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1,分13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李毅(字 允刚 关内侯、成都县侯 威 )
司马颖(字 章度 成都王 )
释慧持( 道仪 号 成都王 )
武元衡(字 伯苍 临淮郡公 忠悯 )
吕馀庆(名 胤 )
辛仲甫(字 之翰 康节 )
李肃之(字 公仪 )
吕公弼(字 宝臣 惠穆 )
王举元(字 懿臣 )
谢景初(字 师厚 号 今是翁 )
谢景温(字 师直 )
吕大防(字 微仲 汲郡公 正悯 )
范纯仁(字 尧夫 忠宣 )
韩宗道(字 持正 )
其它辞典(续上)
李特( 成都景王、景王、景皇帝 字 玄休 别称 益州牧 庙号 始祖 长乐乡侯 )李毅(字 允刚 关内侯、成都县侯 威 )
司马颖(字 章度 成都王 )
释慧持( 道仪 号 成都王 )
武元衡(字 伯苍 临淮郡公 忠悯 )
吕馀庆(名 胤 )
辛仲甫(字 之翰 康节 )
李肃之(字 公仪 )
吕公弼(字 宝臣 惠穆 )
王举元(字 懿臣 )
谢景初(字 师厚 号 今是翁 )
谢景温(字 师直 )
吕大防(字 微仲 汲郡公 正悯 )
范纯仁(字 尧夫 忠宣 )
韩宗道(字 持正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03 【介绍】: 西晋巴西宕渠人,巴氐族,字玄休。惠帝元康中随饥民流入蜀中。永康中聚众依益州刺史赵廞,起兵反晋。永宁元年,又攻灭廞。聚众二万余,败益州刺史罗尚,占广汉,围成都。太安元年,自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大将军、大都督。次年,取成都少城,年号建初。后为罗尚偷袭,兵败被杀。子李雄称帝,建立成国,追尊景皇帝,庙号始祖。全晋文
特字玄休,其先本巴西宕渠宾人。曹公定汉中,徙之略阳。元康中随流人入蜀,后以讨赵歆功拜宣威将军,封长乐乡侯,为辛冉所寝。自称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以太安元年自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大将军、大都督。改元建初,其明年罗尚击斩之,传首洛阳。李雄僭称王,追谥曰景王,及僭号,谥曰景皇帝,庙号始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06 【介绍】: 西晋广汉郪人,字允刚。益州刺史王浚以为州主簿、别驾。从浚伐吴,为参军。吴平,封关内侯。累迁宁州刺史,封成都县侯。夷人起事,攻没郡县,围州城。值李雄攻蜀,救援不至,病卒于城中。谥威。全晋文·卷八十
毅字允刚,广汉郪人。太守王浚召为主簿。浚为益州刺史,进别驾,举秀才,随府为龙骧参军,从平吴封关内侯,除陇西护军,徙繁令,迁云南太守,徙楗为太守,使持节有夷校尉;寻置宁州、进刺史,加龙骧将军,封成都县侯。卒赠少府,谥曰威。(案:《李重传》别有李毅,字茂彦,太康中为尚书吏部郎,同时同姓名,非即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79—306 【介绍】: 西晋河内温人,字章度。晋武帝子。封成都王。镇邺。晋惠帝立,八王乱起,赵王司马伦篡位,颖与齐主司马囧起兵讨灭赵王伦。长沙王乂杀齐王囧,颖又与河间王司马颙攻乂。东海王司马越囚乂。颖以皇太弟司马遥制朝政。永兴初,挟帝至邺。安北将军王浚攻颖于邺,败之。奔长安,河间王颙专政,废颖归藩。东海王越起兵迎帝还洛,颙复拜颖镇军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统兵迎战东海王越,战败奔河北,被杀。全晋文·卷十七
颖字章度,武帝第十六子。案:《世说·言语篇》注引《八王故事》作「字叔度」,世祖第十九子。太康末封成都王,后拜越骑校尉,加散骑常侍。为贾谧所忌,出为平北将军、镇邺,转镇北大将军。赵王伦篡位,以为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寻举义兵,以匡复功进位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加太子太傅。及齐王囧诛,悬执朝政,寻与河间王颙举兵内逼拜丞相,又废太子,拜皇太弟。永兴初,败王师于荡阴,寻为河间王颙所废,复拜镇军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范阳王虓幽之,缢死。)
人物简介
全晋文
慧持,慧远弟,年十八为僧,与兄俱师事道安,后随道安之襄阳。襄阳陷,随兄之庐山。隆安初入蜀,义熙八年卒,年七十三。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慧远之弟也。冲默有远量。长八尺。风神俊爽。年十四。读书日倍同学。年十八出家。与远俱师事安公。精究经论。在庐山三千僧。推以为冠。其姑为尼。名道仪。自江夏观化都下。持送之。止东安寺。卫军王珣因赏识。珣既请西域沙门僧伽罗叉。出中阿含经。持为详定。后还山。豫章太守范宁。请讲法华毗昙。于是珣以书问宁。远持兄弟孰愈。宁答曰。诚今日之二难也。王曰。然观其兄。则足以见其弟矣。又恶得而优劣哉。罗什致书。愿结为友。持欲游蛾眉。远留之不可。曰人生爱聚。若独喜离何如。持曰。出家当以西方为期耳。径去不顾。时桓玄殷仲堪在荆州。持无停意。止蜀之龙渊精舍。大弘佛法。刺史毛璩。雅相倾挹。道俗争追崇之。有谯纵者。攻杀毛璩。据蜀自王。纵有从子道福。凶悖尤甚。将兵入持所居。众惊溃。持方盥漱。神色无忤。道福至旁。持弹指漉水。淡然自若。福愧汗下。出谓人曰。大人故与众异也。以义熙八年卒。将终谓弟子曰。经言。戒如平地。众善由生。若行住坐卧。宜自谨。经籍在东间者。以付道泓。在西间者。付昙兰。遂殁。寿七十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三
释慧持者。慧远之弟也。冲默有远量。年十四学读书。一日所得当他一旬。善文史巧才制。年十八出家。与兄共伏事道安法师。遍学众经游刃三藏。及安在襄阳遣远东下。持亦俱行。初憩荆州上明寺。后适庐山。皆随远共止。持形长八尺风神俊爽。常蹑革屣纳衣半胫。庐山徒属莫匪英秀。往反三千皆以持为称首。持有姑为尼名道仪。住在江夏。仪闻京师盛于佛法。欲下观化。持乃送姑至都止于东安寺。晋卫军琅琊王珣深相器重。时有西域沙门僧伽罗叉。善诵四含。珣请出中阿含经。持乃校阅文言搜括详定。后还山。少时豫章太守范宁请讲法华毗昙。于是四方云聚千里遥集。王珣与范宁书云。远公持公孰愈。范答书云。诚为贤兄弟也。王重书曰。但令如兄诚未易有。况复弟贤耶。兖州刺史琅琊王恭。致书于沙门僧检曰。远持兄弟至德何如。检答曰。远持兄弟也。绰绰焉信有道风矣。罗什在关遥相钦敬。致书通好。结为善友。持后闻成都地沃民丰。志往传化兼欲观瞩峨嵋振锡岷岫。乃以晋隆安三年辞远入蜀。远苦留不止。远叹曰。人生爱聚汝乃乐离如何。持亦悲曰。若滞情爱聚者本不应出家。今既割欲求道。正以西方为期耳。于是兄弟收泪悯默而别。行达荆州。刺史殷仲堪礼遇欣重。时桓玄亦在彼。玄虽涉学功疏而一往神出。见持有邻几独绝尤叹。是今古无比大欲结欢。持既疑其为人。遂弃而不纳。殷桓二人苦欲留之。持益无停意。临去与玄书曰。本欲栖病峨嵋之屾观化流沙之表。不能负其发足之怀。便束装首路。玄得书惆怅。知其不可止。遂乃到蜀。止龙渊精舍。大弘佛法。井络四方慕德成侣。刺史毛璩雅相崇挹。时有沙门慧岩僧恭。先在岷蜀人情倾盖。及持至止皆望风推服。有升持堂者皆号登龙门。恭公幼有才思为蜀郡僧正。岩公内外多解素为毛璩所重。后蜀人谯纵因锋镝之机攻杀毛璩。割据蜀土自号成都王。乃集僧设会逼请岩公。岩不得已而赴。璩既宿昔檀越一旦伤破。睹事增悲痛形颜色。遂为谯纵所忌。因而被害。举邑纷扰白黑危惧。持避难憩陴县中寺。纵有从子道福。凶悖尤甚。将兵往陴有所讨戮。还过入寺人马浴血。众僧大怖一时惊走。持在房前盥洗神色无忤。道福直至持边。持弹指漉水淡然自若。福愧悔流汗。出寺门谓左右曰。大人故与众异。后境内清怗还止龙渊寺。讲说斋忏老而愈笃。以晋义熙八年卒于寺中。春秋七十有六。临终遗命务勖律仪。谓弟子曰。经言。戒如平地众善由生。汝行住坐卧宜其谨哉。以东间经籍付弟子道泓在西间法典嘱弟子昙兰。泓业行清敏。兰神悟天发。并系轨师踪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8—815 【介绍】: 唐河南缑氏人,祖籍并州文水。字伯苍。武平一孙。曾祖武载德,为武则天族弟。德宗建中四年进士。历官比部员外郎、左司郎中、御史中丞。宪宗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户部事。封临淮郡公,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俭己宽民,比三年,上下完实。八年,还朝秉政,力主削藩。十年,裴度用兵淮西讨吴元济,王承宗请赦元济,元衡叱之。未几,被李师道所遣刺客刺死。有《临淮诗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8—815 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武则天曾侄孙。德宗建中四年(783)登进士第。历监察御史、华原县令、比部员外郎、右司郎中、御史中丞。宪宗元和二年(807)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封临淮郡公。旋出为西川节度使。八年复入相。因力主削藩,遭藩镇忌恨,十年六月早朝,为淄青藩帅李师道遣刺客杀害。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其诗藻思绮丽,琢句精妙。张为《诗人主客图》奉为“瑰奇美丽主”。魏泰以为“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临汉隐居诗话》)。《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唐诗汇评
武元衡(758-815),字伯苍,河南缑氏(今河南洛阳东南)人。建中四年(783),登进士第。累辟使府。贞元中,历监察御史、华原令、比部员外郎。贞元末,迁御史中丞。永贞中,贬右庶子,复为御史中丞。元和二年正月,自户部侍郎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十月,授剑南西川节度使。八年,复征为相。十年六月,因力主对藩镇用兵,被藩镇遣刺客杀害。元衡工五言诗,当世流传,往往被于管弦。有《武元衡集》十卷,己佚。《全唐诗》存诗二卷。黄鹤楼志·人物篇
武元衡(758~815) 唐代官员、诗人。字伯苍,唐代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武则天玄侄孙。建中四年(783)进士,历官御史中丞、户部侍郎、门下平章事、剑南西川节度使,八年复为宰相。后遇刺身亡,赠司徒,谥忠悯。《全唐诗》录其诗197首,有《临淮集》《武元衡集》。所作七律《送田三端公还鄂州》,“鄂州杂诗碑”录存。全唐诗补逸
武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人。宪宗朝宰相,元和十年六月癸卯早朝,为盗所害,年五十八。补诗一首。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一
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人。举进士。德宗朝迁御史中丞。元和二年由户部侍郎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吏部尚书。充剑南节度使。封临淮郡公。八年复知政事。王承宗上疏请赦吴元济。使人白事中书。元衡叱其悖慢。承宗怒。使盗害之。赠司徒。谥忠悯。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7—976 【介绍】: 宋幽州安次人。本名胤,避太祖讳,因以字行。吕琦子。周世宗时,太祖历滑、许、宋三镇,馀庆并为宾佐。宋建,自给事中充端明殿学士,知开封府。历户、兵二部侍郎,知潭、襄、江陵等州府。擢参知政事,会赵普忤旨,左右争倾普,独馀庆辨明之。开宝六年,与宰相更知政事印,旋以疾拜尚书左丞。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7—1000 【介绍】: 宋汾州孝义人,字之翰。后周时,仕至观察判官。宋初,为平卢军节度判官,改郓、齐观察判官,多雪民冤。乾德中历知光州、彭州,救水灾,平兵乱。太宗太平兴国初迁起居舍人,奉使契丹,不辱朝命。使还,知成都府,政尚宽简。雍熙二年,拜给事中、参知政事。淳化二年罢知陈州。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谥康节。全宋文·卷四九
辛仲甫(九二七——一○○○),字之翰,汾州孝义(今山西孝义)人。少好学,及长,能吏事。周广顺中,为郭崇掌书记。入宋,为平卢军节度判官。雍熙二年,拜给事中、参知政事。端拱中进户部侍郎,淳化中以太子少保致仕。真宗即位,加太子少傅。咸平三年卒,年七十四,赠太子太保。《宋史》卷二六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6—1089 【介绍】: 宋濮州鄄城人,字公仪。李迪从子。以荫为将作监主簿。累擢知德州,提点开封府界内县镇及夔路、湖南刑狱。徙湖北转运使,讨平彭仕羲之叛。神宗立,以右谏议大夫知庆州,徙瀛州,会大雨地震,启廪赈给,严儆盗窃。迁天章阁待制、知开封府,仕至龙图阁直学士、知郓州。全宋文·卷六三九
李肃之(一○○六——一○八九),字公仪,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人,迪弟子,以迪推恩补官。通判澶州,知德州,提点夔路、湖南刑狱。历湖北、江东、两浙、河北诸路转运使,进度支副使、江淮发运使。神宗时官右谏议大夫、知庆州,徙瀛州、拜天章阁待制、知开封府,出知定州,还,权三司使,又出知永兴军。元丰元年,加龙图阁直学士、知郓州。四年致仕。元祐四年卒,年八十四。见苏颂《龙图阁直学士致仕李公墓志铭》(《苏魏公文集》卷六一),《宋史》卷三○一《李迪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7—1073 【介绍】: 宋寿州人,字宝臣。吕公绰弟。以荫补官,赐进士出身。积迁直史馆、河北转运使,始通漕运,移屯兵就食京东,为仁宗赏识,擢都转运使。英宗初,拜枢密副使。神宗立,进枢密使。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知太原府,徒知郑州,判秦州。卒谥惠穆。全宋诗
吕公弼(一○○七~一○七三),字宝臣,寿州(今安徽凤台)人,夷简次子。仁宗明道二年(一○三三)赐进士出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二),同判太府寺将作监,迁直史馆。为河北转运使,权知开封府。英宗即位,加给事中。治平二年(一○六五),除枢密副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枢密使(《宋史》卷二一一《宰辅表二》)。六年,为西太一宫使,卒,年六十七。谥惠穆。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二六范镇《吕惠穆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一有传。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六六二
吕公弼(一○○七——一○七三),字宝臣,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夷简次子。以父荫补官,赐进士出身。仁宗朝历任河北转运使、都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及渭、延、成都等州府。英宗即位,召为权三司使,治平二年拜枢密副使。神宗立,进枢密使。熙宁三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观文殿学士出知太原府。徙知郑州,以宣徽南院使判秦州。熙宁六年卒,年六十七。赠太尉,谥惠穆。见范镇《吕惠穆公神道碑》(《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二六),《宋史》卷三一一《吕夷简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真定人,字懿臣。王举正弟。以上文章赐进士出身。知潮州,历京东路转运使,所至皆有治绩。徙淮南、河东,西夏来争地,举元从数骑渡黄河,设幕与之议,示以赤心,夏人感服。官至给事中。卒年六十二。全宋诗
王举元(一○○九~一○七○),字懿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仁宗景祐二年(一○三五)赐同进士出身(《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九)。英宗治平中知成都,进盐铁副使,知沧州,改河北都转运使,知永兴军。神宗熙宁三年卒(同上书选举三二之一五),年六十二。事见《宋史》卷二六六《王化基传》。全宋文·卷九三○
王举元(一○○九——一○七○),字懿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化基少子。以父荫为大理寺丞,景祐二年赐进士出身,知潮州。历群牧、户部判官,历京东、淮南、河东、成都转运使,进盐铁副使,拜天章阁待制,知沧州、永兴军。治平四年徙陕西都转运使,官至给事中。熙宁三年卒,年六十二。见《隆平集》卷六,《东都事略》卷三七,《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一六、选举九之九、选举三二之一五,《宋史》卷二六六《王化基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0—1084 【介绍】: 宋杭州富阳人,字师厚,号今是翁。谢绛子。仁宗庆历六年进士。知余姚县,禁民私煮盐,以增课税;又筑海塘以御潮。历通判秀、汾、唐、海诸州,迁湖北转运判官,成都府提刑。神宗熙宁初,上疏反对青苗、免役等法,遭劾免。博学能文,尤长于诗。有《宛陵集》。全宋诗
谢景初(一○二○~一○八四),字师厚,富阳(今属浙江)人,绛子。以荫补太庙斋郎,试将作监主簿。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知越州馀姚县。九迁至司封郎中,历通判秀州、汾州、唐州、海州,湖北转运判官,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坐事降通判襄州。以屯田郎中致仕。神宗元丰七年卒,年六十五。有《宛陵集》,已佚。事见《范忠完集》卷一三《谢公墓志铭》,《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有传。今录诗十四首。全宋文·卷一三○六
谢景初(一○二○——一○八四),字师厚,号今是翁,富阳(今浙江富阳)人,绛子。中进士甲科,迁大理评事,知馀姚县,九迁至司封郎中。历通判秀、汾、唐、海四州,迁湖北转运判官,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坐事贬,后复屯田郎中,迁朝散大夫。元丰七年卒,年六十五。博学能文,尤长于诗,有《宛陵集》。见范纯仁《朝散大夫谢公墓志铭》(《范忠宣集》卷一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杭州富阳人,字师直。谢绛子。仁宗皇祐元年进士。历京西、淮南转运使,以与王安石善,骤擢为侍御史,诬劾苏轼以迎合安石。后知潭州,时章惇开五溪,景温协力拓筑,以功进拜礼部侍郎。哲宗元祐中,历知永兴军、河阳。卒年七十七。全宋诗
谢景温(一○二一~一○九七),字师直,小名锦衣奴(刘攽《中山诗话》),富阳(今属浙江)人,绛子。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咸淳临安志》卷六一)。通判汝、莫二州,历京西、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三年(一○七○)擢侍御史知杂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历知邓、襄、潭州。元丰五年(一○八二)知洪州(同上书卷三三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宝文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同上书卷三六九),寻罢知蔡州。三年,权刑部尚书。又出知郓州、真定府、扬州、寿州、邓州(同上书卷四二二、四四三、四六五、四六八、四七四)。绍圣四年徙知河阳,请致仕,未受命卒(同上书卷四八七、四九○),年七十七。《宋史》卷二九五有传。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一四二四
谢景温(一○二一——一○九七),字师直,富阳(今浙江富阳)人,绛次子。皇祐元年进士,通判汝、莫二州,江东转运判官,以事降通判、知涟水军。神宗初徙真州,提点江西刑狱,历京西、淮南转运使。王安石骤擢之为侍御史知杂事,诬劾苏轼。出知邓州,进陕西都转运使,改知邓、襄、澶三州。加直龙图阁,判将作监。出知潭、洪、应天府、瀛州。元祐初进宝文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坐事罢知蔡州;三年初权刑部尚书,改知郓州,再历永兴军,徙知河阳。绍圣四年卒,年七十七。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宋史》卷二九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7—1097 【介绍】: 宋京兆蓝田人,字微仲。吕大忠弟。仁宗皇祐初进士。调冯翊主簿,改永寿令。英宗即位,为太常博士,迁监察御史里行,谏英宗勿追崇濮王。神宗时除知制诰,坐环庆兵变,降知临江军。元丰初徙永兴军,时用兵西夏,大防调度有方,务在宽民。哲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迁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丞,进中书侍郎,封汲郡公。元祐三年,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与范纯仁等同掌国政,凡八年。绍圣中,以党论累贬舒州团练副使,循州安置。卒谥正悯。有《吕汲公文录》、《韩吏部文公集年谱》等。全宋诗
吕大防(一○二七~一○九七),字微仲,蓝田(今属陕西)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清雍正《陕西通志》卷三○)。调冯翊主簿、知永寿、青城县,入权盐铁判官。英宗即位,改太常博士、监察御史里行。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知泗州。召直舍人院,除知制诰。四年,知延州,以事落知制诰,以太常博士知临江军,徙华州、秦州。元丰初,徙永兴。数年,知成都。哲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权开封府。元祐元年(一○八六),拜尚书右丞,进中书侍郎,封汲郡公。三年,超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哲宗亲政,以党籍,夺学士,知随州,贬秘书监,分司南京。绍圣四年,再贬舒州团练副使,循州安置,至虔州信丰病卒,年七十一。谥正悯。《宋史》卷三四○、《东都事略》卷八九有传。今录诗六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7—1101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尧夫。范仲淹次子。仁宗皇祐元年进士。尝从胡瑗、孙复学。父没始出仕,知襄城县。累官侍御史、同知谏院。言王安石变法妨民,语多激切,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转运使,以新法不便,戒州县未得遽行。哲宗立,除给事中。元祐元年,同知枢密院事。后拜相。哲宗亲政,累贬永州安置。徽宗立,连除观文殿大学士,促入觐,以目疾乞归。卒谥忠宣。有《范忠宣公集》。全宋诗
范纯仁(一○二七~一一○一),字尧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仲淹次子。早年以父荫为太常寺太祝,举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均因侍父不仕。父卒,初知襄城县,移许州观察判官、知襄邑县。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擢江东转运判官,召为殿中侍御史。因“濮议”事出通判安州,改知蕲州。神宗即位,召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因忤王安石,出知河中府,移知庆州、信阳军、齐州。请罢,提举西京留司御史台。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复知庆州,未几,召为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哲宗亲政,用章惇为相,遂坚辞执政,出知颍昌府。后因元祐党籍,连贬武安军节度副使、永州安置。徽宗即位,分司南京、邓州居住。建中靖国元年卒,年七十五。谥忠宣。有《范忠宣集》二十卷、《弹事》五卷、《国论》五卷、《言行录》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今存文集二十卷,奏议二卷,遗文一卷。事见《曲阜集》卷三《范忠宣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纯仁诗,以清康熙四十六年(一七○七)岁寒堂刊《范忠宣集》(其中诗五卷)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元刊明修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一五四五
范纯仁(一○二七——一一○一),字尧夫,苏州(治今江苏苏州)人,仲淹次子。皇祐元年进士,父死乃出仕,以秘书省著作佐郎知汝州襄城县,签书许州观察判官事、知襄邑县。治平元年为江东转运判官,擢殿中侍御史,屡奏不当追尊濮王,遂出通判安州,改蕲州,历京西提点刑狱,京西、陕西转运副使。召拜兵部员外郎、兼起居舍人、同知谏院,加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改判国子监。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语多激切,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转运使,左迁知利州、庆州,黜知信阳军,移齐州。乞罢,提举西京留司御史台,再知河中。哲宗立,复知庆州,召除给事中,进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元祐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明年出知颍昌府,踰年知太原府,徙河南。八年,召复拜右仆射,再出知颍昌府,忤章惇意,累贬永州安置。徽宗立,归许养疾。建中靖国元年卒,年七十五,谥忠宣。著有《弹事》五卷、《国论》五卷、文集二十卷。见曾肇《范忠宣公墓志铭》(《曲阜集》卷三),《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韩宗道(一○二七~一○九七),字持正,其先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徙雍丘(今河南杞县)。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神宗熙宁初,知巴州,改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入为开封府判官,出提点河北西路刑狱,历知庐州、凤翔府、潞州。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入权户部侍郎,改刑部,以宝文阁待制权知开封府。绍圣初,知成都,改瀛州。三年,知杭州。四年卒,年七十一。事见《金石萃编》卷一四二《韩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五《韩综传》。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一五六四
韩宗道(一〇二七——一〇九七),字持正,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综子。以荫补将作监主簿,三迁为大理评事。嘉祐四年登进士第,知馀姚县。熙宁中,累官至两浙西路提刑。元丰中,历知庐州,工部、户部、左司郎中,太府卿,刑部、户部侍郎。六年,加宝文阁待制、知开封府,再为户部侍郎。绍圣中,历知陈、青、瀛、杭等州。四年卒,年七十一。见曾肇《韩宗道墓志铭》(《金石萃编》卷一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