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十四
法慈亦名道慈,豫州沙门。(晋末别有道慈序《中阿含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南兰陵人,字景慈。萧道生子。仕宋,官至正员郎,卒于宋世。齐高帝建元初,追封始安靖王,谥靖世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1—491 【介绍】: 南齐琅邪临沂人,字伯宝。王僧虔子。少与从弟王俭共学书。历任吴郡太守、大司马长史、侍中、司徒左长史。子王观尚武帝长女,女为江夏王萧锋妃。慈患脚疾,武帝特许乘车在仗后。
全齐文·卷八
慈字伯宝,僧虔子。仕宋为秘书郎、太子舍人,入齐为安成王抚军主簿,转记室。迁秘书丞、司徒左西属、右长史,试守新安太守、黄门郎、太子中庶子,领射声校尉、安成王冠军、豫章王司空长史、司徒左长史、兼侍中。出为辅国将军、豫章内史,以父忧去。起为建武将军、吴郡太守。迁宁朔将军、大司马长史,重除侍中,领步兵校尉。转冠军将军、司徒左长史,出为东海太守,行徐州事。还为庐陵王中军长史,未拜。永明九年卒,赠太常,谥曰懿子。
于义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4—583 【介绍】: 隋河南洛阳人,字慈恭。于谨子。少谨严,笃志好学。北周时任安武太守,不尚威刑,以德化人,风教大洽。进封建平郡公,历西兖、瓜、邵三州刺史。杨坚为相时以行军总管讨王谦,破之。拜潼州总管,进上柱国。以疾免职。卒谥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1 【介绍】: 隋扶风人。少沉谨,有才干。初仕于北周至工部上大夫。入隋,进爵安平郡公,拜太府卿。疏滑水以利漕运,渠成,领太子左卫率,判工部、民部二部尚书,进位大将军。奏罢各台省府寺以置廨钱收息取给与民争利,以给职田代之。帝纳其奏。后出为淅州刺史,迁洪州总管,所在俱有惠政。卒于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16 【介绍】: 隋信都长乐人,字无逸。冯子琮子。在北齐,以皇室戚属故,年十四,为淮南王参军。入隋,累拜尚书兵曹郎。李密兵围东都,诏慈明追击密,被执。密欲降之,慈明不屈,为翟让所杀。谥壮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8 【介绍】: 隋末唐初陇西人。隋时娶唐高祖李渊女(入唐封桂阳公主,改长广公主)。李渊起兵入长安后,拜开化郡公,为相国府文学。唐开国后,进兵部侍郎、驸马都尉。武德元年为华州刺史。为尧君素所杀。谥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2—? 【介绍】: 隋魏郡临漳人,名词,以字行。陆爽子。音韵学家。敏于学,任承奉郎。后以父得罪文帝,坐除名。与刘瑧、萧该、颜之推等讨论汉魏六朝反切旧文得失,评议古今音韵是非。文帝仁寿元年,撰《切韵》五卷,成为唐宋韵书之蓝本。原书已佚,敦煌遗书有唐写残卷数种。
全隋文·卷二十七
法言名慈,以字行,魏郡临漳人。开皇中,为承奉郎。父爽,尝奏更皇太子诸子名字。及太子废,而爽先卒,文帝追案,坐除名。有《切韵》五卷。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新罗国王诸公子也。金氏。父武。林官为苏判异。贵如中朝一品。然素谙佛理。而未有嗣息。乃造观音经千部。因致祈祷意。且曰苟有所出。将使续慧命。而度生类。非敢冀以亢家门显祖宗也。既而其母梦星入怀以娠。及其娩。适与先佛同月日。识者以为瑞。性聪敏。入小学即能遍览。稍长益习空寂法。而世俗念无所蒂芥。会并丧二亲。寻麻衣草屦。遁居林壑。构小室。周树荆棘。坐则悬发梁上。小困则顿撼钩刺。辄至醒寤。所脩白骨观。日以明利。而无复昏散二障矣。俄而王以其次当绍位。屡徵不为起。复遣使谓曰。能起则已。否将造山手刃之。藏曰。吾宁持戒死。无或犯戒生。王闻而愧服焉。遂命薙落受具。久之屏绝往来。粮粒空乏。时有异乌。衔果馈献。亦就藏掌共食。每候日中以为常。然尤愧于无以利物。尝梦伟丈夫二人语曰。卿欲何为。藏曰。惟欲利众生耳。丈夫以五戒法授之曰。是可以利众生者。且曰。吾以悯汝故。自忉利天来。语讫而觉。于是藏出山仅一月。士女之获授五戒者。遍国中。贞观十二年。偕弟子僧实等十馀人。至京师。诏住胜光别院。共施丰缛。而或有以其充物动忮心者。夜闯其户。则惊悸莫敢前。旦从藏悔罪受戒而去。当是时。虽生盲者。见藏则复睹。以故远近趋附。日千计。 上以其地非藏所堪处。诏徙终南山云际寺。别居嵰崿之上。以避喧坌。而鬼神多就受戒。尝患痍疹。见受戒神。为之摩抚而愈。如是阅三夏。 一日有大神。拥众无数。皆带甲持仗。扶金舆而前曰。迎慈藏。复有大神。力拒不许迎。顷之臭气蓬勃。一弟子暴卒。久而稣。藏即就绳床。召众诀别。悉出诸衣物。行僧德施法。忽觉香气。通畅内外。是夕梦。有神报藏曰。自今而后。寿可八十馀也。十七年。其王上表朝廷。乞藏还本国。诏可。藏始下山。诏慰问赐帛二百疋。用充衣服费。及诏入内。赐衲伽梨一领。杂䌽五百段。东宫亦致二百段。仍于弘福寺。会诸大德设斋。作太常九部乐。度僧八人。以荣其归。藏又请经一藏并像设供仪等。于是其王以藏为大国统。住王芬寺。筑院度人。以示优渥。夏入王宫。讲大乘论。又讲菩萨戒本于皇龙寺。凡七昼夜祥云瑞雾。覆所讲之堂。甘露降于林木。海东戒法之兴。于斯为盛。藏以海东夷俗。必一𨤲正。以彷佛华夏。故儒林梵苑至今可观。皆是藏之遗志焉。 又圆胜者。辰韩人也。贞观初。西游中国法肆。晚与藏东返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护法下
释慈藏。姓金氏。新罗国人。其先三韩之后也。中古之时。辰韩马韩卞韩。率其部属。各有魁长。案梁贡职图。其新罗国。魏曰斯卢。宋曰新罗。本东夷辰韩之国矣。藏父名武林。官至苏判异(以本王族比唐一品)既向高位。筹议攸归。而绝无后嗣。幽忧每积。素仰佛理乃求加护。广请大舍祈心佛法。并造千部观音。希生一息。后若成长。愿发道心度诸生类。冥祥显应。梦星坠入怀。因即有娠。以四月八日诞。载良晨。道俗衔庆希有瑞也。年过小学。神睿澄兰独拔恒心。而于世数史籍略皆周览。情意漠漠无心染趣。会二亲俱丧。转厌世华。深体无常终归空寂。乃捐舍妻子第宅田园。随须便给行悲敬业。子尔只身投于林壑。粗服草屩用卒馀报。遂登峭隒独静行禅。不避虎兕常思难施。时或弊睡心行将徵。遂居小室。周障棘刺露身直坐。动便刺肉。悬发在梁。用祛昏漠。修白骨观转向明利。而冥行显被物望所归。位当宰相频徵不就。王大怒。敕往山所将加手刃。藏曰。吾宁持戒一日而死。不愿一生破戒而生。使者见之不敢加刃。以事上闻。王愧服焉。放令出家任修道业。即又深隐。外绝来往。粮粒固穷。以死为命。便感异鸟各衔诸果就手送与。鸟于藏手就而共食。时至必尔。初无乖候。斯行感玄徵。罕有联者。而常怀戚戚慈哀含识。作何方便令免生死。遂于眠寐见二丈夫曰。卿在幽隐欲为何利。藏曰。惟为利益众生。乃授藏五戒讫曰。可将此五戒利益众生。又告藏曰。吾从忉利天来。故授汝戒。因腾空灭。于是出山。一月之间国中士女咸受五戒。又深惟曰。生在边壤佛法未弘。自非目验无由承奉。乃启本王西观大化。以贞观十二年。将领门人僧实等十有馀人。东辞至京。蒙敕慰抚。胜光别院厚礼殊供。人物繁拥财事既积。便来外盗。贼者将取心战自惊。返来露过。便授其戒。有患生盲。诣藏陈忏后还得眼。由斯祥应。从受戒者日有千计。性乐栖静。启敕入山。于终南云际寺东悬崿之上。架室居焉。旦夕人神归戒又集。时染少疹。见受戒神为摩所苦。寻即除愈。往还三夏常在此山。将事东蕃。辞下云际。见大鬼神其众无数。带甲持仗云。将此金舆迎取慈藏。复见大神与之共斗拒不许迎。藏闻臭气塞谷蓬勃。即就绳床。通告诀别。其一弟子又被鬼打躄死乃苏。藏即舍诸衣财。行僧德施。又闻香气遍满身心。神语藏曰。今者不死。八十馀矣。既而入京。蒙敕慰问。赐绢二百匹。用充衣服贞观十七年。本国请还。启敕蒙许。引藏入宫。赐纳一领杂䌽五百段。东宫赐二百段。仍于弘福寺为国设大斋。大德法集。并度八人。又敕太常九部供养。藏以本朝经像彫落未全。遂得藏经一部并诸妙像幡花盖具堪为福利者。赍还本国。既达乡坏。倾国来迎。一代佛法于斯兴显。王以藏景仰大国。弘持正教。非夫纲理。无以肃清乃敕藏为大国统。住王芬寺。寺即王之所造。又别筑精院。别度十人恒充给侍。又请入宫。一夏讲摄大乘论。晚又于皇龙寺讲菩萨戒本。七日七夜天降甘露。云雾奄蔼覆所讲堂。四部兴嗟声望弥远。及散席日。从受戒者其量云从。因之革厉十室而九。藏属斯嘉运。勇锐由来。所有衣资并充檀舍。惟事头陀。兰若综业。正以青丘佛法东渐百龄。至于住持修奉盖阙。乃与诸宰伯祥评纪正。时王臣上下。佥议攸归。一切佛法须有规猷。并委僧统藏令僧尼五部各增旧习。更置纲管。监察维持。半月说戒依律忏除。春冬总试令知持犯。又置巡使。遍历诸寺诫励说法。严饰佛像营理众业。镇以为常。据斯以言。护法菩萨即斯人矣。又别造寺塔十有馀所。每一兴建合国俱崇。藏乃发愿曰。若所造有灵。希现异相。便感舍利在诸巾钵。大众悲庆积施如山。便为受戒。行善遂广。又以习俗服章中华有革。藏惟归崇正朔义岂贰心。以事商量举国咸遂。通改边服一准唐仪。所以每年朝集位在上蕃。任官游践并同华夏。据事以量通古难例。撰诸经戒疏十馀卷。出观行法一卷。盛流彼国。有沙门圆胜者。本族辰韩清慎僧也。以贞观初年。来仪京辇遍陶法肆。闻持镜晓志存定摄。护法为心。与藏齐襟秉维城堑。及同返国大敞行途讲开律部。惟其光肇自昔东蕃有来西学。经术虽闻无行戒检。缘搆既重。今则三学备焉。是知通法护法代有斯人。中浊边清于斯验矣。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金。新罗国人。其先三韩之后。东方辰韩国也。藏父名武林。官至苏判。异(北唐一品)享高位。而无后嗣。幽忧每积。素仰佛理。乃求加护。广请大舍。祈心佛法。并造千部观音。希生一息。后若成长。愿发道心。度诸生类。冥祥显应。梦星坠入怀。因即有娠。以四月八日诞。年过小学。神睿澄简。世数史籍。略皆周览。会二亲俱丧。转厌世华。深体无常。终归空寂。乃捐舍妻子。第宅田园。随须便给。孑尔只身。投于林壑。粗服草屩。独静行禅。时或毙睡。遂居小室。周障棘刺。露身直坐。动便刺肉。悬发在梁。用祛昏漠。物望所归。位当宰相。频徵不就。王大怒。敕住山所将加手刃。藏曰。吾宁持戒一日而死。不愿一生破戒而生。使者惧之。不敢加刃。以事上闻。王愧服焉。放令出家。任修道业。即又深隐。外绝来往。粮粒固穷。以死为命。便感异鸟各衔诸果。就手送与。鸟于藏手。就而共食。时至必尔。初无乖候。常怀戚戚。慈哀含识。作何方便。令免生死。遂于眠𥧌。见二丈夫曰。卿在幽隐。欲为何利。藏曰。唯为利益众生。乃授藏五戒讫曰。可将此五戒。利益众生。藏于是出山。一月之间。国中士女。咸受五戒。又深唯曰。生在边壤。佛法未弘。自非目验。无由承奉。乃启本王。西观大化。以贞观十二年。领门人僧实等。十有馀人。东辞至京。蒙敕慰抚胜光别院。厚礼殊供。人物繁拥。财事既积。贼者将取。心颤自惊。反来露过。便受其戒。有患生盲。诣藏陈忏。后还得眼。由斯祥应。从受戒者。日有千计。性乐栖静。启敕入山。于终南云际寺东。悬崿之上。架室居焉。旦夕人神归戒。往还三夏。常在此山。将事东蕃。辞下云际。见大鬼神。其众无数。带甲持仗。云将此金舆。迎取慈藏。复见大神与之共斗。拒不许迎。神语藏曰。今者不死。八十馀矣。既而入京。蒙敕慰问。赐绢二百疋。用充衣服。贞观十七年。本国请还。启敕蒙许。引藏入宫。赐衲一领。杂䌽五百段。东宫赐二百段。仍于弘福寺。为国设大斋。大德法集。并度八人。又敕太常九部供养。藏以本朝经像。凋落未全。遂得藏经一部。并诸妙像。幡花盖具。堪为福利者。赍还本国。既达乡壤。倾国来迎。一代佛法。于斯兴显。王以藏景仰大国。弘持正教。非夫纲理。无以肃清。乃敕藏为大国统。住王芬寺。又别筑精院。别度十人。恒充给侍。请入宫一夏。讲大乘论。晚又于皇龙寺。讲菩萨戒本。七日七夜。天降甘露。云雾𩃗霭。覆所讲堂。四部兴嗟。声望弥远。藏属斯嘉运。所有衣资。并充檀舍。唯事头陀。兰若综业。正以青丘佛法。东渐百龄。乃与诸宰。详评纪正。一切佛法。须有规猷。并委僧统。藏令僧尼五部。各增旧习。更置纲管。监察维持。半月说戒。依律忏除。春冬总试。令知持犯。又置巡使。遍历诸寺。诚厉说法。严饰佛像。营理众业。镇以为常。又别造寺塔。十有馀所。藏乃发愿曰。若所造有灵。希现异相。便感舍利。在诸巾钵。大众悲庆。积施如山。便为受戒。行善遂广。又以习俗服章。华中外革。藏唯归崇正朔。举国咸遂。通改边服。一准唐仪。
赵慈皓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天水西县人。太宗贞观元年,为豳州治中。时李艺据泾州反,诈称奉密敕,勒兵入朝,至豳州,慈皓出谒,阴与统军图之。事泄,为艺所囚。后官巴州刺史。高宗永徽二年,为曹王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于玄学儒学,颇见精微,工辞笔,超越流辈。太宗贞观末至京师,求法于玄奘。慧立撰《慈恩五藏行传》,未竣而卒,悰重新排次,作序,修饰补充,名曰《笺述》,于武则天垂拱四年成书。后不知终所。
全唐文·卷九百五
彦悰。京兆大慈恩寺沙门。贞观末求法于三藏法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久游三藏奘师之门。贞观末。翻译馆开人物尤盛。光宝之徒角立。而悰长于著述。与沙门慧立相流亚。立尝作三藏西域记备言所历诸国山川形胜。道里夷险。风俗美陋。而悰为之笺释。以行世云。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彦悰。未知何许人也。贞观之末观光上京。求法于三藏法师之门。然其才不迨光宝。遍长缀习学耳。于玄儒之业颇见精微。辞笔之能殊超流辈。有魏国西寺沙门慧立。性气炰炰。以护法为己任。著传五卷。专记三藏自贞观中一行盛化及西域所历夷险等。号慈恩传。盖取寺题也。及削藁云毕。虑遗诸美。遂藏于地穴。至疾亟命门徒掘土出之而卒。其本数年流散他所。搜购乃获。弟子等命悰。排次之。序引之。或文未允。或事稍亏。重更伸明。曰笺述是也。乃象郑司农笺毛之诂训也。或有调之。曰子与隋彦悰相去几何。对曰赐也。何敢望回。虽长卿慕蔺心宗慕于玉宗。故有以也。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自许亦颜之士也。或人许焉。悰不知终所。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姓名不详,高宗时人。《全唐诗》存诗1首,出自《广弘明集》卷三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2—682 【介绍】: 唐僧。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之一。京兆长安人,俗姓尉迟,字洪道。十七岁出家,为玄奘弟子。受瑜伽唯识宗,又从学因明学。著论凡百部,时号“百本论师”、“百部疏主”。性豪侈,出必三车,亦号“三车法师”。从玄奘译经于慈恩寺之翻经院,勤著述,后人呼为慈恩法师,后尊为法相显理宗。有《成唯识论述记》、《因明入正理论疏》、《弥勒上生经疏》、《法华经疏》等。
全唐诗续补遗
窥基,姓尉迟,字洪道,长安人。玄奘弟子。入慈恩寺随师译经,著作甚多。世称慈恩大师。永淳元年卒,年五十一。诗一首。(《全唐诗》无窥基诗,传据《宋高僧传》卷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字洪道。姓尉迟氏。裔出拓拔魏之尉迟部。今为京兆人。祖罗迦。隋代州西镇将。考宗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由县开国公。其鄂国公恭则诸父也。母裴氏梦吞月轮而孕。及生与群儿异。其自序云。九岁丁内艰。渐疏浮俗。至年十七。遂预缁林。师事玄奘法师。学五天竺语。始住广福寺。寻迁大慈恩寺。明敏绝人。其犍度跋渠。过目即忆。年二十五。诏入译馆。时奘师方译唯识论。诏基与昉尚光寺。同职润色。基慨然请独任其责。奘许之。而辞其佗。于是随译随疏。旦夕讲说。即欲流通。而西明寺测法师者。俊快才也。赂阍者窥瞰得之。乃于其寺鸣犍稚。集僧开演。基闻之而惭。奘勉之曰。测公未达因明。那足弘演。遂为披究陈那三枝纵横立破述义命章等指。而基进矣。且尝谓之曰。瑜伽五性宗法。惟汝知之。后登太行。历五台。夜宿西河古佛宇中。梦身居半岩。觉无量人唱苦恼声。旋陟层峰。皆琉璃色。尽见诸国仰望一城。城中有声曰。住住。咄。基公未合至此。顷之。二天童自城出。问曰。汝见山下罪苦众生否。答曰。我闻其声。不见其形也。童子投与之剑曰。汝剖腹当见矣。基剖之。有光二道出腹中。辉映山下无数受苦之人。童子入城。持纸二轴及笔。委之而去。且尤未决其梦。是夕寺光发藏中。探之得弥勒上生经。始寤前梦。必慈氏俾之造疏耳。援毫之次。得舍利。如含挑如黄梁粒。相连而陨。皆红润可爱者无数。初奘公之发西竺也。从尼犍子卜之。曰吉。弟子生矣。则知奘公之业。而基承之。夫岂其偶然哉。自博陵出法华大疏以扬化。而归京师。常与翻译。旧人律师宣公往来。宣公者不测人也。每日中则诸天送供。一日基往。送供者久不至。基去乃至。宣问之。答曰。适以大乘菩萨在。善神翼卫者多。我曹无路而入。故迟耳。永淳元年壬午十一月十三日。以疾卒于慈恩寺翻经馆。寿五十一。葬樊村。祔三藏奘法师之莹。基平生造弥勒像。日对其像。诵菩萨戒一遍。复于五台。琢玉石文殊菩萨像。书金字般若经。生则体发光明。烂然不可正视。死而迁塔。则见齿四十根。如玉。不小坏。噫异哉。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窥基。字洪道。姓尉迟氏。京兆长安人也。尉迟之先与后魏同起。号尉迟部。如中华之诸侯国。入华则以部为姓也。魏平东将军说。六代孙孟都生罗迦。为隋代州西镇将。乃基祖焉。考讳宗。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由县开国公。其鄂国公德则诸父也。唐书有传。基母裴氏。梦掌月轮吞之。寤而有孕。及乎盈月诞。弥与群儿弗类。数方诵习神晤精爽。奘师始因陌上见其眉秀目朗举措疏略曰将家之种不谬也哉。脱或因缘。相扣度为弟子。则吾法有寄矣。复念在印度时计回程次。就尼犍子边。占得卦甚吉。师但东归哲资生矣。遂造北门将军微讽之出家。父曰。伊类粗悍那胜教诏。奘曰。此之器度非将军不生。非某不识。父虽然诺。基亦强拒。激勉再三。拜以从命。奋然抗声曰。听我三事方誓出家。不断情欲荤血过中食也。奘先以欲勾牵。后今入佛智。佯而肯焉。行驾累载前之所欲。故关辅语曰三车和尚。即贞观二十二年也。一基自序云。九岁丁艰渐疏浮俗。若然者三车之说。乃厚诬也。至年十七遂预缁林。及乎入法。奉敕为奘师弟子。始住广福寺。寻奉别敕选聪慧颖脱者。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师学五竺语。解纷开结统综条然。闻见者无不叹伏。凡百犍度跋渠。一览无差。宁劳再忆。年二十五应诏译经。讲通大小乘教三十馀本。创意留心勤勤著述。盖切问而近思。其则不远矣。造疏计可百本。奘所译唯识论。初与昉尚光四人同受润色执笔捡文纂义。数朝之后基求退焉。奘问之。对曰。夕梦金容晨趋白马。虽得法门之糟粕。然失玄源之醇粹。某不愿立功于参糅。若意成一本。受责则有所归。奘遂许之。以理遣三贤独委于基。此乃量材授任也。时随受撰录所闻。讲周疏毕。无何西明寺测法师亦俊朗之器。于唯识论讲场得计于阍者赂之以金。潜隐厥形。听寻联缀亦疏通论旨。犹数座方毕测于西明寺鸣椎集僧称讲此论。基闻之惭居其后不胜怅怏。奘勉之曰。测公虽造疏未达因明。遂为讲陈那之论。基大善三支。纵横立破述义命章。前无与比。又云。请奘师唯为己讲瑜伽论。还被测公同前盗听先讲。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则否。后躬游五台山登太行。至西河古佛宇中宿。梦身在半山岩下有无量人唱苦声。冥昧之间初不忍闻。徙步陟彼层峰。皆琉璃色。尽见诸国土。仰望一城。城中有声曰。住住。咄基公未合到此。斯须二天童自城出。问曰。汝见山下罪苦众生否。答曰。我闻声而不见形。童子遂投与剑一镡曰。剖腹当见矣。基自剖之。腹开有光两道晖映山下。见无数人受其极苦。时童子入城持纸二轴及笔投之。捧得而去。及旦惊异未已。过信夜寺中有光。久而不灭。寻视之数轴发光者。探之得弥勒上生经。乃忆前梦必慈氏令我造疏通畅厥理耳。遂援毫次。笔锋有舍利二七粒而陨。如吴含桃许大。红色可爱。次零然而下者。状如黄梁粟粒。一云。行至太原传法。三车自随。前乘经论箱帙。中乘自御。后乘家妓女仆食馔。于路间遇一老父。问乘何人。对曰。家属。父曰。知法甚精。携家属偕。恐不称教基闻之顿悔前非。翛然独往。老父则文殊菩萨也。此亦卮语矣。随奘在玉华宫。参译之际三车何处安置乎。基随处化徒。获益者众。东行博陵有请讲法华经。遂造大疏焉。及归本寺恒与翻译旧人往还。屡谒宣律师。宣每有诸天王使者执事。或冥告杂务。尔日基去方来。宣怪其迟暮。对曰。适者大乘菩萨在此。善神翼从者多。我曹神通为他所制。故尔。以永淳元年壬午示疾。至十一月十三日。长往于慈恩寺翻经院。春秋五十一。法腊无闻。葬于樊村北渠。祔三藏奘师茔陇焉。弟子哀恸。馀外执绋。会葬黑白之众盈于山谷。基生常勇进造弥勒像。对其像日诵菩萨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志也。乃发通身光瑞。烂然可观。复于五台造玉石文殊菩萨像。写金字般若经毕。亦发神光焉。弟子相继取基为折中。视之如奘在焉。太和四年庚戌七月癸酉。迁塔于平原。大安国寺沙门令俭检校塔亭。徙棺见基齿。有四十根不断玉如。众弹指言。是佛之一相焉。凡今天下佛寺图形。号曰百本疏主真高宗大帝制赞。一云玄宗。然基魁梧堂堂。有桓赳之气。而慈济之心。诲人不倦。自天然也。其符彩则项负玉枕。面部宏伟交手十指若印契焉。名讳上字多出没不同者。为以慈恩传中云。奘师龙朔三年于玉华宫译大般若经终笔。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闻。请御制序。至十二月七日。通事舍人冯义宣。由此云。灵基开元录为窥基。或言乘基非也。彼曰大乘基。盖慧立彦悰。不全斥故云大乘基。如言不听泰耳。犹谨遣大乘光奉表同也。今海内呼慈恩法师焉。 系曰。性相义门至唐方见大备也。奘师为瑜伽唯识开创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唯祖与宗百世不除之祀也。盖功德被物。广矣。大矣。奘苟无基则何祖张其学乎。开天下人眼目乎。二师立功与言。俱不朽也。然则基也。鄂公犹子。奘师门生。所谓将家来为法将。千载一人而已。故书有之。厥父菑厥子乃肯播。矧能肯穫。其百本疏主之谓欤。
神僧传·卷第六
释窥基。字洪道。姓尉迟氏。京兆长安人也。初基之生母裴氏。梦掌月轮吞之。寤而有孕。及乎盈月弥。与群儿弗类。数方诵习神晤精爽。至年十七遂预缁林。及乎入法奉敕为奘弟子。始住广福寺。寻奉敕选聪慧颖脱者。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师学诸佛法。后游五台山登太行。至西河古佛宇中宿。梦身在半山岩下有无量人唱苦声。冥昧之间初不忍闻。徒步陟彼层峰。皆琉璃色。尽见诸国土仰望一城。城中有声曰。住住咄。基公未合到此。斯须二天童自城出。问曰。汝见山下罪苦众生否。答曰。我闻声而不见形。童子遂投与一剑曰。剖腹当见矣。基自剖之。腹开有光两道晖映山下。见无数人受苦。时童子入城持纸二及笔投捧而去。基极惊异。明日于寺中得弥勒上生经。以为弥勒化现。欲开广之。遂援毫而授。笔端舍利累累而下。尝造玉文殊像及金写大般若经。皆获瑞应。初宣律师以弘律感天厨供馔。每薄基三车之玩不甚为礼。基尝访宣。其日过午。而天馔不至。及基辞去天神乃降。宣责以后时。天神曰。适见大乘菩萨在此。翊卫严甚。故无自而入。宣闻之大惊。于是遐迩增敬焉。先是奘公亲搜西域戒贤瑜伽师地论惟识宗。而师尽领其妙。世谓之慈恩教。以永淳元年十一月十三日卒于慈恩寺翻经院。春秋五十一。
韦慈藏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人。善医术,与洛阳人张文仲、李虔纵并以方药擅名。自武则天、中宗以后,诸业医者咸推重之。中宗景龙中,历官光禄卿。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额田,日本漆下郡人。少出家。武后长安元年(701)入唐留学,习三论宗。学业颖秀,曾入内宫讲经。玄宗开元六年(718)归日本,后因性鲠直而解任。晚年受命依长安西明寺之规模,建造大安寺。卒年不详。事迹据《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本《怀风藻》注。《怀风藻》收其在唐所作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