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76,分46页显示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辙口
臧懋循
杂脚
中州韵
团音
娃娃生
西秦腔
武丑
武打
武旦
五音戏
无过虫
塌中
堂报
四击头
《漢語大詞典》:辙口(轍口)
杂曲、戏曲、歌词所押的韵。如:这一段词儿换换辙口就容易唱了。
《漢語大詞典》:臧懋循
(1550-1620)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晋叔,号顾渚,浙江长兴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博士。编有元曲选,对元杂剧的保存和流传起了重要作用。另编有《古诗所》《唐诗所》,删订汤显祖《玉茗堂传奇》。有诗文集《负苞堂稿》
分類:戏曲文学
《漢語大詞典》:杂脚(雜脚)
古代戏曲中扮演配角的一种脚色。也称杂当。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本末》:“选优两部,秀者以充正色,蠢者以供杂脚。” 王季思 等注:“杂脚指演剧中次要人物的杂色。”参见“ 杂当 ”。
《國語辭典》:杂当(雜當)  拼音:zá dāng
戏剧中扮演随从、仆役等次要角色的人物。元。戴善甫《玩江亭》第三折:「(又问科云)哥哥曾见牛员外来么?(杂当云)你则认的我,说道过去了!」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三折:「(正末见杂当云)哥哥与你些碎银子,你蒸下多少饭我都要。(杂当云)则有三扇馒头。」
《國語辭典》:中州韵(中州韻)  拼音:zhōng zhōu yùn
近代戏曲韵文所根据的韵部。大致反映的是元代北方的语音系统,由于其分别尖团音最为清晰,故为重视咬字的戏曲念白所广泛应用。
《國語辭典》:团音(團音)  拼音:tuán yīn
尖音的对称。参见「尖团音」条。
《國語辭典》:尖团音(尖團音)  拼音:jiān tuán yīn
尖音和团音。尖音指ㄧ、ㄩ前的舌尖前塞擦音、擦音声母ㄗ、ㄘ、ㄙ。团音则指ㄧ、ㄩ前的舌面前塞擦音、擦音声母ㄐ、ㄑ、ㄒ。有的汉语方言尖、团仍分,但国语均读团音。也称为「尖团」、「尖团字」。
《國語辭典》:娃娃生  拼音:wá wa shēng
古典戏剧中众多生角的一类,通常专演儿童或少年,一般由年少的演员扮演,也可由花旦兼演。
《漢語大詞典》:西秦腔
古代戏曲剧种名。 明 末 清 初流行于 陕西 、 甘肃 一带。 清 乾隆 间一度在 北京 盛行。有人认为就是秦腔,或秦腔支派同州梆子。又 广东 的西秦戏,最早也用此名。伴奏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不用笙笛。
《國語辭典》:武丑  拼音:wǔ chǒu
戏剧丑角中表演武技的角色。也称为「开口跳」。
《國語辭典》:武打  拼音:wǔ dǎ
戏曲或电影、电视中用武术搏斗的表演。
《國語辭典》:武旦  拼音:wǔ dàn
国剧中旦角的一类。饰演有武艺的妇女。
《漢語大詞典》:五音戏(五音戲)
戏曲剧种。流行于 山东 济南 、 淄博 一带,由秧歌、花鼓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最初由五个人演出,故名“五人戏”,后称“五音戏”。
《漢語大詞典》:无过虫(無過蟲)
宋 代戏曲艺人的别称。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其吹曲破断送者,谓之‘把色’。大抵全以故事世务为滑稽,本是鉴戒,或隐为諫諍也,故从便跣露,谓之‘无过虫’。”亦称“ 无过蛊 ”。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拾遗》卷一:“俗以优伶为‘无过蛊’,此亦有所出。《晋语》曰: 驪姬 告 优施 曰:‘君既许我杀太子而立 奚齐 矣,吾难 里克 ,奈何?’ 优施 曰:‘吾来 里克 ,一日而已。为吾具特羊之羹,吾以从之饮酒。我优也,言无邮。’”邮,过失。
《國語辭典》:塌中  拼音:tā zhōng
伶人嗓音倒败,不能复原。
《漢語大詞典》:堂报(堂報)
旧时戏曲班社术语。指张挂于剧场内的剧目广告。大都悬于两廊的梁柱上,标示本场演出的剧目次序,并预告下一场的节目。
《漢語大詞典》:四击头(四擊頭)
戏曲锣经。音响、节奏均强,由于大锣在小锣和钹的配合下共击四记而得名。也称四记头。用以配合剧中人的亮相等动作。 马三立 等相声《黄鹤楼》:“我一叫板,你打一个四击头:呛呛叭登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