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76,分46页显示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21  22  23  24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楚剧
导板
南戏
伶界
缕板
龙套
清戏
抢背
散板
平调曲
女角
跑龙套
检场
快板
开呵
《國語辭典》:楚剧(楚劇)  拼音:chǔ jù
流行于湖北东部、江西、湖南等地的戏曲剧种。由鄂东民间歌舞发展而成,一唱众和,由锣鼓伴奏,后逐渐加入胡琴伴奏及在唱腔和表演艺术上有所创新,形成多种派别。
《國語辭典》:导板(導板)  拼音:dǎo bǎn
一种戏曲唱腔中的特定板式。由散板或原板的上句演变而来,曲调高扬,节奏伸展。常在慢板前面,具有引子或叫板的性质,成为戏曲的先导部分,如平剧中的西皮导板和二黄导板。此外,尚用在不同板式的转换,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功用,如晋剧的倒板、秦腔的二倒板。也作「倒板」。
《國語辭典》:南戏(南戲)  拼音:nán xì
一种宋、元时期流行于南方的戏曲。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直接影响明代传奇。因起源于浙江温州,故也称为「永嘉杂剧」、「温州杂剧」。当地称为「戏文」。所用的音乐主要是南曲。南戏的早期作品传世很少,直到元代末期,始有一些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出现,如《琵琶记》,及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等流传至今。
《漢語大詞典》:伶界
旧称戏曲界。 鲁迅 《南腔北调集·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走到楼上,早有为文艺的文艺家,民族主义文学者,交际明星,伶界大王等等,大约五十多个人在那里了。”
分類:旧称戏曲
《漢語大詞典》:缕板(縷板)
演奏民族音乐或戏曲时用来打拍子的乐器。多用狭而长的竹板做成。 宋 张先 《苏幕遮》词:“柳飞绵,花实少。缕板音清,浅发 江 南调。”
《國語辭典》:龙套(龍套)  拼音:lóng tào
1.国剧的戏装。传统戏曲中成队的随从或兵卒所穿的戏装,因绣有龙纹,故称为「龙套」。也称为「龙套衣」。
2.戏剧七行之一。扮演剧中士兵、夫役等随从人员。由于所穿特殊形式的龙套衣而得名。也称为「流行」。
3.地位低、帮閒打杂的人。如:「我只不过是个跑龙套的小角色罢了。」
《漢語大詞典》:清戏(清戲)
戏曲剧种。流行于 湖北 黄冈 、 安陆 、 襄阳 等地,约有二三百年历史。系青阳腔从 安徽 传入 湖北 而形成。一般称为“湖北高腔”。
《國語辭典》:抢背(搶背)  拼音:qiǎng bèi
戏曲表演的武技跌扑技术。于遭到踢打时,身体向前斜扑,以背著地翻滚。与翻筋斗相类。
《國語辭典》:散板  拼音:sǎn bǎn
一种戏曲唱腔的板式。节奏长短自由,乐器慢拉或慢打,唱腔慢唱,通常用于表现悲痛的感情,有时亦用于一般叙述,情绪可依唱词自由发挥。如平剧的散板,川剧的三板、走板,梨园戏的慢头等。
《漢語大詞典》:平调曲(平調曲)
(1).乐府《相和歌》的一部。有《长歌行》《短歌行》《猛虎行》《君子行》《燕歌行》《从军行》等。所用乐器有笙、笛、筑、瑟、琴、筝、琵琶七种。 梁启超 认为,《平调曲》应属《清商曲》。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五·平调曲引 南朝 陈 智匠 《古今乐录》
(2).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 浙江 宁海 、 象山 、 三门 等地。传自 新昌 或 宁波 ,尚无定论。演唱形式为高腔。
《國語辭典》:女角  拼音:nǚ jué
在戏剧中扮演女性的角色。如:「在梨园女角中,她算是赫赫有名的一个。」
《國語辭典》:跑龙套(跑龍套)  拼音:pǎo lóng tào
本为戏剧舞台中,扮演助威呐喊、虚张声势的随从或兵卒。后引用为替别人做些陪衬或帮閒打杂等无关紧要的工作。
《國語辭典》:检场(檢場)  拼音:jiǎn cháng
国剧舞台上负责变换景幕、收拾道具的人员。也作「捡场」。
《國語辭典》:快板  拼音:kuài bǎn
一种曲艺。表演者通常自击竹板和节子,按较快的节奏念诵唱词。基本用七字句,押韵,或间以说白。
《國語辭典》:开呵(開呵)  拼音:kāi hē
卖艺人在开始表演之前,说些请人捧场、赏钱的开场白,或介绍表演内容,称为「开呵」。元。商道〈一枝花。钗横金凤偏套。梁州第七〉曲:「忍耻包羞排场上坐,念诗执板,打和开呵。」《水浒传》第三六回:「却拿起一个盘子来,口里开呵道:『小人远方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