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91
词典
1
分类词汇
90
共90,分6页显示
1
2
3
4
5
6
2
3
4
5
下一页
分类词汇
木鱼
金铙
堂鼓
太平鼓
云锣
梆子
大锣
排钟
小锣
定音鼓
简版
木琴
黄钟
羯鼓
铜鼓
《國語辭典》:
木鱼(木魚)
拼音:
mù yú
一种佛教法器。相传鱼昼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鱼形,击之以警戒僧众应昼夜思道。形制有二:一为挺直鱼形,用来粥饭或集众、警众,悬挂在寺院走廊上。一为圆状鱼形,诵经时所用,放在案上。明、清以来,民间音乐和潮剧、粤剧中常用到木鱼。使木鱼除法器外兼具乐器功能。唐。司空图〈上陌梯寺怀旧僧〉诗:「松日明金像,山风响木鱼。」《水浒传》第四五回:「若怕五更睡著了,不知省觉,却那里寻得一个报晓的头陀,买他来后门头大敲木鱼,高声叫佛,便好出去。」
分類:
佛教
木刻
打击乐器
教法
木鱼
法器
鱼形
木制
佛家
库房
房前
昼夜
圆形
广东
音乐
乐所
长方形
《漢語大詞典》:
金铙(金鐃)
(1).即铙。古军乐器名。“四金”之一。
《
周礼·地官·鼓人
》
:“以金鐃止鼓。” 郑玄 注:“鐃,如铃,无舌,有秉,执而鸣之。” 唐 刘禹锡
《寄唐州杨八归厚》
诗:“ 淮西 古地 雍州 师,画角金鐃旦夕吹。” 清
朱仕琇
《髻亭记》
:“ 大弋山 者,世传 越王 无诸 西巡,弋猎于山,遗金鐃,因一名 鐃山 。”
(2).打击乐器。即铙钹。 明
徐复祚
《一文钱》
第三折:“开象教,演金鐃。香焚宝鼎云光遶,衲挂松枝幡影飘。”
(3).指舞曲。 明
陈子龙
《边风行》
:“金鐃十部尽胡乐,屈巵舞女酬新功。”
分類:
打击乐器
舞曲
乐器
军乐
铙钹
《國語辭典》:
堂鼓
拼音:
táng gǔ
1.古代官衙公堂上所设置的鼓。击鼓以聚散群众,或申报紧急公务。《醒世姻缘传》第一二回:「击了三下堂鼓,那些六房衙役渐渐齐拢来。」
2.乐器名,打击乐器。是指中国传统乐器中的大堂鼓(大鼓)、小堂鼓(小鼓),是使用最频繁的打击乐器,其地位与日本太鼓、韩国太极鼓相当。以木为框,形圆鼓腹,两面蒙牛皮。演奏时置于木架上,以鼓槌敲击。常用于戏曲乐队和一般民间节庆、庙会乐曲的演奏。鼓身外观颜色多为红色,少数是黑色、木材色。古代更被使用在宫廷宴会、升堂、报晨昏、战争。
分類:
打击乐器
官府
府公
公堂
堂上
名同
聚众
《國語辭典》:
太平鼓
拼音:
tài píng gǔ
1.乐器名。满、蒙、汉打击乐器,也称为「单鼓」、「羊皮鼓」。用铁为框,蒙以兽皮,鼓面略呈团扇形,底下有数枚小铁环,有的鼓面画有人物花草,鼓框衬以绒球或花生穗。旧时常用于春节时,或祭祀、跳神等活动,以祈太平,故名。唐代已有,宋代称为「打断」。
2.流行于北京、河北、东北、陕西、宁夏等地,表演时左手持鼓柄,右手执鼓鞭,敲击鼓面,并同时震动铁环作响,一面舞蹈或演唱,各地跳法不同。此种表演形式,也称为「太平鼓」、「太平鼓舞」。
分類:
民间
打击乐器
舞蹈
表演
长柄
演唱
羊皮
《國語辭典》:
云锣(雲鑼)
拼音:
yún luó
乐器名,打击乐器。源自中国打击乐器,由若干个大小相同,厚薄、音高不同的铜制小锣,按声音高低列置于一木架上,每一小锣用三条细绳悬空系于架子的木框中,每架锣数不等,通常为十面,也有用十三面、十五面、二十四面小铜锣者。演奏时,左手持木架下端的柄,右手用小槌击奏。多用于民族乐队的合奏中。也称为「云璈」、「九音锣」、「十面锣」。
分類:
云锣
打击乐器
铜锣
有方
方格
木架
《國語辭典》:
梆子
拼音:
bāng zi
1.古代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响器,敲击时发出声响,用来召集群众、报警或巡夜打更。《水浒传》第二回:「找庄上打起梆子,你众人可各执鎗棒,前来救应。」《三国演义》第一一回:「梆子响处,箭如骤雨射将来。」
2.乐器名。由两根硬木棒组成。音响脆而坚实,为梆子戏的主要击节乐器。
3.梆子腔的简称。参见「梆子腔」条。如:「陕西梆子」、「河南梆子」。
分類:
梆子
打击乐器
巡更
梆子腔
衙门
两根
长短
集散
散人
人众
硬木
木棒
响器
《國語辭典》:
大锣(大鑼)
拼音:
dà luó
乐器名,打击乐器。铜制,体圆扁平,有边,具多种型制,边缘穿小孔以系绳,演奏时,小型者可用手提,大型者多挂于架上,多用蒙布的木槌敲击,常用于戏曲伴奏或民间乐器合奏。
分類:
大锣
打击乐器
木槌
槌击
《漢語大詞典》:
排钟(排鐘)
打击乐器。原系一排大小不一的钟,现代已改为用一组长短不同的金属管,故又名管钟。
分類:
打击乐器
大小不一
现代
改为
一组
长短
金属
《國語辭典》:
小锣(小鑼)
拼音:
xiǎo luó
乐器名,打击乐器。铜制,中间略凸,直径约六、七寸。演奏时,左手持锣,右手持一木片敲击锣面。常用于戏曲的文武场,也用于民间器乐合奏、现代乐团等。
分類:
小锣
打击乐器
圆形
直径
七寸
《國語辭典》:
定音鼓
拼音:
dìng yīn gǔ
乐器名。一种膜鸣乐器。为英语timpani的意译。鼓身用铜制成,状似碗,鼓面蒙皮,以金属环固定,四周装有螺丝,可调节皮面的松紧,调整所需的音高。因兼有敲击乐器和定音乐器的性格,所以常用于管弦乐团中,通常五个为一组。
分類:
打击乐器
用铜
开口
蒙皮
《國語辭典》:
简版(簡版)
拼音:
jiǎn bǎn
宋朝人本以书帖与朋友往来,后以金漆版代替,称为「简版」。而后恐泄露消息,改用两版相连,以纸封其边际的金漆版,仍称为「简版」。见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也称为「牌子」。
分類:
打击乐器
用长
长条
条形
竹板
木板
金属
简帖
《國語辭典》:
木琴
拼音:
mù qín
乐器名,打击乐器。由若干长短不一的木条按音阶编排而成。原分四排,现多为两排。以小木槌击奏,亦有在木片下装设金属共鸣管,发音更为嘹亮。为英语Xylophone的意译。常用于独奏或管弦乐队。
分類:
打击乐器
长短不一
木条
编排
《國語辭典》:
黄钟(黃鐘)
拼音:
huáng zhōng
乐律名。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六阳律的第一律。亦为六律、六吕的基本音。也作「黄钟」。
分類:
黄钟
敬称
乐律
君王
他人
冬至
十二律
打击乐器
教坊
至日
预测
日相
坊曲
相应
基音
诗文
节气
一律
乐曲
律管
庙堂
管内
《國語辭典》:
黄钟毁弃(黃鐘毀棄)
拼音:
huáng zhōng huǐ qì
可用以校正音律的乐器却遭到毁坏抛弃。语出《楚辞。屈原。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后比喻贤才不被重用。如:「在位者若是亲小人,远贤才,鼠辈猖狂而黄钟毁弃,怎么能有所作为呢?」也作「黄钟长弃」。
分類:
贤才
《國語辭典》:
十二律
拼音:
shí èr lǜ
相传为黄帝的乐官伶伦利用竹筒长短造成发音高低不同的原理,而定出的声律准则。分为阳律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律六:林钟、南吕、应钟、大吕、夹钟、中吕。也称为「十二宫」。
分類:
十二律
十二调
阳律
黄钟
太簇
蕤宾
夷则
三月
《國語辭典》:
羯鼓
拼音:
jié gǔ
乐器名,打击乐器。亦作鞨鼓,是古代龟兹乐、天竺乐、高昌乐、疏勒乐的乐器之一,源出羯族,所以称为羯鼓,状似小鼓,两面蒙皮,均可击打。也称为「两杖鼓」。
分類:
羯鼓
打击乐器
起源
源于
印度
西域
传入
《國語辭典》:
铜鼓(銅鼓)
拼音:
tóng gǔ
乐器名,打击乐器。用铜铸成的鼓,鼓腔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鼓面和鼓身多半有精致的纹饰。此种打击乐器流行于广西、广东、云贵、湖南、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
分類:
现代
西域
打击乐器
乐器
少数民族
配置
所使
皮面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