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94,分4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托契
托命
托命
防托
托兴
托兴
见托
托名
托名
假托
假托
退托
退托
托意
托意
《漢語大詞典》:托契
彼此信赖投合。 清 周亮工 《〈托素斋文集〉序》:“曩游 八闽 ,一时文字交,惟 媿曾 托契最深,尝以诗见质,请序于予。”
《國語辭典》:托命(託命)  拼音:tuō mìng
托付身命。《文选。蔡琰。悲愤诗二首之一》:「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
《漢語大詞典》:托命
托寄生命。 宋 陆游 《病中作》诗:“俗巫医不艺,呜呼安托命?”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三》:“大哉神器,亿万生灵之所托命也。” 茅盾 《杂感二题·二丑角》:“纳粹大小头目正在‘西线’的盟军占领的城市中,找得了最安全保险的托命之所。”
《漢語大詞典》:防托
见“ 防拓 ”。
《漢語大詞典》:防拓
亦作“ 防托 ”。 防御,抵拒。 宋 范仲淹 《奏陕西主帅带押蕃落使》:“如抚驭之间,恩威得所,大可防托边界。” 宋 司马光 《陈述古札子》:“闻副总管 刘几 称,西人点集,将谋入寇,请出兵防托。”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至有雇人应名,更相为代,官中了不可别,每遇上州防拓,多结众逃避,以此州郡徒有人数,若倚以战,适足败事。”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宝祐五年:“去秋已闻此言,屡令 徐敏子 严为防拓,又行下 邕 宜 ,守险要以备不虞。”
分類:防御抵拒
《漢語大詞典》:托兴(託興)
因外物而触动感情;借外物以抒写感情。 唐 李白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诗:“心中与之然,託兴每不浅;何当造幽人,灭跡栖絶巘。” 宋 刘攽 《雕虫小技壮夫不为赋》:“若乃託兴禽鸟,致情芻蕘,上则恢张乎宫室,下则吟咏其笙簫。” 明 宋濂 《谢翱传》:“每慕 屈平 ,託兴远游,自号 晞髮子 。”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七:“古人词大率无题者多。 唐 五代 人多以调为词,自增入《闺情》《闺思》等题,全失古人託兴之旨。”
《漢語大詞典》:托兴(托興)
借物寄托情趣。 明 刘基 《〈犁眉公集〉序》:“若夫优游閒雅,托兴微婉,而有以尽其自得之趣者。”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每蕊心有两瓣相并,词人托兴曰比目、连理云。”
《漢語大詞典》:见托(見托)
委托。《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四:“感蒙不弃,若有见托,必当尽心。”
分類:委托
《國語辭典》:托名(託名)  拼音:tuō míng
1.依附他人高名,以提高自己的身分。如:「他深恐同学参加不踊跃,只好托名老师主办。」也作「托名」。
2.冒名。如:「他竟敢托名参加考试,真是大胆。」也作「托名」。
3.假冒之名。《三国演义》第三六回:「此人乃颍川徐庶,字元直,单福乃其托名耳。」
《國語辭典》:托名  拼音:tuō míng
1.依附他人的高名,以提高自己的身分。也作「托名」。
2.冒名。如:「托名顶替」。也作「托名」。
《國語辭典》:假托  拼音:jiǎ tuō
1.虚拟、虚构。《隋书。卷七八。艺术传。序》:「或变乱阴阳,曲成君欲,或假托神怪,荧惑民心。」《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天下的事,才有假,便有真。那神仙鬼怪,固然有假托的,也原自有真实的,未可执了一个见识,道总是虚妄的事。」也作「假托」。
2.假冒、伪托。如:「这件事分明是别人做的,却假托张小姐的名义,使她蒙上不白之冤。」
3.凭借、依托。如:「寓言通常假托故事来说明做人处事的道理。」
4.藉口、托词。《警世通言。卷一五。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凡质物值钱者,才足了年数,就假托变卖过了,不准赎取。如此刻剥贫户,以致肥饶。」
分類:假托
《漢語大詞典》:假托(假託)
亦作“ 假托 ”。
(1).虚拟;虚构。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纪:“ 子房 玄筭, 高祖 之蓍龟也。始者相得,非 子房 不谋也。海内既安,杜门不出,假託神仙,仅乃获免。”隋书·艺术传序:“或变乱阴阳,曲成君欲;或假託神怪,荧惑民心。”朱子语类卷六五:“则未曾有此事,先假託都説在这里。”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只看太平广记以后许多记载之书,中间儘多遇神遇鬼的,说得的的确确,难道尽是假托出来不成?” 郭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这些议论是不是稗官小说的作者所假托的,不得而知。”
(2).犹假冒,伪托。《元典章·台纲二·察司合察事理》:“随处若有假託正一,妄造妖言,煽惑人心,涉於背义者严责。”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十四:“ 李陵 众作,总杂不类,殆是假托,非尽 陵 志。” 清 戴名世 《老子论上》:“自 申不害 、 韩非 假託 老子 之説,而使 老子 蒙詬万世。” 徐特立 《关于研究历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伪书一部分是后人为自己辩护假托的。”
(3).依托,凭借。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史臣撰録,亦同彼文章,假託古词,翻易今语。润色之滥,萌於此矣。”宋史·宁宗纪一:“夫 韩侂胄 假託声势,窃弄威福。” 明 李贽 《焚书·寄答留都》:“谁肯趋炎附热,假托师弟名色以争奔竞耶?”
(4).托辞,借口。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又凡质物值钱者纔足了年数,就假託变卖过了,不准赎取,如此刻剥贫户,以致肥饶。”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倩儿》:“女欲 澄 假托读书,留居於此。” 洪深 《申屠氏》第二本:“婢子见机,即取桌上壶,假托添酒,回身便走。”
《漢語大詞典》:退托(退託)
见“ 退托 ”。
《漢語大詞典》:退托
亦作“ 退託 ”。
(1).退让;谦逊。 宋 苏轼 《赐许将辞免恩命不允诏》:“渴闻讜论,少副虚怀,而乃退托无能,力辞旧物,既非所望,其可曲从?” 宋 叶适 《栎斋藏书记》:“又其自以为櫟者,真无用於世矣,非退託而云也。” 宋 戴埴 鼠璞·十五国风二雅三颂:“《周颂》之荐宗庙,告神明,称述祖宗功业,极其形容;自称曰‘惟予小子’、‘閔予小子’、‘曾孙篤之’,皆谦冲退托。”
(2).退避;畏缩。 明 李贽 《答刘敬台书》:“ 五台 天下名山,又是 文殊菩萨 道场,即身在异域不能履其地者,犹神以游之;乃咫尺而甘心退託,其无志可知也。”
(3).退身寄托。 清 侯方域 《重修颜鲁公碑亭记》:“ 域 闻古大臣之佐其君以有为……及其治定功成,然后有所退託焉以自适。”
《漢語大詞典》:托意(託意)
寓意;寄情。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本事:“外者,非一人所作,颇相覆载,或非其事,引类以託意。” 金 王丹桂 《望蓬莱·寄桃林口王都监》词:“切恐灵机迷爱欲,不辞荒拙缀狂篇。缀意在毫牋。” 明 陈子龙 《岁暮遣怀》诗之一:“惟应勉寂寞,託意丘中琴。”
《漢語大詞典》:托意
借事物以寄托感情。 明 何景明 《织女赋》序:“予病值七夕之夜,感 织女 之事,托意命辞,作为兹赋。”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章二:“ 刘 诗托意于花, 张 则寄情于月。”
分類:寄托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