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76,分46页显示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帮腔
背工
场面
潮剧
卜儿
红净
混江龙
耳边厢
对工
鼓老
鼓尾
副净
刺肚
丑角
吹腔
《國語辭典》:帮腔(幫腔)  拼音:bāng qiāng
1.戏曲、曲艺唱腔中的一种演唱形式,即指当台上有人在主唱时,许多人在台后和著唱。
2.附和别人做事或发言。也作「帮喘」。
《國語辭典》:背工  拼音:bèi gōng
1.替人说合买卖交易时,私自扣下的手续费。《金瓶梅》第三三回:「谁知伯爵背地与何官儿砸杀了,只四百二十两银子,打了三十两背工。」也作「后手」、「夹帐」。
2.戏曲中的旁白。也作「背弓」、「背躬」。
《國語辭典》:场面(場面)  拼音:cháng miàn
1.场合、局面。《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头一件得帮助你中个举人,会上个进士,点了翰林,先交代了读书这个场面。」
2.表面的排场。《文明小史》第二八回:「我要撑这个场面,除非有个大阔人的靠山,人家方不能鄙薄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九回:「又算定到了那天,有几个客来,屈著指头,算来算去,什么都有了,连外国人都可以设法请几个来撑持场面,炫耀邻里。」
3.称旧戏剧中奏乐的文场和武场。文场指管弦乐器,武场指打击乐器。
4.一种影片结构形式。将若干个镜头进行有意义的安排,以表达一个完整的动作或思想。
《國語辭典》:潮剧(潮劇)  拼音:cháo jù
流行于广东潮安、汕头一带和福建南部的剧种。形成于明朝中叶,当时称为「潮调」,保留很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和明代弋阳腔的唱法。
《國語辭典》:卜儿(卜兒)  拼音:bǔ ér
1.戏曲中饰演老妇人的角色,如京戏的老旦。元。关汉卿《窦娥冤。楔子》:「(卜儿蔡上诗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二折:「(卜儿上云)老身刘氏,乃是秋胡的母亲。」
2.旧时称开设妓院,蓄养幼女使成娼妓,或诱惑控制妇女卖淫的女人。也称为「鸨母」。
《國語辭典》:红净(紅淨)  拼音:hóng jìng
戏剧中扮演关公等红脸的角色。也称为「红生」。
《漢語大詞典》:混江龙(混江龍)
(1).曲牌名。属北仙吕宫。 元 王实甫 《西厢记》、 明 汤显祖 《牡丹亭》、 清 李渔 《奈何天》等戏曲均有此曲牌。
(2).我国古代的一种水雷。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火器:“混江龙:漆固皮囊裹炮沉于水底,岸上带索引机。囊中悬吊火石、火镰,索机一动,其中自发。敌舟行过,遇之则败。”
(3).刷荡沙泥的治河工具。木制,径一尺四寸,长五六尺,四面安铁叶如卷发,重凡三四百斤,沉入水底,以刷荡沙泥。《捻军史料丛刊·军情·同治七年七月十一日》:“ 淮扬 外江各砲船陆续撤回, 临清 以上浅阻堪虞,混江龙费工无用,可作罢论。”
《漢語大詞典》:耳边厢(耳邊廂)
耳旁。多见于戏曲。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三折:“他耳边厢悄悄的言,心儿里暗暗的晓。” 元 赵彦晖 《点绛唇·席上咏妓》套曲:“眼前面人千里,耳边厢音信杳。”《豆棚闲话·朝奉郎挥金倡霸》:“耳边厢听得道路传闻,説 海东天子 佔了某州某县,渐渐逼近 徽州 。”
分類:于戏戏曲
《漢語大詞典》:对工
①戏曲表演上指适合演员的行当。②〈方〉(~儿)合适;恰当:你说得~。
《漢語大詞典》:鼓老
对戏曲乐队中鼓师的尊称。 徐珂 《清稗类钞·戏剧·后场》:“场面之位次,以鼓为首,一面者曰单皮鼓,两面者曰荸薺鼓,名其技曰鼓板,都中谓之鼓老,犹尊之之意也。”
《漢語大詞典》:鼓尾
戏曲演出中的最后一出戏。 徐珂 《清稗类钞·戏剧·广州戏园》:“开臺之第一夜,必首唱《六国封相》,昼则演正本,夜则先演三出头,再演成套,演至天明,又演一尾戏,曰鼓尾。”
《國語辭典》:副净(副淨)  拼音:fù jìng
1.宋杂剧、金院本中作调笑滑稽表演的角色。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妓乐》:「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五。院本名目》:「院本则五人,一曰副净,古谓之参军。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鹘。」也作「副靖」。
2.元代杂剧中次要的净角。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孛老同副净张驴儿冲上,赛卢医慌走下。」明。高明《琵琶记。五娘请粮被抢》:「猜你是谁?我是搬戏的副净。」
《漢語大詞典》:刺肚
传统戏曲武打程式。指以兵器刺向对方腹部。一方“刺肚”,另一方则以“封腰”招架。
《國語辭典》:丑角  拼音:chǒu jué
1.戏剧中表演滑稽的角色。也称为「丑儿」、「丑脚儿」。
2.比喻品德低劣,无操守的人。
《國語辭典》:吹腔  拼音:chuī qiāng
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腔调。明末清初在安徽枞阳县一带形成,为弋腔的变体,是徽剧的一种腔调。今亦泛称以笛类伴奏的腔调为「吹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