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0,分1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渊圣
俊杰
智力
豪俊
英游
智谋
材能
俊逸
俊才
俊髦
雄杰
知德
英材
才行
俊造
《漢語大詞典》:渊圣(淵聖)
(1).精深广博,才智超凡。 章炳麟 《訄书·族制》:“自非前世之竞存,则 仲尼 、 子弓 雕额冒耏也久矣,又安得渊圣之材而制是法乎!”
(2).对皇帝的尊称。后汉书·陈元传:“採 孔子 拜下之义,卒渊圣独见之旨。”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拜太尉扬州牧表》:“臣岂不勉智罄忠也,未知所以报奉渊圣。”
(3). 宋钦宗 的尊号。 宋 赵鼎 《建炎笔录》卷中:“ 靖康 初, 师道 入枢府, 渊圣 尝问曰:‘在小官时,颇有见知者否?’”《宣和遗事》后集:“ 高宗 曰:‘ 南仲 误 渊圣 ,天下共知,朕当欲手剑击之。’”
《國語辭典》:俊杰(俊傑)  拼音:jùn jié
风姿潇洒,才智出众的人。《三国演义》第八六回:「大王乃命世之英豪,诸葛亮亦一时之俊杰。」《儒林外史》第三二回:「京师池馆,又看俊杰来游;江北家乡,不见英贤豪举。」
《國語辭典》:智力  拼音:zhì lì
1.才智与勇力。《管子。形势解》:「能自去而因天下之智力起,则身逸而福多。」《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2.系指个人思考、判断、记忆、推理等心智运作的潜在水平,可以用智力测验来评估。不同智力测验所定义的智力向度不同,故所测得的智力内涵有所不同。
《國語辭典》:豪俊  拼音:háo jùn
才智勇力出类拔萃的人物。《汉书。卷五一。贾山传》:「文王之时,豪俊之士皆得竭其智,刍荛采薪之人皆得尽其力,此周之所以兴也。」《文选。贾谊。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也作「豪隽」。
《漢語大詞典》:英游(英遊)
亦作“ 英游 ”。 英俊之辈;才智杰出的人物。 宋 范仲淹 《杨文公写真赞》:“当时臺阁英游,盖多出於师门矣。” 宋 柳永 《永遇乐》词之二:“天阁英游,内朝密侍,当世荣遇。” 宋 陆游 《送李宪被召》诗:“早謁龙门鬢未秋,暮年乃復接英游。”
《國語辭典》:智谋(智謀)  拼音:zhì móu
才智谋略。《三国演义》第五九回:「吾亦犹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谋耳。」《红楼梦》第四六回:「到底是太太有智谋。这是千妥万妥的。」
《漢語大詞典》:材能
(1).才智和能力。史记·佞幸列传:“至 汉 兴, 高祖 至暴抗也,然 籍孺 以佞幸; 孝惠 时有 閎孺 。此两人非有材能,徒以婉佞贵幸。” 唐 杜牧 《送沈处士赴苏州李中丞招以诗赠行》:“下马此送君,高歌为君醉,含君苞材能,百工在城垒。” 清 侯方域 《蹇千里传》:“﹝ 千里 ﹞尝曰:‘彼僨辕而破犂者,乌足与共事哉!’然无他材能,以资叙层累坐取卿相,同列轻之。”
(2).指有才智和能力的人。 唐 柳宗元 《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迸书》:“次之未能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於民,垂不灭之声。”
《國語辭典》:俊逸  拼音:jùn yì
形容人容貌俊秀,才艺超群。唐。杜甫 春日忆李白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初刻拍案惊奇》卷二:「看他腰间沉重,语言温谨,相貌俊逸,身材小巧,谅道不是歹人。」
《漢語大詞典》:俊才
亦作“ 俊材 ”。
(1).卓越的才能。汉书·王褒传:“闻 王褒 有俊材,请与相见。”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 唐 先生 伯虎 ,名 寅 , 姑苏 人。负俊才,能文工诗,翰墨极精。”
(2).才智卓越的人。《汉书·吾丘寿王传》:“今陛下昭明德,建太平,举俊材,兴学官。”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三百俊才衣似雪,可怜无箇解诗人。” 鲁迅 《坟·论“他妈的!”》:“庶民中纵有俊才,也不能和大姓比并。”
《國語辭典》:俊髦  拼音:jùn máo
杰出的人物。明。凌濛初《红拂记》第二出:「一笑相逢订久要,待往侯门问俊髦。」
分類:才智杰出
《漢語大詞典》:雄杰(雄傑)
亦作“ 雄杰 ”。亦作“ 雄桀 ”。
(1).才智出众。汉书·刑法志:“雄桀之士因势辅时,作为权诈以相倾覆。” 宋 司马光 《论横山疏》:“ 汉高祖 之雄杰,为 冒顿 所围,七日不火食。” 清 姚鼐 《孙忠愍祠记》:“ 明 北平 都督副使、 燕山 忠愍侯 孙公 讳 兴祖 ,始以雄杰之材,从 高祖 於 淮上 。”
(2).指才智出众的人。 唐 王勃 《三国论》:“振威烈而清中夏,挟天子以令诸侯,信超然之雄杰矣。”《天安门诗抄·扬眉剑出鞘》:“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3).雄伟特出。南史·陈纪上·武帝:“﹝ 陈霸先 ﹞长於谋略,意气雄杰,不事生产。” 宋 欧阳修 《〈释祕演诗集〉序》:“ 祕演 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 元 杜本 《天马》诗:“独倚雄杰态,萧萧随北征。”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六:“如 华首 、 罗汉 、 九重 诸处,其境界固高,而雄杰之观莫以逾此矣。”
《漢語大詞典》:知德
才智与德行。 章炳麟 《訄书·订孔》:“﹝ 孔丘 ﹞下比 孟軻 ,博习故事则贤,而知德少歉矣。”
分類:才智德行
《漢語大詞典》:英材
犹英才。出众的才智;具有出众才智的人。 唐 颜真卿 《赠裴将军》诗:“将军临八荒,烜赫耀英材。” 唐 柳宗元 《梓人传》:“不衒能,不矜名……日与天下之英材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 宋 秦观 《官制上》:“馆阁者图书之府,长育英材之地也。” 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我只望你的遗风长存,化育无数后继之英材。”
《漢語大詞典》:才行
才智和德行。荀子·王制:“才行反时者,死无赦。”晋书·后妃传上·景献羊皇后:“后聪敏有才行。”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君臣鉴戒:“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 宋 苏舜钦 《荐王景仁启》:“好学不倦,才行卓越。”
《漢語大詞典》:俊造
(1).礼记·王制:“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於司徒者不征於乡,升於学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后因以“俊造”指才智杰出的人。《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其令郡国各脩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
(2).指科举。 唐 李德裕 《进上尊号玉册文状》:“臣本以门荫入仕,不由俊造之选,独学无友,未尝琢磨。” 明 归有光 《谕祭山西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毛鹏文》:“惟尔初由俊造,荐服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