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76,分46页显示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意中缘
祭塔
引戏
韵白
工架
回戏
国丈
猴戏
湖剧
唱戏
悲旦
三花脸
开台
梨园戏
老旦
《国语辞典》:意中缘(意中缘)  拼音:yì zhōng yuán
戏曲剧目。清李渔撰,为十种曲之一。记杭州女子杨云友归董思白,林天素归陈眉公的艳事。
《国语辞典》:祭塔  拼音:jì tǎ
戏曲剧目。宋代故事戏。叙述白素贞被压于雷峰塔下,其子许士林得中状元,衣锦还乡,知母情事,乃至雷峰塔前哭祭。白素贞出现,母子团聚,哭诉往事,终告忍痛分别的故事。
《漢語大詞典》:引戏(引戲)
戏曲名词。 宋 杂剧、 金 院本演出人员之一。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妓乐:“且谓杂剧中末泥为长,每一场四人或五人……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浄色发乔,副末色打諢,或添一人,名曰装孤。”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院本名目:“国朝院本、杂剧,始釐而二之。院本则五人:一曰副浄,古谓之参军;一曰副末……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孤装,又谓之五花爨弄。”参阅 王国维 《古剧脚色名·引戏》
《國語辭典》:韵白(韻白)  拼音:yùn bái
一种传统戏曲的念白。大概以中州韵为读音、咬字、归韵的标准,而四声的调值具有一定的规律。因有四声的组成,形成抑扬顿挫、铿锵有致的语调,较方言的念白节奏感更强,音乐性更明显。
《國語辭典》:工架  拼音:gōng jià
演出戏剧时,表演者所表演的身段姿势。也作「功架」。
《國語辭典》:回戏(回戲)  拼音:huí xì
戏剧表演上指因临时事故不能演出。
《國語辭典》:国丈(國丈)  拼音:guó zhàng
古时称皇帝的岳父为「国丈」。
《國語辭典》:猴戏(猴戲)  拼音:hóu xì
1.用猴子表演的驯兽节目。在魏晋南北朝时已很盛行。由演员指挥已驯服的猴子做穿衣、脱衣、翻筋斗、骑羊奔驰等动作。与猴子一起表演的尚有羊、狗、熊等动物。
2.泛指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戏曲剧目。如《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剧。
《漢語大詞典》:湖剧(湖劇)
戏曲剧种名。流行于 浙江省 湖州市 一带。因由当地滩簧和民歌发展而成,故旧名又叫“湖州滩簧”。
《國語辭典》:唱戏(唱戲)  拼音:chàng xì
演唱戏曲。《儒林外史》第二三回:「亲家要上门做朝,家里就唱戏、摆酒。」
《漢語大詞典》:悲旦
传统戏曲的旦角之一,以扮演悲情戏中的妇女为主。如饰京剧《探阴山》中的 柳金蝉 。
《國語辭典》:三花脸(三花臉)  拼音:sān huā liǎn
戏剧中丑角的俗称,常扮演差役等角色。
《國語辭典》:开台(開臺)  拼音:kāi tái
1.指戏曲开演。如:「好戏开台」。《花月痕》第四一回:「子善道:『今天听说园里有新戏开台,我拉子秀去看。』」
2.指戏剧正式上演前,用以吸引观众的敲锣打鼓。
3.指争吵。如:「他们俩真是冤家,一见面就开台。」
分類:戏曲开演
《國語辭典》:梨园戏(梨園戲)  拼音:lí yuán xì
流行于福建省南部及台湾等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梨园戏为现存闽南语系中最古老的剧种,流行的区域除闽南之外,尚包括台湾及南洋一带,它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都保存著很多古老风格。采用南管音乐做为主要曲调。曲调牌名有许多与南北曲相同,因而被认为是宋元南戏的遗音。梨园戏的角色原分生、旦、净、末、丑、贴、外,故旧称「七子班」,角色中以生旦为主。大约清代以前即已在泉州流行,大致上可分为「大梨园」与「小梨园」,前者以成人为主,后者以童伶为主。梨园戏的剧目,大梨园的上路和下南及小梨园,各有擅演的所谓「十八棚头」,各具特色。即使是相同的剧目,三者在表演形态上,亦有所不同。
《國語辭典》:老旦  拼音:lǎo dàn
戏剧角色名,专门饰演老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