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所体(所體)
谓事物的本体。墨子·大取:“於所体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权。” 谭戒甫 释:“后世论学,多言体、用或事、理。此所体者体也,理也。”
分類:所体本体
《國語辭典》:倾向(傾向)  拼音:qīng xiàng
1.倚重、信赖。《明史。卷一八四。张元祯传》:「至则进学士,充经筵日讲官。帝甚倾向。」
2.偏向、趋向。如:「这孩子有爱好音乐的倾向。」、「事情开始有好转的倾向。」
《漢語大詞典》:骚情(騷情)
(1).指《离骚》所体现的情调。 清 张佩纶 《论闺秀诗》诗之十二:“骚情諫疏到今称,娬媚何当属 魏徵 。”
(2).风骚,轻佻。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八章:“生怕看见 翠娥 骚情的样子,他心软,两声‘妹子’三声‘哥’,他就控制不住自己了。” 欧阳山 《苦斗》四二:“你尽管骚情什么呢?你几时见过人家 胡杏 穿绫罗绸缎,搽脂荡粉来!”
(3).方言。调情;谈情说爱。 柳青 《铜墙铁壁》第三章:“很多年轻人不一定想和她结亲,可是爱给她骚情,打她的歪主意。”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六章:“ 改霞 她妈吞吞吐吐地说:‘ 梁生宝 不是人,胡骚情。’”
《國語辭典》:风概(風概)  拼音:fēng gài
风度气概。《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始救生人,终明风概。」《宋书。卷五七。蔡廓传》:「幼立风概,家行尤谨。」
《國語辭典》:口气(口氣)  拼音:kǒu qì
1.从口中散发出来的难闻气味。《后汉书。卷八五。东夷传。夫馀传》:「王令置于豕牢,豕以口气嘘之,不死。」也称为「口过」、「口臭」。
2.说话的语气及措辞。清。李渔《风筝误》第九出:「口气也像女人口气,笔迹也像女人笔迹。」也称为「口吻」。
3.话里的含义,言外之意。《红楼梦》第八二回:「便把活计放下,走到黛玉处去探探他的口气。」《老残游记二编》第二回:「且等今晚试试他的口气,他若肯了,不怕他师父不肯。」也称为「口音」。
4.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还坐了七八个人,都是宁波、绍兴一路口气。」也称为「口音」、「口吻」。
《國語辭典》:口风(口風)  拼音:kǒu fēng
话中所透露出来的含意及倾向。如:「他俩口风很紧,没人知道他们何时结婚。」《醒世恒言。卷二三。金海陵纵欲亡身》:「你说的话,没有一些儿口风,教我如何去回复右丞。」《文明小史》第三○回:「伯集自然顺了他的口风帮上几句,又著实恭维黄詹事的话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
《漢語大詞典》:道德关系
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通过相应的道德活动所体现的人们之间特殊利益的关系。广泛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中,遍及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的维系依靠社会舆论、宣传教育和个人自觉,以至必要的自我节制和自我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