩。” 汉 王充 论衡·率性:“﹝ 赵佗 ﹞蹶然起坐,心觉改悔,奉制称蕃。” 唐 薛道衡 《老氏碑》:“感义怀仁,称藩请朔。” 元 孟祺 《贺平宋表》:“始则有称姪纳币之祈,次则有称藩奉璽之请。”
《国语辞典》:不认(不认)  拼音:bù rèn
1.不接受。如:「你乱加房钱,我可不认!」
2.不承认。如:「这辆车明明是你撞坏的,你不认也不行。」
《漢語大詞典》:自诬(自誣)
(1).自行承认妄加于己的不实之词。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有囚实不杀人而被考自诬。”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 庞企 ﹞坐事繫狱,而非其罪,不堪拷掠,自诬服之。”资治通鉴·秦二世皇帝二年:“ 赵高 治 斯 ,榜掠千餘,不胜痛,自诬服。”
(2).自欺。《韩诗外传》卷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内不自诬,外不诬人,以是尊贤敬法,而不敢怠傲焉,是雅儒者也。” 唐 杜甫 《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丘壑曾忘返,文章敢自诬。” 宋 张载 《正蒙·乾称》:“失於声,繆迷其四体,谓己当然,自诬也。”
(3).轻视自己。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书》:“必谓天下人心皆不正,又何其过尊西人而自诬之甚也。”
《漢語大詞典》:谢过(謝過)
承认错误,表示歉意。左传·襄公三十年:“ 赵孟 问其县大夫,则其属也。召之而谢过焉。”史记·鲁周公世家:“ 齐 欲袭 鲁君 , 孔子 以礼歷阶,诛 齐 淫乐, 齐侯 惧,乃止,归 鲁 侵地而谢过。”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 太和先生 者,姓 王氏 ……有争讼,先生出片言,莫不词穷,唯唯谢过者。”
《國語辭典》:算数(算數)  拼音:suàn shù
1.认定有效。如:「你说的话算数吗?」
2.表示把事情做到底才算完成、结束。如:「特价期间,打折的商品售完算数。」
3.指算术。《北史。卷二六。列传。刁雍》:「阴阳、图纬、算数、天文、风气之书,莫不关综,当世服其精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