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1,分13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蔡延庆(字 仲远 )
周之道(字 觉民 )
李复圭(字 审言 )
王安礼(字 和甫 )
刘奉世(字 仲冯 )
梁子美(字 才甫 )
晏知止(名 崇让 )
彭次云( 构 )
庄公岳(字 希仲 )
李之纯(字 端伯 )
王汉之(字 彦昭 )
李南公(字 楚老 )
吕嘉问(字 望之 )
邵伯温(字 子文 )
其它辞典(续上)
胡宗愈(字 完夫 简修 )蔡延庆(字 仲远 )
周之道(字 觉民 )
李复圭(字 审言 )
王安礼(字 和甫 )
刘奉世(字 仲冯 )
梁子美(字 才甫 )
晏知止(名 崇让 )
彭次云( 构 )
庄公岳(字 希仲 )
李之纯(字 端伯 )
王汉之(字 彦昭 )
李南公(字 楚老 )
吕嘉问(字 望之 )
邵伯温(字 子文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9—1094 【介绍】: 宋常州晋陵人,字完夫。胡宿侄。仁宗嘉祐四年进士。神宗时累官同知谏院,反对王安石用李定为御史,出通判真州。哲宗元祐初,累进给事中、御史中丞,进《君子无党论》,拜尚书右丞。刘安世等合攻之,出知陈州,徙成都府,蜀人安其政。召为礼部尚书,迁吏部。卒谥简修,一曰修简。全宋诗
胡宗愈(一○二九~一○九四),字完夫,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宿从子。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咸淳毗陵志》卷一七)。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为集贤校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神宗立,迁同知谏院。熙宁三年(一○七○)落职通判真州(同上书卷二一二),一说商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五之三二)。七年,通判苏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八)。元丰三年(一○八○)为开封府推官,改知蔡州(同上书卷三○五)。哲宗元祐初拜给事中,进御史中丞。四年(一○八九),出知陈州。五年,徙成都府(同上书卷四二三、四三八)。六年,还为吏部尚书。绍圣元年,知定州(《宋会要辑稿》礼四一之四六)未行,卒,年六十六。事见《东都事略》卷七一《胡宿传》,《宋史》卷三一八有传。今录诗五首。全宋文·卷一六五○
胡宗愈(一○二九——一○九四),字完夫,胡宿从子,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嘉祐中举进士甲科,历光禄丞、集贤校理、史馆检讨、同知谏院。因反对王安石用人,出通判真州。后提点河东刑狱,复为开封府推官、吏部右司郎中。元祐初,进起居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御史中丞。具《君子无党论》以进,拜尚书右丞。后罢为资政殿学士、知陈州。徙成都府,蜀人安其政。乃为礼部尚书,迁吏部。卒,年六十六。《宋史》卷三一八《胡宿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9—1090 【介绍】: 宋莱州胶水人,字仲远。蔡齐侄。第进士。历官拜天章阁待制、秦凤等路都转运使,进龙图阁直学士。王韶进师河州被困,延庆檄兵赴救,除摄熙帅。徙知成都府兼兵马都钤辖。再徙渭州。以通兵法为神宗所善,召知开封府,拜翰林学士。官终工部、吏部侍郎。全宋诗
蔡延庆(一○二九~一○九○),字仲远,莱州胶水(今山东平度)人。齐从子。举进士,通判明州。英宗治平中提点陕西刑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神宗熙宁中知河中府(《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三九)。为秦凤等路转运使,徙知成都府兼兵马都钤辖。历知渭州、戎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五、二九四)。元丰二年(一○七九)知开封府,拜翰林学士。出知滁、瀛、洪、定等州。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拜工部侍郎。五年,卒(同上书卷三九五、四三九),年六十二。《宋史》卷二八六有传。全宋文·卷一六五一
蔡延庆(一○二九——一○九○),字仲远,莱州胶水(今山东平度)人,蔡齐弟褒之子。中进士第,通判明州。熙宁初,历开封府推官,知河中府,直舍人院、判流内铨。五年,拜天章阁待制、秦凤等路都转运使,以应办熙河军须功,进龙图阁直学士。七年,徙知成都府兼兵马都钤辖。坐区处茂州蛮事失宜,徙知渭州。元丰二年,召知开封府,拜翰林学士。以言者罢,出知滁、瀛、洪州,帅高阳、定武,复龙图阁直学士。元祐中,为工部、吏部侍郎。五年卒,年六十二。《宋史》卷二八六有传,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九。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六五四
周之道(一○三○——一一○○),字觉民,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少寒苦,刻意于学。皇祐五年进士。初主钱塘簿,移歙州祁门令,改著作佐郎知江宁县。秩满,知遂州录事参军,改通判戎州。擢知开封府录事参军,除京西路转运判官,提举江西路常平,移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元祐初为大理丞,已而迁正。以母老丐外,为提点江南西路刑狱,入为刑部员外郎,升郎中。累官至尚书刑部侍郎。元符三年卒,年七十一。见《浮溪集》卷二六《通议大夫周公墓志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徐州丰县人,字审言。李淑子。仁宗庆历初赐进士出身。历知滑、相、泾州,历湖北、两浙、淮南、河东、陕西、成都转运使。神宗熙宁初,进直龙图阁、知庆州。以贪边功击西夏致败,谪保静军节度副使。后复以集贤殿修撰知荆南。临事敏决,称健吏,然轻率躁急,无威重,独为王安石所知。全宋诗
李复圭,字审言,徐州丰县(今属江苏)人,淑子。仁宗康定二年(一○四一)赐同进士出身(《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初通判澶州。皇祐中知滑州(《青箱杂记》卷一○)。历知相州、泾州,湖北、两浙、淮南、河东、陕西、成都转运使。神宗熙宁初知庆州,谪保静军节度副使,知光化军。五年(一○七二),权判吏部流内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八)。出知曹、蔡、沧州。十年,还为盐铁副使(同上书卷二八○)。元丰二年(一○七九)知沧州,四年,改邓州(同上书卷二九七)。卒于知荆南任上。《宋史》卷二九一有传。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5—1096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和甫。王安石弟。仁宗嘉祐六年进士。累官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作诗涉及新法下狱,无人敢救,唯安礼从容为神宗言之,轼得救。进知制诰,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决断滞讼,勤于政事,辽使知而叹息夸异。后历尚书左丞,七年,罢知江宁府。官终知太原府。有《王魏公集》。全宋诗
王安礼(一○三四~一○九五),字和甫,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安石弟。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进士(清同治《临川县志》卷三六)。从河东唐介辟。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八年,迁直集贤院(同上书卷二六○),出知润州、湖州,召为开封府判官,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元丰四年(一○八一),为翰林学士(同上书卷三一一),知开封府。七年,以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同上书卷三四七),出知扬、青、蔡三州。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知舒州(同上书卷四五四)。七年,知宣州(同上书卷四七八)。绍圣初知永兴军。二年,知太原府。卒,年六十二。有文集二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王魏公集》七卷,其中诗一卷。《宋史》卷三二七、《东都事略》卷七九有传。 王安礼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胡志敬《豫章丛书》所辑本(简称丛书本),编为一卷。全宋文·卷一七九八
王安礼(一○三五——一○九六),字和甫,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安石弟。嘉祐进士。熙宁中为崇文院校书,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召为开封府判官,直舍人院,进知制诰,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苏轼下御史狱,尝言于神宗救之。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丞,转左丞,七年罢,移知江宁府。元祐中历知扬、青、蔡、舒州。绍圣初移知永兴军,徙太原府。三年九月卒,年六十二。著有《重修开封府熙宁编》十卷,《天文书》十六卷,《二仪赋》一卷,文集二十卷。事见《宋会要辑稿》礼四一之四六、礼四四之一七,《东都事略》卷七九,《宋史》卷二○四、二○六、二○八。《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1—1113 【介绍】: 宋临江军新喻人,字仲冯。刘敞子。举进士。神宗时历官集贤校理、国史院编修官,坐事谪监陈州粮料院。久之为吏部员外郎。哲宗元祐中官至签书枢密院事。绍圣初罢知成德军,改定州,徙成都府。入元祐党,责郴州居住,再贬隰州团练副使、郴州安置。徽宗立,复职。崇宁初再夺职,贬居沂、兖州,以赦得归。有《自省集》。全宋诗
刘奉世(一○四一~一一一三),字仲冯,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敞子。第进士。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同编修《经武要略》,兼删定诸房例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六)。四年,检详枢密院吏房文字,改刑房(同上书卷二二七、二四一)。元丰元年(一○七八),直史馆,为国史院编修官,以事谪监陈州粮料院(同上书卷二八七)。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权枢密都承旨。四年,为户部侍郎(同上书卷四三○)。五年,改吏部侍郎,权户部尚书(同上书卷四四三、四五三)。七年,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绍圣元年(一○九四),出知成德军,改定州,逾年,知成都府(本集《过都》诗序)。明年,以元祐党人责分司南京,居郴州(本集《郴州》诗序)。四年,贬隰州团练副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三)。徽宗立,尽还官职,知定州、大名府、郓州。崇宁初,再夺职,责居沂衮,以赦得归。政和三年,卒,年七十三。事《东都事略》卷七六、《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刘奉世诗,以清乾隆十五年水西刘氏刻本《新喻三刘文集·自省集》为底本。另辑得集外诗二首,合编为一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郓州须城人,字才甫。梁彦昌子。哲宗绍圣中提举湖南常平。时新复免役法,子美先诸路成役书,擢提点刑狱。徽宗时累迁直龙阁阁、河北都转运使,倾漕计以奉上,至捐缗钱市契丹北珠以进,遂致位通显。后以疾罢为开府仪同三司、提举嵩山崇福宫。善属文,尤工诗。有《耆英集》。全宋诗
梁子美(一○四六~一一二三),字才甫,东平(今属山东)人。适孙。由荫入官,哲宗绍圣初提举梓州路常平。三年(一○九六),由湖南提举常平除广西提点刑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一)。徽宗即位,为河北都转运使,召为枢密直学士,拜户部尚书,兼知开封府。大观元年(一一○七),拜尚书右丞,迁左丞,加中书侍郎。二年,出知郓州(《宋史·徽宗纪二》),移大名府。政和三年(一一一三),坐事责居单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三○),起知青州。六年,再知大名(同上书礼一三之七)。宣和五年卒,年七十八。《宋史》卷二八五、《东都事略》卷六六有传。全宋文·卷二三五二
梁子美(一○四六——一一二三),字才甫,东平须城(今山东东平)人,梁适之孙。以荫入官,绍圣初,为右朝奉郎、提举梓州路常平,迁湖南路;三年,除广西提刑,改荆湖南路。徽宗立,为河北转运使,除枢密直学士,拜户部尚书,兼开封尹。累迁尚书右丞、左丞、中书侍郎,以资政殿学士知定州,移大名府,进大学士,拜宁远军节度使。宣和二年,以疾乞罢,除开府仪同三司、提举嵩山崇福宫。宣和五年卒,年七十八,赠少保。著《耆英集》一百卷。见《东都事略》卷六六,《宋史》卷二八五《梁适传》,《宋会要辑稿》礼四一之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一、四九六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彭次云,名构(《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二),以字行,瓯宁(今福建建瓯)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三)。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以秘书丞为广南西路提点刑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金石补正》卷八六)。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为成都路转运使,旋改淮南路转运使(同上书卷四一○、四一二)。四年,徙京西路转运副使(同上书卷四三五)。七年,权发遣江淮荆浙诸路发运使(同上书卷四七五)。今录诗四首。全宋文·卷二一八二
彭次云,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元丰中提点广南西路刑狱。元祐中官朝散郎、吏部郎中,历淮南转运使,迁朝请郎,权发遣江淮浙等路发运使。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三、四一○、四七五,《宋诗纪事》卷二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庄公岳,字希仲,泉州惠安(今属福建)人。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土(明嘉靖《惠安县志》卷一二)。神宗熙宁间为司农寺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八)。历秘书丞,河东转运判官,成都提刑(《惠安县志》卷一三)。官终吏部郎中、湖南提刑(同上书卷一二)。全宋文·卷一六五一
庄公岳,泉州惠安(今福建惠安)人。嘉祐四年登进士第。熙宁中为知司农寺丞、兼提点开封府界常平诸事。改秘书丞。元丰中,权河东转运判官。元祐中,历成都提刑,吏部郎中,鸿胪少卿,迁吏部右侍郎。元祐初上疏极谏时事,玺书褒答。绍圣中降为淮南转运副使。见苏辙《栾城集》卷二七《除成都提刑制》,吕陶《净德集》卷六《尚书吏部郎中庄公岳可鸿胪少卿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八、二八○、《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六之一九、六六之三○、食货五之一六,《万姓统谱》卷五○,《宋诗纪事补遗》卷一五,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四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沧州无棣人,字端伯。登进士第。历成都路转运使,秩满复留,凡数岁,始还朝。哲宗时累迁御史中丞。董敦逸、黄庆基论苏轼托词命以毁先帝,苏辙以名器私所亲,皆以监司罢,之纯疏其诬罔,乃更黜之。以疾改工部尚书。后刘拯劾之纯阿附辙,出知单州。卒年七十五。全宋诗
李之纯,字端伯,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西北)人。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民国《无棣县志》卷一○)。八年,为江西转运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九)。元丰二年(一○七九)始三任成都府路转运使(同上书卷三○○、三三○、三五○)。八年,知沧州(同上书卷三六三)。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知瀛州,俄改知成都府(同上书卷四○六)。还为御史中丞,以疾改工部尚书。绍圣中出知单州。卒,年七十五。《宋史》卷三四四有传。今录诗是首。全宋文·卷二三八八
李之纯,字端伯,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人。登进士第。熙宁中为度支判官、江西转运副使,徙成都路转运使,凡七年乃还朝,为右司郎中,转太仆卿。元祐初,历知沧州、河北都转运使。二年,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还为户部侍郎,三迁御史中丞。董敦逸等弹击苏轼、苏辙,之纯疏其诬罔。改工部尚书。绍圣中,刘拯劾其阿附辙,出知单州。卒,年七十五。《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4—1123 【介绍】: 宋衢州常山人,居丹徒,字彦昭。王介子。神宗熙宁六年进士。知真州,时诏诸道经画财用,汉之请先置都籍,从之。入为开封府推官。历知瀛、苏、潭、洪等州,又连徙五州,入为工部侍郎。加龙图阁直学士,进延康殿学士卒。全宋诗
王汉之(一○五四~一一二三),字彦昭,衢州常山(今属浙江)人。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调汝州教授。迁和州防御推官。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知金华、渑池二县。绍圣四年(一○九七)知颍州、真州。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提举河东路常平,入为开封府推官。崇宁二年(一一○三)始,历知州府。宣和五年卒,年七十。有文集三十卷,已佚。事见《北山小集》卷三四《王公行状》,《宋史》卷三四七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二六七四
王汉之(一○五四——一一二三),字彦昭,衢州常山(今浙江常山)人。熙宁六年登进士甲科,调秀州司户参军。累迁太常少卿。蔡京引为讲议司参详官。历礼、户、兵、工诸部侍郎,知瀛、苏、潭、洪、定诸州,徙江宁。以平方腊之功迁龙图阁直学士,进延康殿学士。宣和五年卒,年七十。其子集其文得三十卷。见程俱《王汉之行状》(《北山集》卷三四),《京口耆旧传》卷二,《宋史》卷三四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郑州人,字楚老。第进士。神宗时官至直秘阁、知延安府。时夏人犯泾原,率师捣其虚,夏人解去。累擢龙图阁直学士。为吏六十年,处事明锐,然反覆诡随,无特操,为识者所非。卒年八十三。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李南公,字楚老,郑州(治今河南郑州)人。进士及第,调浦江令,知长沙县。熙宁中,提举京西常平,提点陕西、河北刑狱,擢京西转运副使,入为屯田员外郎。为河北转运副使,加直秘阁、知延安府。进直龙图阁,擢宝文阁待制、知瀛州。拜户部、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历知永兴军、成都、真定、河南府。为吏凡六十年。卒,年八十三。《宋史》卷三五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寿州人,字望之。吕公弼从孙。以荫入官。神宗熙宁初权户部判官,为王安石所用,命提举市易务。后为吏部郎中、光禄卿,以言者交论市易之患,被削三秩,黜知淮阳军。哲宗绍圣中擢户部侍郎,知开封府、怀州。徽宗时责郢州安置。卒年七十七。全宋诗
吕嘉问,字望之,寿州(今安徽凤台)人。以荫补官。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权户部判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七),依附王安石。七年,出知常州。八年,安石复相,入为检正中书户房公事。十年,安石罢,出知江宁府。元丰元年(一○七八)被劾营缮越法,徙润州。三年,降知临江军(同上书卷三○二)。久之,入为吏部郎中、光禄卿。哲宗元祐元年二○八六),黜知淮阳军(同上书卷三六四)。后历知州府。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坐知成都府不能律身奉法,贬安化军节度副使,郢州安置(《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一五)。卒,年七十七。《宋史》卷三五五有传。全宋文·卷二○一四
吕嘉问,字望之,公弼从孙,寿州(治今安徽寿县)人。以荫入官。熙宁初,条例司引为属官,权户部判官,管诸司库务,行连灶法于酒坊,岁省薪钱十六万缗。提举京城市易务。七年,出知常州。八年,王安石复相,召检正中书户房。安石再罢,出知江宁府,徙润州。久之,入为吏部郎中、光禄卿。以言者论市易之患,削三秩,黜知淮阳军。绍圣中,擢宝文阁待制、户部侍郎,加直学士,知开封府。元符二年,坐荐邹浩,罢知怀州。徽宗时分司南京,光州居位,郢州安置,不久复起。以龙图阁学士、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宋史》卷三五五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邵伯温(一○五七~一一三四),字子文,洛阳(今属河南)人。雍子。哲宗元祐中以荐授大名府助教,调潞州长子县尉。绍圣初,章惇为相,欲用之,避不就,监永兴军铸钱监。徽宗时,知陕州灵宝县,政和间徙芮城县(民国《芮城县志》卷八)。丁母忧,服除,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除知果州,擢提点成都路刑狱,利州路转运副使。晚年提举太平观。高宗绍兴四年卒,年七十八。著有《邵氏闻见录》、《辨诬》等。《宋史》卷四三三有传。今录诗八首。全宋文·卷二七八○
邵伯温(一○五七——一一三四),字子文,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雍子。元祐二年,以荐特授大名府助教,调潞州长子县尉。绍圣时不用章惇荐,仅得监永兴军铸钱监。徽宗即位,以日食求言,上书请复旧制、解元祐党锢等,为时所忌,出监华州西岳庙。久之,知陕州灵宝县,徙芮城县,主管耀州三白渠公事。除知果州,擢提点成都路刑狱,除利州路转运副使、提举太平观。绍兴四年卒,年七十八。著有《河南集》、《闻见录》二十卷(存)等。《宋史》卷四三三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