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6,分36页显示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下一页
慈霔
慈济微命
慈严
慈辩
爱著慈悲心
敬上慈下
满慈子
无缘大慈
慈心三昧
慈忍十种利益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五利──慈有五利
十种利益──慈忍十种利益
大慈心
佛类词典(续上)
慈敬慈霔
慈济微命
慈严
慈辩
爱著慈悲心
敬上慈下
满慈子
无缘大慈
慈心三昧
慈忍十种利益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五利──慈有五利
十种利益──慈忍十种利益
大慈心
慈敬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慈爱之心而敬崇之也。无量寿经曰:「慈敬于佛。」
(术语)以慈爱之心而敬崇之也。无量寿经曰:「慈敬于佛。」
慈霔
【佛学大辞典】
(杂语)以慈悲之雨注于人也。唐高僧传(智顗传)曰:「二时慈霔。」
(杂语)以慈悲之雨注于人也。唐高僧传(智顗传)曰:「二时慈霔。」
慈济微命
【佛学大辞典】
(故事)毗奈耶杂事五曰:「南方二苾刍,欲往室罗伐礼世尊,中路热渴,观水有虫,大者唯念法,不饮而丧身。小者谓佛世难遇,饮而涉路。大者直生于三十三天,以胜妙之身礼世尊,得法眼净。小者后至,为佛呵责。」南海寄归传一曰:「恚捐轻枝,现生龙户。慈济微命,交升帝居。」
(故事)毗奈耶杂事五曰:「南方二苾刍,欲往室罗伐礼世尊,中路热渴,观水有虫,大者唯念法,不饮而丧身。小者谓佛世难遇,饮而涉路。大者直生于三十三天,以胜妙之身礼世尊,得法眼净。小者后至,为佛呵责。」南海寄归传一曰:「恚捐轻枝,现生龙户。慈济微命,交升帝居。」
慈严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慈悲,有威严,谓为慈严。所谓慈母严父也。楞严经一曰:「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术语)有慈悲,有威严,谓为慈严。所谓慈母严父也。楞严经一曰:「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慈辩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由慈心起说,谓为慈辩。无量寿经曰:「演慈辩,授法眼。」
(术语)由慈心起说,谓为慈辩。无量寿经曰:「演慈辩,授法眼。」
爱著慈悲心
【佛学大辞典】
(杂语)从爱著之念而起之慈悲心也。此慈悲心于佛道最甚。维摩经问疾品曰:「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什注曰:「见有众生,心生爱著,因此生悲,名爱见大悲。」
(杂语)从爱著之念而起之慈悲心也。此慈悲心于佛道最甚。维摩经问疾品曰:「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什注曰:「见有众生,心生爱著,因此生悲,名爱见大悲。」
敬上慈下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上于尊长恭敬供养,下于一切慈悯爱念也。观无量寿经所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即其意也。故净影观经疏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者,敬上之行,慈心不杀者,慈下之行。」
(杂语)谓上于尊长恭敬供养,下于一切慈悯爱念也。观无量寿经所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即其意也。故净影观经疏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者,敬上之行,慈心不杀者,慈下之行。」
满慈子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又曰满愿子,满祝子。富楼那尊者之翻名。(参见:富楼那)
(人名)又曰满愿子,满祝子。富楼那尊者之翻名。(参见:富楼那)
无缘大慈
【佛学常见辞汇】
佛具大慈心,虽与众生无缘,但是也发大慈心而救渡之。
佛具大慈心,虽与众生无缘,但是也发大慈心而救渡之。
慈心三昧
【佛学常见辞汇】
兴发慈悲心的禅定。
兴发慈悲心的禅定。
慈忍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慈忍十种利益:慈即爱念,忍即安忍。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违顺等境,皆能慈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火不能烧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无所恼,是以瞋恚之火,所不能烧也。
二、刀不能割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横逆之境,了知自身体性空寂,悉无所畏,是以瞋恚利刀所不能割也。
三、毒不能中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人或有所加害,了知身心本空,不以为意,是以贪瞋毒药所不能中也。
四、水不能漂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顺情之境,了知诸法本空,悉无所染,是以贪爱之水,所不能漂也。
五、为非人护 非人即鬼神之类,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皆护卫也。
六、身相庄严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爱念于人,是以能感色身相好庄严之报也。
七、闭诸恶道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成就善法,是以恶道之门,自然闭而不开也。
八、随乐梵天 梵天即色界初禅天也。 谓修菩萨行者,慈忍具足,梵行无亏,故报尽命终,随其意乐,而得生于梵天也。
九、昼夜常安 谓修菩萨行者,常行慈忍之心,利益有情,而不恼害,故得身心寂静,昼夜常安也。
十、不离喜乐 谓修菩萨行者,常怀慈忍之心,利益众生,令其各获安隐,是以自之身心,亦不离于喜乐。
慈忍十种利益:慈即爱念,忍即安忍。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违顺等境,皆能慈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火不能烧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无所恼,是以瞋恚之火,所不能烧也。
二、刀不能割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横逆之境,了知自身体性空寂,悉无所畏,是以瞋恚利刀所不能割也。
三、毒不能中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人或有所加害,了知身心本空,不以为意,是以贪瞋毒药所不能中也。
四、水不能漂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顺情之境,了知诸法本空,悉无所染,是以贪爱之水,所不能漂也。
五、为非人护 非人即鬼神之类,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皆护卫也。
六、身相庄严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爱念于人,是以能感色身相好庄严之报也。
七、闭诸恶道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成就善法,是以恶道之门,自然闭而不开也。
八、随乐梵天 梵天即色界初禅天也。 谓修菩萨行者,慈忍具足,梵行无亏,故报尽命终,随其意乐,而得生于梵天也。
九、昼夜常安 谓修菩萨行者,常行慈忍之心,利益有情,而不恼害,故得身心寂静,昼夜常安也。
十、不离喜乐 谓修菩萨行者,常怀慈忍之心,利益众生,令其各获安隐,是以自之身心,亦不离于喜乐。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俗语佛源】
作为「佛、法、僧」三宝之一的出家人以普渡众生、行菩萨道为己任。菩萨道的主要精神体现在替众生「与乐、拔苦」的慈悲心上。因此,南朝梁·沈约《究竟慈悲论》指出:「释氏之教,义本慈悲。」慈悲是发起一切善行的基础。不过,光有慈悲还不够。度化众生还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权巧之智,称为「方便门」。如唐·窥基《法华经玄赞》卷三解释:「利物有则曰方,随时而济曰便。」据说,佛有八万四千方便法门,度化一切众生。如元·朱凯《昊天塔》第四折中长老说:「俺出家的人,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李明权)
作为「佛、法、僧」三宝之一的出家人以普渡众生、行菩萨道为己任。菩萨道的主要精神体现在替众生「与乐、拔苦」的慈悲心上。因此,南朝梁·沈约《究竟慈悲论》指出:「释氏之教,义本慈悲。」慈悲是发起一切善行的基础。不过,光有慈悲还不够。度化众生还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权巧之智,称为「方便门」。如唐·窥基《法华经玄赞》卷三解释:「利物有则曰方,随时而济曰便。」据说,佛有八万四千方便法门,度化一切众生。如元·朱凯《昊天塔》第四折中长老说:「俺出家的人,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李明权)
五利──慈有五利
【三藏法数】
(出檀持罗经)
慈即爱念一切众生之心也。
〔一、刀不伤〕,谓由慈心悯诸物,故无害他念,即刀不能伤也。
〔二、毒不害〕,谓由慈心起饶益念,奉行众善,利济群生,即一切恶毒不能害也。
〔三、火不烧〕,谓由慈心,内无热恼,外得清凉,即火不能烧也。
〔四、水不没〕,谓由慈心,内无贪爱,远离欲流,即水不能没也。
〔五、瞋恶见喜〕,谓由慈心,常行利乐,普济众生,无冤亲想,故瞋恶之人见则生喜也。
(出檀持罗经)
慈即爱念一切众生之心也。
〔一、刀不伤〕,谓由慈心悯诸物,故无害他念,即刀不能伤也。
〔二、毒不害〕,谓由慈心起饶益念,奉行众善,利济群生,即一切恶毒不能害也。
〔三、火不烧〕,谓由慈心,内无热恼,外得清凉,即火不能烧也。
〔四、水不没〕,谓由慈心,内无贪爱,远离欲流,即水不能没也。
〔五、瞋恶见喜〕,谓由慈心,常行利乐,普济众生,无冤亲想,故瞋恶之人见则生喜也。
十种利益──慈忍十种利益
【三藏法数】
(出月灯三昧经)
慈即爱念,忍即安忍。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违顺等境,皆能慈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火不能烧〕,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无所恼,是以瞋恚之火,所不能烧也。
〔二、刀不能割〕,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横逆之境,了知自身体性空寂,悉无所畏,是以瞋恚利刀,所不能割也。
〔三、毒不能中〕,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人或有所加害,了知身心本空,不以为意,是以贪瞋毒药,所不能中也。
〔四、水不能漂〕,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顺情之境,了知诸法本空,悉无所染,是以贪爱之水,所不能漂也。
〔五、为非人护〕,非人,即鬼神之类。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皆护卫也。
〔六、身相庄严〕,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爱念于人,是以能感色身相好庄严之报也。
〔七、闭诸恶道〕,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成就善法,是以恶道之门,自然闭而不开也。
〔八、随乐梵天〕,梵天,即色界初禅天也。谓修菩萨行者,慈忍具足,梵行无亏,故报尽命终,随其意乐,而得生于梵天也。
〔九、昼夜常安〕,谓修菩萨行者,常行慈忍之心,利益有情,而不恼害,故得身心寂静,昼夜常安也。
〔十、不离喜乐〕,谓修菩萨行者,常怀慈忍之心,利益众生,令其各获安隐,是以自之身心,亦不离于喜乐也。
(出月灯三昧经)
慈即爱念,忍即安忍。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违顺等境,皆能慈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火不能烧〕,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无所恼,是以瞋恚之火,所不能烧也。
〔二、刀不能割〕,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横逆之境,了知自身体性空寂,悉无所畏,是以瞋恚利刀,所不能割也。
〔三、毒不能中〕,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人或有所加害,了知身心本空,不以为意,是以贪瞋毒药,所不能中也。
〔四、水不能漂〕,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顺情之境,了知诸法本空,悉无所染,是以贪爱之水,所不能漂也。
〔五、为非人护〕,非人,即鬼神之类。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皆护卫也。
〔六、身相庄严〕,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爱念于人,是以能感色身相好庄严之报也。
〔七、闭诸恶道〕,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成就善法,是以恶道之门,自然闭而不开也。
〔八、随乐梵天〕,梵天,即色界初禅天也。谓修菩萨行者,慈忍具足,梵行无亏,故报尽命终,随其意乐,而得生于梵天也。
〔九、昼夜常安〕,谓修菩萨行者,常行慈忍之心,利益有情,而不恼害,故得身心寂静,昼夜常安也。
〔十、不离喜乐〕,谓修菩萨行者,常怀慈忍之心,利益众生,令其各获安隐,是以自之身心,亦不离于喜乐也。
大慈心
【三藏法数】
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是名大慈心。
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是名大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