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案头剧(案头剧)  拼音:àn tóu jù
只纯供阅读为主,而非为了演出创作的戏剧。通常文学性强而表演性较弱。
《国语辞典》:关羽髯(关羽髯)  拼音:guān yǔ rán
一种髯口,大长须,戏剧里扮演关公者所用的道具。
《国语辞典》:观剧镜(观剧镜)  拼音:guān jù jìng
观看戏剧时所用的小型双眼望远镜。
《国语辞典》:过傢伙(过傢伙)  拼音:guò jiā huǒ
1.戏剧中互相投掷传递武器的技巧。也称为「打出手」。
2.打架动刀、动枪,称为「过傢伙」。如:「青少年血气方刚,一言不合便与人过傢伙,十分危险!」
《国语辞典》:过门儿(过门儿)  拼音:guò mén ér
在戏剧表演时,唱词中断,只以乐器演奏时的曲调。也称为「过板儿」。
《国语辞典》:感情戏(感情戏)  拼音:gǎn qíng xì
表现内心情感的戏剧。如亲情、友情、爱情等。
《国语辞典》:荒谬剧(荒谬剧)  拼音:huāng miù jù
一种盛行于五○及六○年代的戏剧流派。西元一九四七年兴起于法国,主要开创者为伊奥涅斯柯(Ionesco)、贝克特(Beckett)。此派摒弃寻常的戏剧手法,改采非写实的形式,否定语言的传达功能及戏剧的一切规律,甚至全盘否定了人生。本来应该是很沉痛的戏剧,却往往令观众觉得可笑、怪诞、苦涩、惊异与荒谬,颇能发人省思。代表作品如贝克特的《等待果陀》。
《国语辞典》:火彩儿(火彩儿)  拼音:huǒ cǎi ér
传统戏剧中常用以表示失火或神鬼出现的道具。通常先将火纸摺叠,再把松香末放于中间,燃烧后能发光,旋即熄灭。
《国语辞典》:火摺子  拼音:huǒ zhé zi
1.旧日夜行用来取亮照明的东西。
2.旧时戏剧中施放火彩的用具。用火纸、松香、硫磺等制成。
《国语辞典》:大花面  拼音:dà huā miàn
传统戏剧中的净角。多饰地位较高、举止庄重的人。注重唱工。《红楼梦》第五八回:「将小生藕官指与黛玉,将大花面葵官送了湘云。」也称为「大花脸」。
《国语辞典》:打通儿(打通儿)  拼音:dǎ tōng ér
戏剧开演前演奏的锣鼓段。
《国语辞典》:大白脸(大白脸)  拼音:dà bái liǎn
一种传统戏剧的脸谱。全脸皆用粉抹白,代表人物性格较为奸险,如曹操、严嵩等皆是。
分类:戏剧脸谱
《国语辞典》:吊钢丝(吊钢丝)  拼音:diào gāng sī
电影、戏剧、演唱会或特技表演过程中,表演者身上绑著钢丝,利用拉力使其上升或做飞跃动作等特殊效果。如:「本剧中主角飞跃于树林间的镜头,是利用吊钢丝的手法完成的。」
《国语辞典》:发淡科(发淡科)  拼音:fā dàn kē
科,戏剧中的动作。「发淡科」指做出无聊的动作。元。马致远〈四块玉。甑有尘〉曲:「共诗朋闲访相酬和,尽场儿吃闷酒,即席间发淡科,倒大来闲快活。」
分类:戏剧无聊
《漢語大詞典》:做工戏(做工戲)
以形体的舞蹈和表情体现为主的戏剧,与唱工戏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