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96,分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下一页
弥勒下生成佛经
弥勒当来成佛经
转女成佛经
證入成佛
證满成佛
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
释迦密教成佛
显必圆通成佛心要
显得成佛
观身成佛仪轨
即身成佛
成佛时期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五性成佛
佛类词典(续上)
弥勒大成佛经弥勒下生成佛经
弥勒当来成佛经
转女成佛经
證入成佛
證满成佛
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
释迦密教成佛
显必圆通成佛心要
显得成佛
观身成佛仪轨
即身成佛
成佛时期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五性成佛
弥勒大成佛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秦罗什译,佛因舍利弗之问,说弥勒菩萨下生成佛之事。与弥勒下生经大同小异。疏一卷,唐憬兴撰。
(经名)一卷,秦罗什译,佛因舍利弗之问,说弥勒菩萨下生成佛之事。与弥勒下生经大同小异。疏一卷,唐憬兴撰。
弥勒下生成佛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弥勒下生经之异译。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弥勒下生经之异译。
弥勒当来成佛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罗什译,弥勒下生经之异名。
(经名)罗什译,弥勒下生经之异名。
转女成佛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转女身经之异名。
(经名)佛说转女身经之异名。
證入成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所立三生成佛各生成佛之一。(参见:三生成佛)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宗所立三生成佛之一。(参见:三生成佛)
(术语)华严宗所立三生成佛各生成佛之一。(参见:三生成佛)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宗所立三生成佛之一。(参见:三生成佛)
三生成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所立,成佛有二义:一、以此三生配于过现未之三世,于过去生见佛闻法,植佛种子,于今生全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于来世之生證入果海,即以三生而成佛,故谓之三生成佛,是为通途之义。二、见闻等三生各自其一生成佛也。本经随好品记地狱天子于前生见闻华严大经之正法而毁谤之,故今虽处于地狱,而为佛光所照,由前之见闻力即脱地狱之苦,而生于兜率天,于此一生成就十地解行遂得成佛。是见闻之一生成佛也。又本经入法界品谓善财童子于福城之东始见文殊,自此南询,最后见普贤菩萨,一切解行于此一生得圆满成就。是解行之一生成佛也。又本经入法界品谓舍利弗等于逝多林使六千比丘观察文殊师利。文殊为彼等说大法。使彼等證入法界。是證入之一生成佛也。说见华严大疏钞三。(参见:三圣)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宗所立,谓以过去现在未来三生而成佛。于过去生见佛闻法,植佛种子,于今生完成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于未来世之生證道得果。
(术语)华严宗所立,成佛有二义:一、以此三生配于过现未之三世,于过去生见佛闻法,植佛种子,于今生全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于来世之生證入果海,即以三生而成佛,故谓之三生成佛,是为通途之义。二、见闻等三生各自其一生成佛也。本经随好品记地狱天子于前生见闻华严大经之正法而毁谤之,故今虽处于地狱,而为佛光所照,由前之见闻力即脱地狱之苦,而生于兜率天,于此一生成就十地解行遂得成佛。是见闻之一生成佛也。又本经入法界品谓善财童子于福城之东始见文殊,自此南询,最后见普贤菩萨,一切解行于此一生得圆满成就。是解行之一生成佛也。又本经入法界品谓舍利弗等于逝多林使六千比丘观察文殊师利。文殊为彼等说大法。使彼等證入法界。是證入之一生成佛也。说见华严大疏钞三。(参见:三圣)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宗所立,谓以过去现在未来三生而成佛。于过去生见佛闻法,植佛种子,于今生完成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于未来世之生證道得果。
證满成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满成佛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满成佛之一。
【三藏法数】
谓依净心地,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思议胜妙功德,是为證满成佛。(净心地者,即妙觉佛位也。)
(术语)四满成佛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满成佛之一。
【三藏法数】
谓依净心地,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思议胜妙功德,是为證满成佛。(净心地者,即妙觉佛位也。)
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佛在摩伽陀国清净园白莲池侧七宝如意树王下,住于如意宝珠王三摩地,而说佛设利之神咒及修法。经题之宝,即如意宝珠,标众生心性之宝珠,且标佛舍利之宝印也。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佛在摩伽陀国清净园白莲池侧七宝如意树王下,住于如意宝珠王三摩地,而说佛设利之神咒及修法。经题之宝,即如意宝珠,标众生心性之宝珠,且标佛舍利之宝印也。
释迦密教成佛
【佛学大辞典】
(本生)一切义成就菩萨,既依显教,经三无数劫修行,坐于色究竟天金刚座而證无上菩提,住于空观而作佛果圆满之思。然犹未见自心之本性,因是而遍空之诸佛来集,惊觉之使自禅定起,授五相之观门,使得五智圆满之佛果。见金刚顶经一。
(本生)一切义成就菩萨,既依显教,经三无数劫修行,坐于色究竟天金刚座而證无上菩提,住于空观而作佛果圆满之思。然犹未见自心之本性,因是而遍空之诸佛来集,惊觉之使自禅定起,授五相之观门,使得五智圆满之佛果。见金刚顶经一。
显必圆通成佛心要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宋北辽五台山金河寺沙门道集。本是一卷,后人分之。宣政殿学士陈觉序之云:文成一卷,理尽万途,会四教总归于圆宗,收五密咸入于独部。盖此书于显教阐扬贤首宗四法界之理,于密教则独明持准提神咒之种种行法,而广赞之。
(书名)二卷。宋北辽五台山金河寺沙门道集。本是一卷,后人分之。宣政殿学士陈觉序之云:文成一卷,理尽万途,会四教总归于圆宗,收五密咸入于独部。盖此书于显教阐扬贤首宗四法界之理,于密教则独明持准提神咒之种种行法,而广赞之。
显得成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密教谓三密行业相应,修行圆满具足,心中自开显内證之无量功德,于意證得依正无碍十界平等之佛身。真言名目曰:「加持内證,唯独自明了,馀人所不见,故开示自身之万德,出现佛相,地地升进,十一地所显圆极是也。」三种即身成佛之一,(参见:即身成佛)
(术语)密教谓三密行业相应,修行圆满具足,心中自开显内證之无量功德,于意證得依正无碍十界平等之佛身。真言名目曰:「加持内證,唯独自明了,馀人所不见,故开示自身之万德,出现佛相,地地升进,十一地所显圆极是也。」三种即身成佛之一,(参见:即身成佛)
即身成佛
【佛学常见辞汇】
即身修行即身就可以成佛。密宗说三密加持相应,可以即身成佛。
即身修行即身就可以成佛。密宗说三密加持相应,可以即身成佛。
观身成佛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观身成佛仪轨之略。
(经名)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观身成佛仪轨之略。
即身成佛
【佛学常见辞汇】
即身修行即身就可以成佛。密宗说三密加持相应,可以即身成佛。
即身修行即身就可以成佛。密宗说三密加持相应,可以即身成佛。
成佛时期
【佛学次第统编】
成佛时期依教义各不相同:
一、依法相所论成菩提道,定满三祇。
二、在缘起论,则为不定。
三、在法性所论,惟在一念,无时可说。
四、就圆融论,一切时分,悉皆不定,念劫圆融,自在无碍。
成佛时期依教义各不相同:
一、依法相所论成菩提道,定满三祇。
二、在缘起论,则为不定。
三、在法性所论,惟在一念,无时可说。
四、就圆融论,一切时分,悉皆不定,念劫圆融,自在无碍。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俗语佛源】
佛教语,谓停止作恶,立成正果。后成为一句劝人改恶从善的俗谚。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夫佛法广大,容人忏悔,一切恶业,应念皆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闻之乎?」原来,在宋代的禅宗「灯录」中,已经广泛引用这句俗谚了。最初,《景德传灯录》卷二五谓「抛下操刀,便證阿罗汉果。」到了《续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改成了「下屠刀,立地成佛。」意义升格了。其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北凉译出的《涅槃经·梵行品》:「波罗国有屠儿名曰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之子。」「八戒」中的第一戒为「不杀生」。佛教认为杀生属于应受地狱报应的最大恶业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杀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恶业。不造一切恶业,就能得到种种福报,进而摆脱轮回,直至成佛。禅宗好谈立地成佛,同慧能所传顿悟之法有关。「立地」是唐宋时的口语,犹言立刻,当下。现代也有运用于文章的,如鲁迅《准风月谈》:「古时候虽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但因为也有『放下官印,立地念佛』而终于又『放下念珠,立地做官』的人,这一种玩意儿,实在已不足以昭大信于天下。」(李明权)
佛教语,谓停止作恶,立成正果。后成为一句劝人改恶从善的俗谚。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夫佛法广大,容人忏悔,一切恶业,应念皆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闻之乎?」原来,在宋代的禅宗「灯录」中,已经广泛引用这句俗谚了。最初,《景德传灯录》卷二五谓「抛下操刀,便證阿罗汉果。」到了《续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改成了「下屠刀,立地成佛。」意义升格了。其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北凉译出的《涅槃经·梵行品》:「波罗国有屠儿名曰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之子。」「八戒」中的第一戒为「不杀生」。佛教认为杀生属于应受地狱报应的最大恶业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杀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恶业。不造一切恶业,就能得到种种福报,进而摆脱轮回,直至成佛。禅宗好谈立地成佛,同慧能所传顿悟之法有关。「立地」是唐宋时的口语,犹言立刻,当下。现代也有运用于文章的,如鲁迅《准风月谈》:「古时候虽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但因为也有『放下官印,立地念佛』而终于又『放下念珠,立地做官』的人,这一种玩意儿,实在已不足以昭大信于天下。」(李明权)
五性成佛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不定性半成佛〕,不定性者,根性不定也。谓若近声闻则习声闻法,若近缘觉则习缘觉法,若近菩萨则习菩萨道。习声闻、缘觉之法者,沉滞小果,不乐度生,不求佛道,故不成佛。习菩萨利生之行者,取證菩提,而得成佛,故名不定性半成佛。
〔二、无种性不成佛〕,谓无有正信善根,拨无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脱。故名无种性不成佛。
〔三、声闻性不成佛〕,声闻者,闻佛声教而悟道之人也。谓声闻根性,惟习生灭四谛之法,而證真空涅槃之果,乐著空寂,怖畏生死,不能起行度生,进求佛道,故名声闻性不成佛。(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四、缘觉性不成佛〕,缘觉者,由观因缘觉悟真理也。谓缘觉根性,唯观十二因缘之法,而證真空涅槃之果,固执偏空,不求佛道,故名缘觉性不成佛。(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五、菩萨性全成佛〕,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能自觉已,复能觉诸众生也。菩萨悲智双运,冤亲等观,广集众因,證菩提果。故名菩萨性全成佛。
(出华严经疏)
〔一、不定性半成佛〕,不定性者,根性不定也。谓若近声闻则习声闻法,若近缘觉则习缘觉法,若近菩萨则习菩萨道。习声闻、缘觉之法者,沉滞小果,不乐度生,不求佛道,故不成佛。习菩萨利生之行者,取證菩提,而得成佛,故名不定性半成佛。
〔二、无种性不成佛〕,谓无有正信善根,拨无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脱。故名无种性不成佛。
〔三、声闻性不成佛〕,声闻者,闻佛声教而悟道之人也。谓声闻根性,惟习生灭四谛之法,而證真空涅槃之果,乐著空寂,怖畏生死,不能起行度生,进求佛道,故名声闻性不成佛。(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四、缘觉性不成佛〕,缘觉者,由观因缘觉悟真理也。谓缘觉根性,唯观十二因缘之法,而證真空涅槃之果,固执偏空,不求佛道,故名缘觉性不成佛。(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五、菩萨性全成佛〕,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能自觉已,复能觉诸众生也。菩萨悲智双运,冤亲等观,广集众因,證菩提果。故名菩萨性全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