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慈明论棒
【佛学大辞典】
(公案)慈明谓黄龙曰:书记学云门禅,必善其旨,如曰放洞山三顿棒,于洞山时应打否?龙曰:应打。慈色庄言,闻三顿棒声便吃棒,则汝旦及暮闻鸦鸣雀噪钟鱼鼓板声,亦应吃棒,何时当已?龙瞠却。慈明云:吾始疑汝不堪师,今可也。即令拜。见普灯录三。
慈明速喝
【佛学大辞典】
(公案)杨岐问慈明,幽鸟语喃喃,辞云入乱峰时如何?明云:我行荒草里,汝又入深村。杨岐云:官不容针,更借一问得否?明便喝。岐云:好一喝。明又喝。岐亦喝。明速两喝。岐便礼拜。明云:这事是个人正能担荷。岐拂袖去。见普灯录三。
慈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菩萨由慈心流出诸功德及善巧方便,谓之慈门。华严经世主妙严品曰:「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碧岩外道问佛颂曰:「慈门何处生尘埃?」
【佛学常见辞汇】
佛菩萨的慈悲法门。
慈恩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施慈悲之恩德于人也。无量寿经下曰:「蠕动之类,皆蒙慈恩。」【又】(人名)唐法相宗窥基,住京兆大慈恩寺,后世称之曰慈恩大师。(参见:窥基)
【佛学常见辞汇】
1。慈悲的恩德。2。唐朝法相宗的祖师玄奘,住在京兆大慈恩寺,后人叫他做慈恩大师。
慈恩家
【佛学大辞典】
(流派)唐慈恩大师窥基,以法相宗成一家谓之慈恩家。
【佛学常见辞汇】
唐朝慈恩大师以法相宗成立一家,世称慈恩家。
慈恩寺
【佛学大辞典】
(寺名)唐高宗为太子时,为文德皇后所创建,十大寺之一。在陕西长安县东南,曲江北。隋无量寺地。南临黄渠。竹松森邃。为京师最。西院浮图七级。崇三百尺。永徽三年沙门玄奘立。东有翻经院。摭言曰:「进士自神龙后,期集慈恩寺塔下题名。」按唐杜甫岑参等并有登慈恩寺塔诗。
慈恩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佛教之一派。天竺有性相二宗,性宗即三论宗,相宗则从楞伽深密密严等经流出。有瑜伽显扬诸论,而以成唯识论为最。唐玄奘至中印度,就学于戒贤论师。归译传,以玄奘住慈恩寺,故号慈恩宗。明季此宗大振,一名法相宗,又名唯识宗。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法相宗、唯识宗、相宗、有宗等,唐时玄奘到中印度,就学于戒贤论师,回来后住在慈恩寺,故号慈恩宗。(参见:法相宗)
法相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八宗之一。为穷明万法性相之宗,故名法相宗。此目取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之名而立。又依唯识论明万法唯识之理,故名唯识宗,此目取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之意。此二者为通称。更名应理圆实宗,以所诠之理离空有二边能应理,而为圆满真实故也。此目取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之意。又名普为乘教宗。以本宗是佛第三时之教,普被五乘之机故也。此目取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之意。其中前二名,为约于法相门之称,次名为约于观心门之称,次为约于教相门之称。我国慈恩寺窥基,大成此宗,故有慈恩宗之名。经以解深密经,论以瑜伽论唯识论等为所依。原在印度,佛灭后一千年中,无著菩萨由阿逾陀国讲堂夜夜升兜率天,就弥勒菩萨听受瑜伽论,昼日宣说之于大众,瑜伽论百卷是也。其后无著之弟世亲,造唯识论,助成其义,彼土名为瑜伽宗。玄奘入西域受之于那兰陀寺之戒贤,传于支那弟子慈恩大成之,始有法相宗,慈恩宗之名。【又】(术语)永明所立三宗之一。(参见:宗)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大乘八宗之一,因是穷明万法性相之宗,故名法相宗,又因依唯识论,明万法唯识之理,故又名唯识宗。
【三藏法数】
谓此宗说一切有漏妄法及无漏净法,无始时来,各有种子,在阿赖耶识中,遇缘熏习,即各从自性而起,都不关涉真如。故于色心诸法,而建立种种名相,是名法相宗。(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即第八识也。)
慈恩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唐慈恩大师弘阐之法相宗。
慈恩传
【佛学大辞典】
(书名)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之略名。
慈恩八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慈恩大师于佛教判别八宗。我法空有宗,指犊子部等。有法无我宗,指有部宗等。法无去来宗,指大众部等。现通假实宗,指说假部等。俗妄真实宗,指说出世部等。诸法但名宗,指一说部等。胜义皆空宗,指般若等空宗龙树系。应理圆实宗,指华严法华等经及无著系之说。
【佛学常见辞汇】
慈恩大师将佛教分为八宗,即一、我法空有宗,指犊子部等;二、有法无我宗,指有部宗等;三、法无去来宗,指大众部等;四、现实假实宗,指说假部等,五、俗妄真实宗,指说出世部等;六、诸法但名宗,指一说部等;七、胜义皆空宗,指般若等空宗龙树系;八、应理圆实宗,指华严法华等经及无著系。
慈恩寺三藏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法相宗之开祖,玄奘三藏,住大慈恩寺,因名慈恩寺三藏。
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卷,唐慧立本,彦琮笺。玄奘三藏之传记也。
慈航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慈弘誓之船也。万善同归集六曰:「驾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
【佛学常见辞汇】
渡人脱离苦海的意思。
【俗语佛源】
佛教认为,佛菩萨以普渡一切众生为「大愿」,运用大智慧,把众生从生死苦海中运到解脱的「彼岸」,称为「慈航」。如南朝梁·萧统《开善寺法会》诗:「法轮明暗室,慧海度慈航。」又如《花月痕》第五二回:「万顷碧波,都成觉海;前重苦海,尽泛慈航。」寺院中观音菩萨像上,往往悬有「慈航普渡」的匾,即此意。「慈」为「与乐」,「悲」为「拔苦」。「慈航」之「慈」是兼慈和悲二义而言的。「慈航」又称为「大愿船」。如《净土论》:「菩萨乘大愿船,往生死海,就此世界呼引众生上大愿船,如是送至西方。」指菩萨以「愿力」普渡众生。又称为「般若船」。如《大悲经》偈云:「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般若,意为大智慧,谓菩萨以智慧普渡众生。(李明权)
慈起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又曰慈爱生菩萨。胎藏界除盖障院九尊之一。肉色,持梵箧。金刚名曰慈念金刚。见大日经疏五,胎曼钞四。
慈救咒
【佛学大辞典】
(真言)不动明王之真言也。(参见: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