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扑邓邓(撲鄧鄧)  拼音:pū dèng dèng
冲动的样子。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我见了他扑邓邓火上浇油,恰便似钩搭住鱼腮,箭穿了雁口。」也作「勃腾腾」。
《國語辭典》:扑鼕(撲鼕)  拼音:pū dōng
拟声词。形容东西落水声。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三折:「脚踹著清波,手抱著顽石,扑鼕的身跳在江里。」
《國語辭典》:扑冬冬(撲冬冬)  拼音:pū dōng dōng
拟声词。形容鼓声。元。孛罗御史〈一枝花懒簪獬豸冠套。牧羊〉曲:「王大户相邀请,赵乡司扶下马,则听得扑冬冬社鼓频挝。」也作「扑鼕鼕」。
《國語辭典》:扑鼕鼕(撲鼕鼕)  拼音:pū dōng dōng
拟声词。形容鼓声。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则听的扑鼕鼕鼍皮鼓擂,韵悠悠凤管笛吹。」也作「扑冬冬」、「扑咚咚」、「普鼕鼕」。
《國語辭典》:扑咚咚(撲咚咚)  拼音:pū dōng dōng
拟声词。形容鼓声。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扑咚咚阶下升衙鼓,諕的我手忙脚乱。」元。杨梓《敬德不伏老》第四折:「扑咚咚战鼓声催,二马相交。」也作「扑鼕鼕」。
《漢語大詞典》:扑罚(扑罰)
笞刑。后汉书·左雄传:“‘ 孝明皇帝 始有扑罚,皆非古典。’帝从而改之,其后九卿无復捶扑者。”
谓以鞭扑来惩罚。 周 代市刑之重者。周礼·地官·司市:“市刑:小刑宪罚,中刑徇罚,大刑扑罚。” 郑玄 注:“扑,挞也。”
分類:笞刑惩罚
《國語辭典》:扑翻身(撲翻身)  拼音:pū fān shēn
形容动作快速的俯身跪在地上。《水浒传》第四回:「老儿请下鲁提辖来,那官人扑翻身便拜道:『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义士提辖受礼。』」《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史弘肇认得是他结拜的哥哥,扑翻身便拜。」
分類:俯身地上
《漢語大詞典》:扑犯(撲犯)
侵犯。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外夷助剿:“本年秋间, 英 法 两国带兵扑犯都城。”
分類:侵犯
《國語辭典》:扑复(撲復)  拼音:pū fù
击杀。《水浒传》第三○回:「两个公人悄悄地商议道:『不见那两个来?』武松听了,自暗暗地寻思,冷笑道:『没你娘鸟兴!那厮倒来扑复老爷!』」
分類:扑击
《分类字锦》:扑虎(扑虎)
《灵应录》:衢州民家里胥至,督促租赋。家贫无以备餐,祇有哺鸡一只,拟烹之。里胥不许杀,遂去。后再来,其鸡见里胥向前踊跃,有似相感之状。舍而遂行数百步,遇一虎跳踯渐近,忽一鸡飞去扑其虎眼。里胥因斯奔驰得免。至暮从别路回,其家已不见鸡。里胥怪之,具说见虎之事。遂往寻之,其鸡已毙于草间,羽毛零落。
分类:
《國語辭典》:扑虎儿(撲虎兒)  拼音:pū hǔ ér
河北方言。指向前扑倒,两手著地。《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公子早立脚不稳,一个扑虎儿往前一扑,险些就要磕在那铜盆架上咧。」
《國語辭典》:扑救(撲救)  拼音:pū jiù
扑灭解救。如:「这场火灾幸亏消防队及时赶到扑救,才没有酿成灾害。」《金史。卷一一三。列传。赤盏合喜》:「大兵以火炮击之,随即延爇不可扑救。」
《漢語大詞典》:扑甩(撲甩)
摆动。 李準 《马小翠的故事》:“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扑甩着两条小辫子跑上讲台。”
分類:摆动
《國語辭典》:扑朔迷离(撲朔迷離)  拼音:pū shuò mí lí
扑朔,雄兔脚毛蓬松。迷离,雌兔眼睛眯缝。扑朔迷离指兔子奔跑时很难辨别雌雄。语本《乐府诗集。卷二五。横吹曲辞五。古辞。木兰诗二首之一》:「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后用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明瞭真相。也作「迷离扑朔」。
《國語辭典》:扑速速(撲速速)  拼音:pū sù sù
拟声词。形容颤抖的声音。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二折:「迭屑屑魂飞胆落,扑速速肉颤身摇。」也作「扑簌簌」。
《國語辭典》:扑簌簌(撲簌簌)  拼音:pū sù sù
1.拟声词。形容风声,或不停的颤抖、滚动的声音。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二折:「起几个骨碌碌的轰雷,更一阵扑簌簌的怪风。」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三折:「滴溜溜拥身飞过,赤力力镇动花梢,扑簌簌惊起栖鸦,悄蹙蹙的潜踪蹑足。」也作「扑鲁鲁」、「扑碌碌」、「扑速速」、「普碌碌」、「普速速」。
2.形容物体轻轻的、不断的落下来。大多用来形容流泪急而多的样子。《董西厢》卷六:「这对眼儿,泪珠儿滴了万颗;止约不定,恰才淹了,扑簌簌的又还偷落,胜秋雨点儿多。」《红楼梦》第一一一回:「扶了莺儿走到灵前,一面奠酒,那眼泪早扑簌簌流下来了。」也作「噗噜噜」、「噗碌碌」。
《漢語大詞典》:扑梭梭(撲梭梭)
犹扑簌簌。泪水不断地下落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