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招认(招認)  拼音:zhāo rèn
承认罪状。《警世通言。卷三三。乔彦杰一妾破家》:「高氏抵赖不过,从头招认了。」《老残游记》第一六回:「我劝你们早迟总得招认,免得饶上许多刑具的苦楚。」也作「招承」。
《漢語大詞典》:服老
承认年老力衰。 吴晗 《论老当益壮》:“ 中国 人民智慧、勇敢、勤劳刻苦,是从来也不肯服老的。” 碧野 《报晓峰》:“老教授不服老,为了显示自己的精力充沛,他领着学生们穿插在山林中,从倾斜的山径往高处爬。”
《漢語大詞典》:服过(服過)
承认过错。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论:“﹝ 淳于髡 曰﹞欲赴佗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
《國語辭典》:认错(認錯)  拼音:rèn cuò
1.承认过失。《三国演义》第四五回:「操虽心知中计,却不肯认错。」《文明小史》第二九回:「西卿这番倒著实服他料得不错,只自己面子上不肯认错。」
2.误认。如:「他经常认错人。」
《漢語大詞典》:反诬
不承认对方的揭发指摘,反过来诬告对方。
《國語辭典》:认同(認同)  拼音:rèn tóng
心理学上指个人在情感及认知上对某一个人或某一团体有正向的态度,因而愿意接受对方的想法、行为,及价值标准等,并加以仿效,使得个人与他人或团体更趋于一致的心理历程。
《漢語大詞典》:认状(認狀)
(1).认领失物的文书。 清 李渔 《闻过楼》第三回:“况且这些贜物原是失去的东西,岂有不经官府、不递认状倒在强盗手中私自领回之理?”
(2).旧时擂台比武者所写的承认打死不论的文书。《隋唐演义》第十二回:“如要上去的,本人姓名、乡贯、年庚,设个誓,要写在认状上,见得打死勿论。”
(3).见“ 认保状 ”。
《漢語大詞典》:认保状(認保狀)
保证书。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考代书》:“词理明通,且验其状貌端良者,取定数名,开明年貌籍贯,投具认保状。”亦省作“ 认状 ”。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佥粮里》:“于开报点僉时,须验其人相貌奸良,家道厚薄,并令该粮房及里甲等保结,方许投递认状。”
分類:保证书
《漢語大詞典》:许认(許認)
同意、承认。 张孝若 《辛亥革命前后》第二节:“窃谓宜以此时顺天人之归,谢帝王之位,俯从羣愿,许认共和。”
分類:同意承认
《漢語大詞典》:谢阙(謝闕)
谓承认自己的过失,请求原谅。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彧 疾留 寿春 ,以忧薨” 裴松之 注引 晋 袁晔 《献帝春秋》:“ 太祖 曰:‘ 官渡 事后何以不言?’ 彧 无对,谢闕而已。”
《國語辭典》:伏状(伏狀)  拼音:fú zhuàng
承认罪状的供词。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既然招了,著他画了伏状。」《水浒传》第二七回:「读了朝廷明降,写了犯由牌,画了伏状。」也作「招伏」、「招状」。
《國語辭典》:认罪(認罪)  拼音:rèn zuì
承认自己有罪。《醒世姻缘传》第九八回:「他既自己悔过认罪,你又追念先人,这都是好事。」《红楼梦》第三三回:「贾政苦苦叩求认罪。」
《國語辭典》:默认(默認)  拼音:mò rèn
心里已经承认,而不公开表示。如:「关于这件事,若你不答腔就表示你已经默认了。」
分類:承认
《國語辭典》:抵赖(抵賴)  拼音:dǐ lài
拒绝、不肯承认。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你待教我从实取责,我又不敢当厅抵赖,恰待分说,又道咱家不伏烧埋。」《水浒传》第一八回:「把白胜押到厅前,便将索子裍了。问他主情造意,白胜抵赖,死不肯招晁保正等七人。」也作「抵谰」。
《國語辭典》:哪怕  拼音:nǎ pà
就算是。如:「哪怕他有通天的本领,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红楼梦》第五三回:「咱们哪怕用一万两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有体面。」
《漢語大詞典》:认过(認過)
(1).承认自己的过失。《三侠五义》第一○一回:“不多时, 施生 先到,拜见 金公 , 金公 甚觉赧颜,认过不已。”
(2).谓认可了某种关系。《三侠五义》第二回:“从此 包黑 认过他的父母,改称 包山 夫妻仍为兄嫂。”
(3).任它过去。认,用同“ 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