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发言(發言)  拼音:fā yán
说话、表示意见。《诗经。小雅。小旻》:「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文明小史》第一○回:「只听得教士首先发言,对本府说道……。」
《漢語大詞典》:发言盈庭(發言盈庭)
发言的人挤满厅堂。谓人多言杂。《诗·小雅·小旻》:“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
《國語辭典》:扬声(揚聲)  拼音:yáng shēng
1.扬名,传播声誉。三国魏。曹植白马篇〉:「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三国演义》第二三回:「如得龙跃天衢,振翼云汉,扬声紫微,垂光虹蜺,足以昭近署之多士。」
2.发高声。《乐府诗集。卷四九。清商曲辞六。西曲歌下。江陵乐》:「逢人驻步看,扬声皆言好。」《三国演义》第二回:「遂奋力提刀上岸,扬声大叫,东西指挥,如唤人状。」
3.故意放言、宣传。《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
《國語辭典》:扬言(揚言)  拼音:yáng yán
1.故意宣扬,散布某种言论。《战国策。秦策四》:「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却被皇甫郦扬言于西凉人曰:『李傕谋反,从之者即为贼党,后患不浅。』西凉人多有听郦之言,军心渐涣。」
2.誇大其辞。《大戴礼记。文王官人》:「饰貌者不情,隐节者不平,多私者不义,扬言者寡信。」
3.大声说话。《三国演义》第九回:「乃复扬言曰:『徒死无益,能从我反乎?』众皆愿从。」
《國語辭典》:宣言  拼音:xuān yán
1.逢人公开声明。《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2.发表意见。《国语。周语上》:「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3.政府、政党或其他团体把对某事件的主张,用文书对外的宣示。如:「独立宣言」。
《國語辭典》:放声(放聲)  拼音:fàng shēng
放开嗓门。《三国演义》第一五回:「因思父孙坚如此英雄,我今沦落至此,不觉放声大哭。」《红楼梦》第二五回:「贾母王夫人见了吓的抖衣而颤,且儿一声,肉一声,放声恸哭起来。」
《國語辭典》:倡言  拼音:chàng yán
1.首先提出意见。《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今之否隔,友于同忧,而臣独倡言者,窃不愿于圣世使有不蒙施之物。」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六。佛牙》:「世人尊佛太甚,但有一人倡言是佛,俗子万众擎跽畏敬,倾家以施,焚肌以礼,安有敢證其谬者。」
2.扬言。《宋史。卷三六五。岳飞传》:「俊疑飞漏言,还朝,反倡言飞逗遛不进。」《聊斋志异。卷四。田七郎》:「林儿意益肆,倡言丛众中,诬主人妇与私。」
《漢語大詞典》:唱言
(1).倡言;首先建议。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臣闻 文子 曰:‘不为福始,不为祸先。’今之否隔,友于同忧,而臣独唱言者,何也?窃不愿於圣代,使有不蒙施之物。”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五年:“初, 梁州 刺史 张光 会诸郡守于 魏兴 ,共谋进取。 张燕 唱言:‘ 汉中 荒败,迫近大贼,克復之事,当俟英雄。’”
(2).扬言;宣扬。魏书·穆崇传:“ 崇 乃唱言曰:‘ 梁眷 不顾恩义,奬 显 ( 刘显 )为逆,今我掠得其妻马,足以雪忿。’”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窦玉妻》:“明晦虽殊,人神无二。小女子得奉巾櫛,盖是宿缘。勿谓异类,遂猜薄之,亦不可唱言于人。” 清 龚自珍 《总正历代所译一切经》:“亦有问答未竟,佛遽唱言持此经功德、谤此经罪报者。”
(3).高呼。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明寺:“于时金花映日,宝盖浮云,旛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时有西域胡沙门见此,唱言佛国。”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 君集 命填堑攻之,飞石雨下,城中人皆室处。又为巢车,高十丈,俯瞰城中。有行人及飞石所中,皆唱言之。”
《漢語大詞典》:张言(張言)
犹扬言;夸口。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后 孟德 因获 刘琮 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 胡三省 注:“张言者,张大而言之。” 明 李贽 《与方伯雨柬》:“知公非口讲者,是以敢张言之。”
分類:扬言夸口
《國語辭典》:声言(聲言)  拼音:shēng yán
声明,以言语或文字公开昭告大众。《三国演义》第一○回:「一日,人报西凉太守马腾、并州刺史韩遂二将引军十馀万,杀奔长安来,声言讨贼。」
《漢語大詞典》:东声西击(東聲西擊)
犹言声东击西。扬言要攻此方,实际却攻彼方。 明 李东阳 《喻战送李永敷南归》:“子知战乎……神出鬼没,东声西击,变化而无常者,用也。”
分類:扬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