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南人。萧颖士门人。玄宗天宝十三载登进士第。历官祠部、户部员外郎、度支郎中。能诗,与戴叔伦、郎士元等友善。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误作房白。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唐初兵部郎中房德懋之玄孙。玄宗天宝十三载(754)登进士第。为萧颖士门人。是年,由在长安与刘太真等十二人送萧颖士赴河南参军任。历官祠部、户部员外郎、度支郎中。与戴叔伦、郎士元等为友。事迹散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下》,《唐诗纪事》卷二七,《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二、一三及二二,《千唐志斋藏志》收《卢自省墓志》。《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清河(今属河北)人。肃宗时游吴越,与灵一为方外之友。代宗广德二年(764)前后在湖州,与皎然等联唱。馀无考。事迹见独孤及《唐故扬州庆云寺律师一公塔铭》、皎然等《恨意联句》等。《全唐诗》卷七九四存其联句2首,失其姓。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9或791 【介绍】: 唐河间人,一说宣城人,河间为其郡望,字文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工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0? 字文房,排行八,宣州(今安徽宣城)人(见《元和姓纂》卷五、《极玄集》卷下),一说河间(今属河北)人(见《中兴间气集》卷下李季兰条),似均指其郡望。早岁居洛阳。曾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玄宗开元中即已应进士举,天宝后期始登第(《极玄集》谓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误)。释褐长洲尉。肃宗至德三载(758)摄海盐令。同年以事下狱,贬南巴,复勘后得量移。代宗永泰元年(765)前后入京。大历初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驻扬州。后擢鄂岳转运留后。为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初迁随州刺史。建中三年(782)李希烈叛,据随州,长卿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贞元六年(790)前后。其事迹散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二等处,颇多缺误。今人傅璇琮主编之《唐才子传校笺》考辨较备。刘长卿年辈与杜甫相若,早年工诗,然以诗名家,则在肃、代以后。与钱起并称钱刘,为大历诗风之主要代表。平生致力于近体,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时人许之。诗中多身世之叹,于国计民瘼,亦时有涉及。其诗词旨朗隽,情韵相生。故方回云:“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瀛奎律髓》卷四二)方东树云:“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昭昧詹言》卷一八)唐人评长卿诗,尚多微辞。如高仲武云:“(刘)诗体虽不新奇,甚能链饰。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中兴间气集》)其后则评价日高。陈绎曾至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唐音癸签》卷七引《吟谱》)王士禛则云:“七律宜读王右丞、李东川。尤宜熟玩刘文房诸作。”(见何世璂《然镫记闻》)其集称《刘随州集》,一作10卷,一作11卷。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通行于世。今人注本有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杨世明《刘长卿诗编年校注》。《全唐诗》存诗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唐诗汇评
刘长卿(?—790左右),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河北献县),寓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天宝中,登进士第。至德中,江东选补使崔涣选授长洲尉,摄海盐令。因事陷狱,贬南巴尉。广德中,为监察御史。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睦州司马。德宗初年,擢随州刺史,建中末去任,约卒于贞元五至七年间。长卿擅长五言,尤工五律,自许“五言长城”。有《刘长卿集》十卷,今存。《全唐诗》编诗五卷。
词学图录
刘长卿(?-约789) 字文房。河间人。官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诗工五言,有"五言长城"之称。有《刘随州诗集》,词存《谪仙怨》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六
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德宗朝为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转运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转运留后。终随州刺史。

作品评论

中兴间气集
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如“草色加湖绿,松声小雪寒”;又“沙鸥惊小吏,湖色上高枝”;又“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裁长补短,盖丝之颣欤!其“得罪风霜苦,全生天地仁”,可谓伤而不怨,亦足以发挥风雅矣。
云溪友议
刘长卿郎中,皆谓“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钱、郎、刘、李”。刘君曰:“李嘉祐、郎士元,焉得与予齐称也!”每题诗,不言其姓,但“长卿”而已,以海内合知之乎?士林或之讥也。
瀛奎律髓
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当缓缓味之,不可造次一观而已。刘长卿号“五言长城”,细味其诗,思致幽缓,不及贾岛之深峭,又不似张籍之明白,盖颇欠骨力而有委曲之意耳。
麓堂诗话
《刘长卿集》凄婉清切,尽羁人怨士之思,盖其情性固然,非但以迁谪故,譬之琴有商调,自成一格。
《批点唐音》
刘公雅畅清夷,中唐独步。表曰“五言长城”,允矣无愧。
《批点唐诗正声》
刘长卿七、五言稍觉不协,以李、杜大家及盛唐诸公在前,故难为继耳。唐诸公七言古诗当以李、杜为祖,故诸诗难看。
《艺苑卮言》
钱,刘并称故耳,钱似不及刘。钱意扬,刘意沉;钱调轻,刘调重。如“轻寒不入宫中树,佳气常浮仗外峰”,是钱最得意句,然上句秀而过巧,下句宽而不称。刘结语“匹马翩翩春草绿,昭陵西去猎平原”,何等风调!“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自是壮语。
唐诗归
钟云:中、晚之异于初、盛、以其俊耳,刘文房犹从朴入。然盛唐俊处皆朴,中、晚人朴处皆俊。文房气有极厚者,语有极真者。真到极快透处,便不免妨其厚。
《全唐风雅》
黄绍夫云:刘文房登第于开元,正当玄宗盛时,与钱、郎颉颃。诗格调清峭而词气深厚,“五言长城”语不虚也,不知者列之中唐,误矣。
《诗源辨体》
钱、刘五言古,平韵者多忌“上尾”,仄韵者多忌“鹤膝”。刘句多偶丽,故平韵亦间杂律体,然才实胜钱。七言古,刘似冲淡而格实卑,调又不纯;钱格若稍胜而才不及,故短篇多郁而不畅,盖欲铺叙而不能耳。
《诗源辨体》
五,七言律、刘体尽流畅,语半清空,而句意多相类。
《诗源辨体》
中唐五、七言绝,钱、刘而下皆与律诗相类,化机自在,而气象风格亦衰矣。
《骚坛秘语》
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
《唐诗善鸣集》
文房在盛、晚转关之时,最得中和之气。
《唐诗归折衷》
中唐诸家各有独至处,即各有偏蔽处,人皆知避之。至于文房,则几无瑕可指矣。嫌其有意炼饰,引人入平稳一路。学者法此,一望雷同,黯然无色,有害于诗教不浅也。故于文房诗,当赏其沉淡,去其平夷。
《二刘诗叙》
文房与钱郎中齐名,时称“钱刘”。然刘诗温而钱微燥,刘诗纯而钱微驳。故善读随州,则不第可该郎、钱,并可以洞视韦、柳之清深,旁通贾、孟之孤秀。
诗筏
刘长卿诗能以苍秀接盛唐之绪,亦未免以新隽开中晚之风。其命意造句,似欲揽少陵、摩诘二家之长而兼有之,而各有不相及、不相似处。其不相似、不相及,乃所以独成其为文房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随州绝句,真不减盛唐。次则莫妙于排律。排律惟初盛为工,元和以还,牵凑冗复,深可厌也,惟随州真能接武前贤。
《载酒园诗话又编》
刘有古调,有新声。盛唐人无不高凝整浑,随州短律,始收敛气力,归于自然,首尾一气,宛若面语。其后遂流为张籍一派,益事流走,景不越于目前,情不逾于人我,无复高足阔步、包括宇宙、综揽人物之意。虽孟襄阳诗,亦有因语真而意近,以机圆而体轻者,然不佻不纤,随州始有作态之意,实溽暑中之一叶落也。
《唐诗成法》
唐七律,随州词藻清洁,抑扬反覆,有味外之味,最耐人吟诵。但结句多弱,又多同,昔人谓才小,未必,但法律不精严耳。
《唐诗笺要》
文房诸律,如玉馔时花,有口目者共赏。
《唐诗观澜集》
文房五言,格韵高妙,绝处不减摩诘。
《唐诗别裁》
中唐诗渐秀渐平,近体句意日新,而古体顿减浑厚之气矣。权德舆推文房为“五言长城”,亦谓其近体也。
《唐诗别裁》
中唐诗近收敛,选言取胜,元气不完,体格卑而声调亦降矣。刘文房工于铸意,巧不伤雅,犹有前辈体段。
《小澥草堂杂论诗》
刘文房五言长律,博厚深醇,不减少陵;求杜得刘,不为失求。
《大历诗略》
文房古体概乏气骨,就中歌行情调极佳,然无复崔颢、王昌龄古致矣。
《大历诗略》
文房固“五言长城”,七律亦最高,不矜才,不使气,右丞、东川以下,无此韵调也。
《大历诗略》
文房诗为大历前茅,清夷闲旷,饶有怨思。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随州五言骨韵天然,非浪仙、文昌所可望。
石洲诗话
随州七律,渐入坦迤矣。坦迤则一往易尽,此所以启中,晚之滥觞也。
昭昧詹言
刘文房七律宗派,李东川色相华美,所以李辅辋川为一派,而文房又所以辅东川者也。大历十子以文房为最。……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馀味不尽之妙矣。较宋人入议论、涉瑰趣、以文以语录为诗者,有灵蠢仙凡之别。
养一斋诗话
随州古近体清妙,可与王、孟埒。若“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卷帘高楼上,万里看日落”,直摩少陵之垒,又不止请妙而已。
《艺概·诗概》
刘文房诗,以研炼字句见长,而清瞻闲雅,蹈乎大方。其篇章亦尽有法度,所以能断截晚唐家数。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柳浑、薛道衡。驰思波润,流音玉亮,尤工五律,当时号为“五字长城”。“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以雅淡宣情;“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以雄浑取概。暮帆夏口,寒雨巴邛,楚国苍山,幽州白日。“空江人语”,动石濑之吟;“川日寒蝉”,托江湖之想。皆振采苍凝,体物弥工者也。《石梁湖》、《洞庭》、《京口》诸作,方之小谢,异曲同工矣。
《诗学渊源》
长卿诗务质实,尚情性,尤善使事。格高气劲,自然沉着。古诗句法,犹袭齐梁,而无秾纤之敝;近体五、七言,无杜老之峻峭,过白傅之高雅;其绝句则于江宁、太白之外,独树一帜者也。
《诗境浅说》
盛唐之诗人怀古,多沉雄之作。至随州而秀雅生姿,殆风会所趋耶!
房夔 朝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代宗大历八、九年(773、774)在湖州,参预颜真卿、皎然等数十人之联唱,后结集为《吴兴集》10卷。是时尚少,颜真卿称其为“后进”,皎然亦有诗赠之。事迹见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并序》、颜真卿等《竹山连句题潘氏草堂》、皎然《赠崔万房夔》。《全唐诗外编》存其联句1首。
房益 朝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代宗大历八、九年(773、774)在湖州,参预颜真卿、皎然等数十人之联唱,后结集为《吴兴集》10卷。馀无考。生平事迹见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并序》、颜真卿等《竹山连句题潘氏草堂》。《全唐诗外编》存其联句1首。
房宗偃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南人。房琯子。累迁膳部员外郎。代宗大历十四年,自吏部郎中为御史中丞、东都畿观察使。后贬官岭外而卒。
沈房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吴兴武康人。沈震子。姑为代宗妃。代宗大历进士。官监察御史。德宗建中间,历主客员外郎、屯田郎中。兴元元年,迁太常少卿,兼御史中丞,为入蕃计会,安西、北庭宣慰使,又迁御史大夫。贞元初,以沈太后近属,超拜右金吾将军,主沈氏之祀。
房式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2 【介绍】: 唐河南人。房琯族孙。擢进士第。官忠州刺史,拜给事中,累官河南尹。会讨王承宗,索饷车四千乘,式言民贫不任调发,诏可。官终宣歙观察使。卒谥倾。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房,一作芳。唐宗室,出定州刺史房。德宗贞元六年(790)进士。张建封婿。生平事迹略见《登科记考》卷一二。《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五百三十六
君房。贞元时人。
房启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南人。房琯孙。初以荫补凤翔参军事,累调万年令。德宗贞元末授容管经略使。后改桂管观察使。因事贬虔州长史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6—797 【介绍】: 唐河南人。房琯子。为人狂纵不法,初为淮南节度陈少游、浙西节度韩滉从事。累拜杭州刺史。纵妻杖杀私埋二侍儿,事发贬连州司马。终容州刺史。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6—797 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房琯之子。代宗大历十年(775)为淮南节度从事,德宗贞元元年(785)为浙西观察从事。约于四年任杭州刺史,与韦应物、顾况等诗酒唱酬。五年以妻杖杀侍儿事贬连州司马。移辰州刺史,十年迁容管经略使,十三年卒。生平事迹附见新、旧《唐书·房琯传》。《全唐诗》存诗1首。
房济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南人。房融孙。德宗贞元十三年,自前滁州刺史拜容管经略使。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9—835? 一作镜空。俗姓齐,名君房,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少苦贫。壮喜为诗,不尚靡丽。后困于吴楚间,以诗干谒侯伯,所获甚少。宪宗元和初,投杭州灵隐寺为僧。后周游名山,愈行苦节。文宗大和元年(827),在洛阳龙门寺遇柳理,言己身后之事,并题诗1首。《宋高僧传》卷二〇有传,并录其诗,《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齐氏。吴郡人。始名君房。世儒者。读书通大意。不务记忆。而著述中时病尤困。家贫。干谒吴楚诸侯。无所遇。得钱才盈贯。则疾作。尽费以医药。然后愈。元和初。游钱唐。属岁大侵。念丐午餐于天竺寺。至孤山寺西。则饿困不能进。坐湖堤上。雪涕长喟。俄有梵僧笑其傍曰。法师秀才。旅游趣向亦足未。于是空闻其呼之异也。而疑之。姑应之曰。足矣。且师呼法师。谓谁欤。梵僧曰。子曾不忆诵法华经于洛京之同德寺乎。空曰。吾生年已四十五矣。足迹未尝一印洛京地。又何知夫同德寺哉。曰子方且为饥火所烧。宜不能知也。遽探囊出一枣如拳许。曰此吾国所产。上智食之。能了知三际。下智则仅了前生。空掬水咽之。遂枕石而寝。寤则洞忆同德讲经事。如昨日。即问曰。震和尚安在。曰攀缘未断。再生蜀中为僧。今则断矣。曰神上人安在。曰宿愿力故。扬化无佛法地。曰悟法师安在。曰渠尝于香山石佛像前发愿。以为苟不證无上菩提者。当为武士。以纾国难。今闻已仕为大将军矣。梵僧因复语空曰。当时俦侣并我与子凡五人。就中获解脱者。惟我耳。其三人虽未出生死。而犹以进脩。不致下劣。独子以广说异端于狮子座上。疑悟学者。使于空理。妄起分别。且怠于律己。或缺戒珠。果报宜然。无足恨者。空遽拜曰。和尚慈悲。幸垂哀救。梵僧探囊出一镜。背面莹彻。曰夫世间贵贱之分。人生脩短之期。若佛法之盛衰兴替。览此可知也。空一览谢曰。谨佩诲饬。梵僧仍纳镜囊中而去。行十许步。竟失所往。空是夕投师落发于灵隐寺。受具参方。行益孤峻。大和元年。客洛阳龙门天竺寺。为河东柳理说其事。空偶曰。我寿至七十七。腊三十二。持钵乞食。馀有九年。死后则佛法其衰乎。理诘之。默不加答。乃索笔题经藏北垣曰。兴一沙衰恒河沙。兔而罝犬而拿。牛虎相交角与牙。宝檀终不灭其花。后不知所终。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鉴空。俗姓齐。吴郡人也。少小苦贫虽勤于学而寡记持。壮岁为诗不多靡丽。常困游吴楚间。已四五年矣。干谒侯伯所润无几。钱或盈贯则必病生。用罄方差。元和初游钱塘属其荒俭。乃议求餐于天竺寺。至孤山寺西馁甚不前。因临流雪涕悲吟数声。俄有梵僧临流而坐。顾空笑曰。法师秀才旅游滋味足未。空曰。旅游滋味则已足矣。法师之呼一何乖谬。盖以空未为僧时名君房也。梵僧曰。子不忆讲法华经于同德寺乎。空曰。生身已四十五岁矣。盘桓吴楚间未尝涉京口。又何洛中之说。僧曰。子应为饥火所烧不暇忆故事。遂探囊出一枣。大如拳许。曰此吾国所产。食之者。上智知过去未来事。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空饥极食枣。掬泉饮之。忽欠呻枕石而寝。顷刻乃悟。忆讲经于同德寺如昨日焉。因增涕泣问僧曰。震和尚安在。曰专精未至再为蜀僧矣。今则断攀缘也。神上人安在。曰前愿未满。悟法师焉在。曰岂不记香山石像前戏发大愿乎。若不證无上菩提。必愿为赳赳贵臣。昨闻已得大将军矣。当时云水五人唯吾得解脱。独汝为冻馁之士也。空泣曰。某四十许年日唯一餐。三十馀年拥一褐。浮俗之事决断根源。何期福不完乎坐于饥冻。僧曰。由师子座上广说异端。使学空之人心生疑惑。戒珠曾缺膻气微存。声浑响清终不可致。质伛影曲报应宜然。空曰。为之奈何。僧曰。今日之事吾无计矣。他生之事警于吾子焉乃探钵囊取一鉴。背面皆莹彻。谓空曰。要知贵贱之分脩短之期佛法兴赞吾道盛衰。宜一鉴焉。空览照久之。谢曰。报应之事荣枯之理。谨知之矣。僧收鉴入囊。遂挈而去。行十馀步旋失所在。空是夕投灵隐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周游名山愈高苦节。大和元年诣洛阳。于龙门天竺寺遇河东柳珵。亲说厥由向珵。珵闻空之说事皆不常。且甚奇之。空曰。我生世七十有七。僧腊三十二。持钵乞食尚九年在世。吾舍世之日佛法其衰乎。珵诘之。默然无答。乃索䄇笔砚题数行于经藏北垣而去。曰兴一沙衰恒河沙。兔而罝。犬而拿。牛虎相交与角牙。宝檀终不灭其华。 系曰。食梵僧之枣而知宿命者。与茹雪山之药解诸国言音同也。览鉴而知吉凶者。与窥图澄涂麻掌同也。食枣临鉴岂偶然耶。非常人之遇也。其空公题谶而答塞柳珵之问。验在会昌之毁教矣。时武宗。勒僧尼反俗。计二十万七千馀人。坼寺并兰若共四万七千有奇。故云兴一沙衰恒河沙。兔在罝犬仍拿言残害之甚。乙丑毁法丙寅厌代。佛法喻宝檀之树终不绝其华蘤芬馥。故云也。苟非异人何以藏往考来之若是乎。
神僧传·卷第八
释鉴空。俗姓齐氏。吴郡人也。少小苦贫虽勤于学而寡记持。壮岁常困。游吴楚间。已四五年矣。元和初值钱唐荒俭。乃议求餐于天竺寺。至孤山寺西喂甚不前。因临流雪涕悲吟数声。俄有梵僧临流而坐。顾空笑曰。法师秀才旅游滋味足未。空曰。旅游滋味则已足矣。法师之呼一何乖谬。梵僧曰。子不忆讲法华经于同德寺乎。空曰。生身已四十五岁矣。盘桓吴楚间未尝涉京口。又何洛中之说。僧曰。子应为饥火所烧不暇记忆故事。遂探囊出一枣大如拳许曰。此吾国所产。食之者。上智知过去未来事。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空饥极食枣掬泉饮之。忽欠伸枕石而寝。顷刻乃悟。忆讲经于同德寺如昨日焉。因增涕泣。问僧曰。震和尚安在。曰专精未至。再为蜀僧矣。今则断攀缘也。神上人安在。曰前愿未满。悟法师焉在。曰岂不记香山石像前戏发大愿乎。若不證无上菩提。必愿为赳赳贵臣。昨闻已得大将军矣。当时云水五人惟吾得解脱。独汝为冻馁之士也。空泣曰。某四十许年日唯一餐。三十馀年拥一褐浮俗之事决断根源。何期福不完乎。坐于饥冻。僧曰。由师子座上广说异端。使学空之人心生疑惑。戒珠曾缺膻气微存。声浑响清终不可致。质伛影曲报应宜然。空曰。为之奈何。僧曰。今日之事吾无计矣。他生之事警于吾子焉。乃探钵囊取一鉴。背面皆莹彻。谓空曰。要知贵贱之分修短之期。佛法兴替。吾道盛衰。宜一鉴焉。空照久之谢曰。报应之事。荣枯之理。谨知之矣。僧收鉴入囊。遂挈而去。行十馀步旋失所在。空是夕投灵隐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周游名山愈高苦节。大和元年诣洛阳。于龙门天竺寺遇河东柳珵。向珵亲说其由。珵闻空之说事。皆不常且甚奇之。空曰。我生世七十有七。僧腊三十二。持钵乞食尚九年在世。吾舍世之日佛法其衰乎。珵诘之。默然无答。乃索䄇笔砚题数行于经藏北垣而去。曰兴一沙衰恒河沙。兔而罝。犬而拿。牛虎相交与角牙。宝檀终不灭其华。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齐。吴郡人。少小贫苦。惟勤于学。元和初。游钱塘。属其荒俭。乃议求餐于天竺寺。至孤山寺西。馁甚不前。因临流雪涕。悲吟数声。俄有梵僧。临流而坐。顾空笑曰。法师秀才。旅游滋味足未。空曰。旅游滋味。则已足矣。法师之呼。一何乖谬。盖以空未为僧时名君房也。梵僧曰。子不忆讲法华经于同。德寺乎。空曰。生身已四十五岁。盘桓吴楚间。未尝涉京口。又何洛中之说。僧曰。子应为饥火所烧。不暇忆故事。遂探囊出一枣大如拳许曰。此吾国所产。食之者。上智知过去未来事。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空饥极。食枣。掬泉饮之。忽欠呻。枕石而𥨊。顷刻乃悟忆讲经于同德寺。如昨日焉。因增涕泣。问僧曰震和尚安在。曰专精未至。再为蜀僧矣。今则断攀缘也。神上人安在。曰前愿未满。悟法师焉在。曰岂不记香山石像前。戏发大愿乎。若不證无上菩提。必愿为赴赳贵臣。昨闻已得大将军矣。当时云水五人。唯吾得解脱。独汝为冻馁之事也。空泣曰。某四十许年。日唯一餐。三十馀年。拥一褐。浮俗之事。决断根源。何期福不完。坐于饥冻。僧曰。由师子座上。广说异端。使学空之人。心生疑惑。戒珠曾缺。膻气微存。声浑响清。终不可致。质个影曲。报应宜然。空曰为之柰何。僧曰今日之事吾无计矣。他生之事。警于吾子焉。乃探钵囊。取一鉴背面皆莹彻。谓空曰。要知贵贱之分。修短之期。佛法兴替。吾道盛衰。宜一鉴焉。空览照久之。谢曰。报应之事。荣枯之理。谨知之矣僧收鉴入囊。遂挈而去。行十馀步。旋失所在。空是夕投灵隐寺出家。受具足戒。后游名山。愈高苦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南人,字鹄举。文宗大和进士。官国子博士。终高州刺史。工诗文。有《投荒杂录》、《南方异物志》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鹄举,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文宗大和初登进士第,曾任国子博士,后因事南贬。曾待罪寓居庐陵,作《庐陵所居竹室记》以寓意。官终高州刺史。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上、《新唐书·艺文志二》、《唐诗纪事》卷五一。千里能诗善文,与诗人许浑善,有诗寄酬。《新唐书·艺文志二》著录《投荒杂录》1卷、《南方异物志》1卷,均佚。《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七百六十
千里字鹄举。太和中进士。官国子博士。终高州刺史。
房从真 朝代:前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成都人。仕前蜀。王建时为翰林待诏。工画甲马、人物、鬼神,冠绝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