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承奉
分类词汇
承天被旨
共承
承化
宣承
翼运
轨承
其它辞典
张承奉王庭圭(字 民瞻 号 卢溪、卢溪真逸 )
朱敦儒(行第 三十五 字 希真 号 岩壑、岩壑老人 世称 洛川先生 )
綦崇礼(字 叔厚、处厚 世称 北海先生 )
向子諲(字 伯恭 号 芗林居士、所居曰芗林 )
陆九渊(字 子静 号 象山翁、存斋 世称 象山先生 文安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 【介绍】: 唐敦煌信义人。张淮深侄。昭宗乾宁元年,嗣为归义军节度使。天祐二年,自建国号为西汉金山国,自称白衣天子。至后梁太祖乾化初,曾数拒回鹘入侵。乾化元年,回鹘兵逼沙州,力屈,乃许为父子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0—1172 【介绍】: 宋吉州安福人,字民瞻,号卢溪。徽宗政和八年进士。为茶陵丞,有能政。高宗绍兴中,胡铨上疏乞斩秦桧等,谪新州,庭圭独以诗送行。绍兴十九年,坐讪谤编管辰州。桧死,许自便。孝宗即位,除国子监主簿。乾道中除直敷文阁。博学兼通,工诗,尤精于《易》。有《卢溪集》、《易解》、《沧海遗珠》等。全宋诗
王庭圭(一○八○~一一七二),字民瞻,自号卢溪真逸(《诚斋集》卷八○《卢溪先生文集序》),吉州安福(今属江西)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调衡州茶陵县丞。宣和末年退居乡里。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胡铨上疏斥秦桧,贬岭南,庭圭独以诗送,后以此于十九除名编管辰州。二十五年,秦桧死,许自便。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召对,改左承奉郎,除国子监主簿。以年老力辞,主管台州崇道观。乾道六年(一一七○),再召见。七年,至阙,除直敷文阁,领祠如故。八年,卒,年九十三。传世有《卢溪集》,此外著述颇多,均已佚。事见《省斋文稿》卷二九《王公行状》、本集卷首《王公墓志铭》。《宋史翼》卷七○有传。 王庭圭诗,以明嘉靖五年梁英刊《卢溪先生文集》五十卷(其中卷一至卷二五为诗,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清李兆洛藏抄本《泸溪文集》二十卷(简称李本、卷一至卷一○为诗,藏上海图书馆)、清同治七年王廉端刊《泸溪集》十六卷(简称王本,卷一至卷八卷诗,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间采近人傅增湘校语(简称傅校)。集中杂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依次编为第二十六卷。全宋文·卷三四○六
王庭圭(一○八○——一一七二),字民瞻,号卢溪真逸,吉州安福(今江西安福)人。政和八年登进士第,调衡州茶陵丞。宣和末弃官归,教授乡里。绍兴中胡铨因上疏乞斩秦桧罢和议安置岭南,庭圭以诗送行,有「痴儿不了官中事」之句,指桧也,坐是除名流辰州。桧死,许自便。孝宗召对便殿,除直敷文阁。乾道八年以疾卒,年九十三。著有《卢溪文集》五十卷、《易解》二十卷、《六经讲义》十卷、《论语讲义》五卷、《语录》五卷、《杂志》五卷、《沧海遗珠》五卷、《方外书》十卷、《校字》一卷、《凤停山丛录》一卷。见周必大《直敷文阁王公行状》,胡铨《王公墓志铭》(《卢溪文集》附录),《南宋书》卷六三,《宋史翼》卷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1—1159 【介绍】: 宋洛阳人,字希真,号岩壑,世称洛川先生。初以布衣负重望,屡辞徵召。高宗绍兴二年,应召为迪功郎,赐进士出身。历秘书省正字、浙东提刑。因与主战派李光来往,被罢官,寓居嘉禾。晚年受秦桧笼络,除鸿胪少卿,为时论所讥。桧死,废黜。善画山水,工诗词及乐府。有《樵歌》。全宋诗
朱敦儒(一○八一~一一五九)(生年据朱敦儒跋唐太宗赐韩王嘉《兰亭帖》“绍兴十六年时年六十六”推定),字希真,号岩壑,河南(今河南洛阳)人。钦宗靖康初召授学官,辞归。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再召不就(《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绍兴三年(一一三三),特补迪功郎(同上书卷六八)。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同上书卷九六)。六年,兼权兵部郎中(同上书卷一○六)。通判临安府。八年,为枢密行府咨议参军(同上书卷一一九)。十四年,提点两浙东路刑狱,十六年罢,十九年致仕(同上书卷一五一、一五五、一六○)。二十五年,因秦桧推挽,起除鸿胪少卿,桧死依旧致仕(同上书卷一六九)。二十九年,卒于秀州(同上书卷一八一),年七十九。一说卒于孝宗淳熙五年至十四年之间,享年百岁左右(今人刘扬忠《关于朱敦儒的生卒年》)。有《岩壑老人诗文》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猎较集》若干卷(《后村诗话》续集卷四)、《朱敦儒陈渊集》二十六卷(《宋史·艺文志》),均佚;今存词集《樵歌》三卷。《宋史》卷四四五有传。今录诗九首。词学图录
朱敦儒(1081-1159) 字希真,号岩壑。洛阳人。有词集《樵歌》三卷。全宋文·卷三五○三
朱敦儒(一○八一——一一五九),字希真,号岩壑老人,时称洛川先生,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志行高洁,虽布衣而有朝野之望,尝数召而不就。绍兴初,召为迪功郎。赐对,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六年,改左奉郎,兼权兵部郎中。历通判临安府、枢密行府咨议参军,除秘书郎,改都官员外郎。十四年,除两浙东路提刑。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十九年,守本官致仕。二十五年召对,落致仕,授鸿胪少卿,寻依前致仕。二十九年卒,年七十九。工诗词,著有《岩壑老人诗文集》、《猎较集》、《朱敦儒陈渊集》二十六卷、《樵歌》三卷(存)。《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3—1142 【介绍】: 宋高密人,徙居潍州北海,字叔厚,一字处厚。徽宗政和八年进士。自幼聪颖,十岁能为邑人作墓铭。调淄县主簿,为太学正,迁博士,摄给事中。高宗南渡,授中书舍人,知漳、明州。累除翰林学士。所撰诏命数百,文简意明。以宝文阁直学士知绍兴府,适金人入侵,督缮城郭,厉甲兵,用心劳苦。后退居台州。平生廉俭寡欲,潜心辞章,洞晓音律。有《北海集》。全宋诗
綦崇礼(一○八三~一一四二),字叔厚,高密(今属山东)人,后徙北海(今山东潍坊)。登徽宗重和元年(一一一八)上舍第,调淄县主簿。召为太学正,迁博士。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以起居郎兼权给事中,拜中书舍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一)。四年,除试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未几出知漳州(同上书卷三三、三八)。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移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同上书卷五六)。四年,拜翰林学士,进兼侍读、兼史馆修撰,寻出知绍兴府(同上书卷七五、七八)。五年,罢,退居台州。十二年卒,年六十。有《北海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三十六卷(其中诗一卷),另《兵筹类要》十卷,附录三卷。《宋史》卷三七八有传。 綦崇礼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本,酌校他书所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三六三八
綦崇礼(一○八三——一一四二),字叔厚,世称北海先生,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县)人。幼聪颖,入太学。登政和八年上舍第,调淄县主簿,改太学正,迁博士、秘书省正字。建炎二年,除尚书工部员外郎,寻为起居郎,摄给事中。三年,拜中书舍人。明年,兼权直学士院,除吏部侍郎。求外,拜徽猷阁直学士、知漳州,移明州。绍兴二年,复为吏部侍郎,移兵部,直学士院,俄除翰林学士。后又兼侍读、史馆修撰。四年,换宝文阁直学士、知绍兴府。期年丐闲,三任观祠。十二年八月卒,年六十。崇礼工文辞,气格天然浑成。再入翰林凡五年,所撰诏命数百篇,明白洞达,为世称道。著有《北海集》六十卷、《兵筹类要》十卷(存)。见《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七及《宋史》三七八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5—1152 【介绍】: 宋临江军清江人,字伯恭,号芗林居士。向敏中玄孙。哲宗元符三年,以恩补承奉郎。宣和间累迁淮南转运判官、京畿转运副使。高宗立,遣兵勤王,因素与李纲友善,为黄潜善所罢。绍兴间累知广州、江州,进徽猷阁待制,除户部侍郎。晚知平江府,以拒金使入境议和忤秦桧,致仕退闲十五年。有《芗林集》、《芗林家规》。全宋诗
向子諲(一○八五~一一五二),字伯恭,开封(今属河南)人。哲宗元符三年(一一○○)以外戚恩补假承奉郎。徽宗宣和初,除江淮发运司主管文字。七年(一一二五),为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知潭州。绍兴老年(一一三一)知鄂州,主管荆湖东路安抚司。因曹成兵变事,提举江州太平观。起知广州,未几致仕。寻起知江州,改江东转运使。八年,徙两浙路转运使,除户部侍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八),寻出知平江府。时金使议和将入境,不肯金诏,乃致仕。卜居临江军清江,号所居曰芗林。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八。有《酒边集》一卷、《酒边词》二卷。事见《文定集》卷二一《徽猷阁直学右大中大夫向公墓志铭》、《五峰集》卷三《向侍郎行状》,《宋史》卷三七七有传。今录诗五首。全宋文·卷三八三○
向子諲(一○八五——一一五二),字伯恭,号芗林居士,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元符末以恩补官,三迁知咸平县。宣和中除淮南转运判官。高宗朝历江淮发运副使、江东转运使、两浙都转运使,除户部侍郎,罢知平江府。寻致仕,名所居曰芗林。绍兴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八。著有《芗林家规》、《芗林文集》三十卷、《酒边词》二卷(存)。见胡宏《向侍郎行状》(《五峰集》卷三),汪应辰《向公墓志铭》(《文定集》卷二一)。《宋史》卷三七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9—1193 【介绍】: 宋抚州金溪人,字子静,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九思弟。孝宗乾道八年进士。调靖安主簿,历国子正。少闻靖康间事,感慨金军侵辱,即访勇士,商议恢复大略。曾轮对陈五事,为给事中王信所驳,遂还乡讲学。光宗时,知荆门军,创修军城,以固边防,甚有政绩。卒谥文安。与朱熹齐名,而见解多不合。主“心即理”说,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与熹通信论难,并会于鹅湖辩论。明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成为陆王学派。有《象山先生全集》。全宋诗
陆九渊(一一三九~一一九三),字子静,号存斋、象山翁,学者称象山先生,金溪(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淳熙元年(一一七四)授隆兴府靖安县主簿,未上,丁继母忧。六年,服除,改授建宁府崇安县主簿。九年,除国子正。十年冬,迁敕令所删定官。十三年,除将作监丞,为言者疏驳,还乡,讲学贵溪象山精舍。曾与朱熹会讲鹅湖,论多不合,理学自此分朱陆二家。光宗即位,知荆门军。绍熙三年十二月卒,年五十四。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赐谥文安。有《象山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语录四卷。其中诗一卷。事见《象山全集》卷三三《象山先生行状》、清杨希闵编《陆文安公年谱》,《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陆九渊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两宋名贤小集》卷二一三《象山先生集》(简称小集)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词学图录
陆九渊(1139—1192) 字子静,自号"象山翁",学者尊为"象山先生",谥文安。抚州金溪人。南宋教育家、理学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乾道八年进士。在京师,"士争从之游,言论感发,闻而兴起者甚众"。每开讲席,学者群集,"户外屡满,耆老扶杖观听"。 与朱熹 "所学多不合",曾在鹅湖就 "理"与"气"大辩论,而友谊极厚,书信往来,论辩不已。主张"吾心即是宇宙",又倡"心即理"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以为治学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能诗。《陆九渊集》中录存诗作一卷23首,有《象山先生全集》36卷。全宋文·卷六一二七
陆九渊(一一三九——一一九二),字子静,号象山翁,抚州金溪(今江西金溪)人。乾道八年登进士第,淳熙元年授迪功郎、隆兴府靖安县主簿。丁母忧,服阕,调崇安县主簿。九年,以侍从荐,除国子正。迁敕令所删定官,转宣义郎,除将作监丞。后省疏驳,主管台州崇道观。开门授徒,从容讲道,环坐率一二百人,学者称象山先生。光宗即位,除知荆门军。通下情,断狱讼,严保伍,修城壁,人情晏然,郡中恬若无事,诸司交章论荐。绍熙三年冬十一月卒,年五十四。谥文安。九渊论学,主简易直捷,开心学之派。尝与朱熹会讲鹅湖,论辩多不合。朱以「道问学」为主,陆以「尊德性」为宗,理学遂有朱、陆二派。见杨简《象山先生行状》(《慈湖遗书》卷五),《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漢語大詞典》:被旨
承奉圣旨。 宋 岳飞 《永州祁阳县大营驿题记》:“权 湖南 帅 岳飞 被旨讨贼 曹成 。”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麻神童》:“ 刘微 七岁,被旨赋《凤皇来仪》。”《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元年》:“摄 瓘 至州庭,大陈狱具,将胁以死, 瓘 揣知其意,大呼曰:‘今日之事,岂被旨邪!’”
《漢語大詞典》:共承
恭敬地承奉。共,通“ 恭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汉书·孔光传》:“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颜师古 注:“共读曰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