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99
词典
2
分类词汇
94
佛典
3
共99,分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1
2
3
4
5
6
7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
(续上)
刮舌
关戒
律乘
律座
开戒
波罗提木叉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
把素持斋
作持戒
止持戒
持斋受戒
小乘戒
提舍尼
断事官
非时食
《漢語大詞典》:
刮舌
佛教戒律谓比丘用杨枝洁口并刮除舌垢。
《
法苑珠林
》
卷一一八引
《
大比丘三千威仪
》
:“刮舌有五事:一不得过三反,二舌上血出当止,三不得大振手污僧伽梨若足,四弃杨枝莫当人道,五当著屏处。”
分類:
佛教
教戒
戒律
比丘
刮除
《漢語大詞典》:
关戒(關戒)
谓佛教徒坐关守戒。借指佛教的戒律。 唐
范摅
《
云溪友议
》
卷三:“又於 曹溪 探 择氏 关戒,遂披僧服焉。”
分類:
佛教徒
佛教
坐关
戒律
《漢語大詞典》:
律乘
戒律的教义。 唐
善生
《送玉禅师》
诗:“飘然无定迹,迥与律乘违。”
分類:
戒律
教义
《漢語大詞典》:
律座
佛教称讲解戒律的人的讲席。 唐
欧阳詹
《同诸公过福先寺律院宣上人房》
诗:“律座下朝讲,昼门犹掩关。” 唐
白居易
《大唐泗州开元寺临坛律德徐泗濠三州僧正明远大师塔碑铭序》
:“前后临戒坛者八,登律座者十有五。”
分類:
佛教
讲解
戒律
讲席
《國語辭典》:
开戒(開戒)
拼音:
kāi jiè
解除戒律。引申为对于已经戒绝的不良习惯重新再犯,或解除生活上的禁忌。如戒酒以后再喝;戒烟以后再抽。如:「同事们不断劝酒,让我招架不住,只好开戒了。」
分類:
宗教
教徒
解除
戒律
禁忌
已经
戒绝
嗜好
吸烟
《国语辞典》:
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
拼音:
bō luó tí mù chā
凡内容罗列戒律项目的律典,皆称为「波罗提木叉」。为梵语Prārimokṣa的音译。印度在布萨日时,于僧众前读诵之,以使比丘自省或讨论是否犯戒,是否应忏悔。一般称为「戒本」。也译作「波罗提目叉」、「婆罗提木叉」、「般罗底木叉」。
分类:
罗列
戒律
《国语辞典》: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菩提正道菩萨戒论)
拼音:
pú tí zhèng dào pú sà jiè lùn
书名。宗喀巴撰。系统的阐述佛教戒律及戒律精神,是西藏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律典之一。
分类:
书名
系统
阐述
佛教
教戒
戒律
精神
《国语辞典》:
把素持斋(把素持斋)
拼音:
bǎ sù chí zhāi
持守不吃荤食的戒律。元。无名氏《女姑姑》第三折:「念佛心把素持斋,不食荤,餐松啖柏。」也作「持斋把素」。
分类:
持守
不吃
荤食
戒律
《国语辞典》:
作持戒
拼音:
zuò chí jiè
佛教戒律中属于修善应行的戒,如说戒、安居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四》:「以行成故名为『作持』;望境不起名『止持』。」
分类:
佛教
教戒
戒律
修善
善应
应行
说戒
安居
《国语辞典》:
止持戒
拼音:
zhǐ chí jiè
佛教戒律中属于防非止恶,行之则犯的戒,如五戒或比丘戒之类。《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四》:「禁防身口不造诸恶目之曰:『止』;止而无违,戒体光洁,顺本所受,称之曰:『持』。持由止成,号『止持戒』。」
分类:
佛教
教戒
戒律
《国语辞典》:
持斋受戒(持斋受戒)
拼音:
chí zhāi shòu jiè
不吃荤食,遵守戒律。《西游记》第一二回:「这个人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
分类:
不吃
荤食
遵守
戒律
《国语辞典》:
小乘戒
拼音:
xiǎo shèng jiè
小乘佛教的戒律。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及具足戒等。
分类:
小乘
佛教
戒律
五戒
十戒
具足戒
《国语辞典》:
提舍尼
拼音:
tí shè ní
佛教戒律。为梵语pratide'saniya音译的省略。意译为对他说、向彼悔等意。指犯戒者所犯的过错,只要向一人坦白忏悔就可以。
分类:
佛教
佛教戒律
教戒
戒律
梵语
音译
《漢語大詞典》:
断事官(斷事官)
官职名。 北齐 僧职有断事沙门,掌断处僧人犯佛教戒律之事。 元 至正 初设断事官一员,后增至八员,隶枢密院,掌管裁决军府刑政狱讼的事务。 明 初 太祖 置行枢密院,寻改置大都督府,下设有断事官,总治五军刑狱,后废除。参阅 宋 赞宁
《僧史略·杂任职员》
、
《
元史·百官志三
》
、
《
明史·职官志五
》
。
分類:
官职
官职名
僧
断事
沙门
人犯
佛教
教戒
戒律
《漢語大詞典》:
非时食(非時食)
佛教戒律。正午以前为时,正午以后为非时,时则食,非时则不得食。但饮苏油、蜜、石蜜果汁等。名非时食。 宋
陆游
《
老学庵笔记
》
卷三:“佛经戒比丘非时食,盖其法过午则不食也。” 宋
张镃
《谢岂庵饷澄粉圆子》
诗“始知可助非时供”自注:“释氏斋后食,名非时食。”参见“ 非时浆 ”。
分類:
佛教
佛教戒律
教戒
戒律
以前
为时
为非
非时
中午
《漢語大詞典》:
非时浆(非時漿)
佛教语。佛家称苏油、蜜、石蜜果汁等为非时浆。 晋 法显
《
佛国记
》
:“劝化供养僧,作非时浆。” 晋 法显
《
佛国记
》
:“客僧往到,旧僧迎送,代担衣鉢,给洗足水,涂足油,与非时浆。”
分類:
佛教语
佛家
果汁
等为
为非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