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十四
法慈亦名道慈,豫州沙门。(晋末别有道慈序《中阿含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南兰陵人,字景慈。萧道生子。仕宋,官至正员郎,卒于宋世。齐高帝建元初,追封始安靖王,谥靖世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1—491 【介绍】: 南齐琅邪临沂人,字伯宝。王僧虔子。少与从弟王俭共学书。历任吴郡太守、大司马长史、侍中、司徒左长史。子王观尚武帝长女,女为江夏王萧锋妃。慈患脚疾,武帝特许乘车在仗后。
全齐文·卷八
慈字伯宝,僧虔子。仕宋为秘书郎、太子舍人,入齐为安成王抚军主簿,转记室。迁秘书丞、司徒左西属、右长史,试守新安太守、黄门郎、太子中庶子,领射声校尉、安成王冠军、豫章王司空长史、司徒左长史、兼侍中。出为辅国将军、豫章内史,以父忧去。起为建武将军、吴郡太守。迁宁朔将军、大司马长史,重除侍中,领步兵校尉。转冠军将军、司徒左长史,出为东海太守,行徐州事。还为庐陵王中军长史,未拜。永明九年卒,赠太常,谥曰懿子。
于义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4—583 【介绍】: 隋河南洛阳人,字慈恭。于谨子。少谨严,笃志好学。北周时任安武太守,不尚威刑,以德化人,风教大洽。进封建平郡公,历西兖、瓜、邵三州刺史。杨坚为相时以行军总管讨王谦,破之。拜潼州总管,进上柱国。以疾免职。卒谥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1 【介绍】: 隋扶风人。少沉谨,有才干。初仕于北周至工部上大夫。入隋,进爵安平郡公,拜太府卿。疏滑水以利漕运,渠成,领太子左卫率,判工部、民部二部尚书,进位大将军。奏罢各台省府寺以置廨钱收息取给与民争利,以给职田代之。帝纳其奏。后出为淅州刺史,迁洪州总管,所在俱有惠政。卒于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2—? 【介绍】: 隋魏郡临漳人,名慈,以字行。陆爽子。音韵学家。敏于学,任承奉郎。后以父得罪文帝,坐除名。与刘瑧、萧该、颜之推等讨论汉魏六朝反切旧文得失,评议古今音韵是非。文帝仁寿元年,撰《切韵》五卷,成为唐宋韵书之蓝本。原书已佚,敦煌遗书有唐写残卷数种。
全隋文·卷二十七
法言名慈,以字行,魏郡临漳人。开皇中,为承奉郎。父爽,尝奏更皇太子诸子名字。及太子废,而爽先卒,文帝追案,坐除名。有《切韵》五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16 【介绍】: 隋信都长乐人,字无逸。冯子琮子。在北齐,以皇室戚属故,年十四,为淮南王参军。入隋,累拜尚书兵曹郎。李密兵围东都,诏慈明追击密,被执。密欲降之,慈明不屈,为翟让所杀。谥壮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8 【介绍】: 隋末唐初陇西人。隋时娶唐高祖李渊女(入唐封桂阳公主,改长广公主)。李渊起兵入长安后,拜开化郡公,为相国府文学。唐开国后,进兵部侍郎、驸马都尉。武德元年为华州刺史。为尧君素所杀。谥忠。
赵慈皓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天水西县人。太宗贞观元年,为豳州治中。时李艺据泾州反,诈称奉密敕,勒兵入朝,至豳州,慈皓出谒,阴与统军图之。事泄,为艺所囚。后官巴州刺史。高宗永徽二年,为曹王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新罗国王诸公子也。金氏。父武。林官为苏判异。贵如中朝一品。然素谙佛理。而未有嗣息。乃造观音经千部。因致祈祷意。且曰苟有所出。将使续慧命。而度生类。非敢冀以亢家门显祖宗也。既而其母梦星入怀以娠。及其娩。适与先佛同月日。识者以为瑞。性聪敏。入小学即能遍览。稍长益习空寂法。而世俗念无所蒂芥。会并丧二亲。寻麻衣草屦。遁居林壑。构小室。周树荆棘。坐则悬发梁上。小困则顿撼钩刺。辄至醒寤。所脩白骨观。日以明利。而无复昏散二障矣。俄而王以其次当绍位。屡徵不为起。复遣使谓曰。能起则已。否将造山手刃之。藏曰。吾宁持戒死。无或犯戒生。王闻而愧服焉。遂命薙落受具。久之屏绝往来。粮粒空乏。时有异乌。衔果馈献。亦就藏掌共食。每候日中以为常。然尤愧于无以利物。尝梦伟丈夫二人语曰。卿欲何为。藏曰。惟欲利众生耳。丈夫以五戒法授之曰。是可以利众生者。且曰。吾以悯汝故。自忉利天来。语讫而觉。于是藏出山仅一月。士女之获授五戒者。遍国中。贞观十二年。偕弟子僧实等十馀人。至京师。诏住胜光别院。共施丰缛。而或有以其充物动忮心者。夜闯其户。则惊悸莫敢前。旦从藏悔罪受戒而去。当是时。虽生盲者。见藏则复睹。以故远近趋附。日千计。 上以其地非藏所堪处。诏徙终南山云际寺。别居嵰崿之上。以避喧坌。而鬼神多就受戒。尝患痍疹。见受戒神。为之摩抚而愈。如是阅三夏。 一日有大神。拥众无数。皆带甲持仗。扶金舆而前曰。迎慈藏。复有大神。力拒不许迎。顷之臭气蓬勃。一弟子暴卒。久而稣。藏即就绳床。召众诀别。悉出诸衣物。行僧德施法。忽觉香气。通畅内外。是夕梦。有神报藏曰。自今而后。寿可八十馀也。十七年。其王上表朝廷。乞藏还本国。诏可。藏始下山。诏慰问赐帛二百疋。用充衣服费。及诏入内。赐衲伽梨一领。杂䌽五百段。东宫亦致二百段。仍于弘福寺。会诸大德设斋。作太常九部乐。度僧八人。以荣其归。藏又请经一藏并像设供仪等。于是其王以藏为大国统。住王芬寺。筑院度人。以示优渥。夏入王宫。讲大乘论。又讲菩萨戒本于皇龙寺。凡七昼夜祥云瑞雾。覆所讲之堂。甘露降于林木。海东戒法之兴。于斯为盛。藏以海东夷俗。必一𨤲正。以彷佛华夏。故儒林梵苑至今可观。皆是藏之遗志焉。 又圆胜者。辰韩人也。贞观初。西游中国法肆。晚与藏东返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护法下
释慈藏。姓金氏。新罗国人。其先三韩之后也。中古之时。辰韩马韩卞韩。率其部属。各有魁长。案梁贡职图。其新罗国。魏曰斯卢。宋曰新罗。本东夷辰韩之国矣。藏父名武林。官至苏判异(以本王族比唐一品)既向高位。筹议攸归。而绝无后嗣。幽忧每积。素仰佛理乃求加护。广请大舍祈心佛法。并造千部观音。希生一息。后若成长。愿发道心度诸生类。冥祥显应。梦星坠入怀。因即有娠。以四月八日诞。载良晨。道俗衔庆希有瑞也。年过小学。神睿澄兰独拔恒心。而于世数史籍略皆周览。情意漠漠无心染趣。会二亲俱丧。转厌世华。深体无常终归空寂。乃捐舍妻子第宅田园。随须便给行悲敬业。子尔只身投于林壑。粗服草屩用卒馀报。遂登峭隒独静行禅。不避虎兕常思难施。时或弊睡心行将徵。遂居小室。周障棘刺露身直坐。动便刺肉。悬发在梁。用祛昏漠。修白骨观转向明利。而冥行显被物望所归。位当宰相频徵不就。王大怒。敕往山所将加手刃。藏曰。吾宁持戒一日而死。不愿一生破戒而生。使者见之不敢加刃。以事上闻。王愧服焉。放令出家任修道业。即又深隐。外绝来往。粮粒固穷。以死为命。便感异鸟各衔诸果就手送与。鸟于藏手就而共食。时至必尔。初无乖候。斯行感玄徵。罕有联者。而常怀戚戚慈哀含识。作何方便令免生死。遂于眠寐见二丈夫曰。卿在幽隐欲为何利。藏曰。惟为利益众生。乃授藏五戒讫曰。可将此五戒利益众生。又告藏曰。吾从忉利天来。故授汝戒。因腾空灭。于是出山。一月之间国中士女咸受五戒。又深惟曰。生在边壤佛法未弘。自非目验无由承奉。乃启本王西观大化。以贞观十二年。将领门人僧实等十有馀人。东辞至京。蒙敕慰抚。胜光别院厚礼殊供。人物繁拥财事既积。便来外盗。贼者将取心战自惊。返来露过。便授其戒。有患生盲。诣藏陈忏后还得眼。由斯祥应。从受戒者日有千计。性乐栖静。启敕入山。于终南云际寺东悬崿之上。架室居焉。旦夕人神归戒又集。时染少疹。见受戒神为摩所苦。寻即除愈。往还三夏常在此山。将事东蕃。辞下云际。见大鬼神其众无数。带甲持仗云。将此金舆迎取慈藏。复见大神与之共斗拒不许迎。藏闻臭气塞谷蓬勃。即就绳床。通告诀别。其一弟子又被鬼打躄死乃苏。藏即舍诸衣财。行僧德施。又闻香气遍满身心。神语藏曰。今者不死。八十馀矣。既而入京。蒙敕慰问。赐绢二百匹。用充衣服贞观十七年。本国请还。启敕蒙许。引藏入宫。赐纳一领杂䌽五百段。东宫赐二百段。仍于弘福寺为国设大斋。大德法集。并度八人。又敕太常九部供养。藏以本朝经像彫落未全。遂得藏经一部并诸妙像幡花盖具堪为福利者。赍还本国。既达乡坏。倾国来迎。一代佛法于斯兴显。王以藏景仰大国。弘持正教。非夫纲理。无以肃清乃敕藏为大国统。住王芬寺。寺即王之所造。又别筑精院。别度十人恒充给侍。又请入宫。一夏讲摄大乘论。晚又于皇龙寺讲菩萨戒本。七日七夜天降甘露。云雾奄蔼覆所讲堂。四部兴嗟声望弥远。及散席日。从受戒者其量云从。因之革厉十室而九。藏属斯嘉运。勇锐由来。所有衣资并充檀舍。惟事头陀。兰若综业。正以青丘佛法东渐百龄。至于住持修奉盖阙。乃与诸宰伯祥评纪正。时王臣上下。佥议攸归。一切佛法须有规猷。并委僧统藏令僧尼五部各增旧习。更置纲管。监察维持。半月说戒依律忏除。春冬总试令知持犯。又置巡使。遍历诸寺诫励说法。严饰佛像营理众业。镇以为常。据斯以言。护法菩萨即斯人矣。又别造寺塔十有馀所。每一兴建合国俱崇。藏乃发愿曰。若所造有灵。希现异相。便感舍利在诸巾钵。大众悲庆积施如山。便为受戒。行善遂广。又以习俗服章中华有革。藏惟归崇正朔义岂贰心。以事商量举国咸遂。通改边服一准唐仪。所以每年朝集位在上蕃。任官游践并同华夏。据事以量通古难例。撰诸经戒疏十馀卷。出观行法一卷。盛流彼国。有沙门圆胜者。本族辰韩清慎僧也。以贞观初年。来仪京辇遍陶法肆。闻持镜晓志存定摄。护法为心。与藏齐襟秉维城堑。及同返国大敞行途讲开律部。惟其光肇自昔东蕃有来西学。经术虽闻无行戒检。缘搆既重。今则三学备焉。是知通法护法代有斯人。中浊边清于斯验矣。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金。新罗国人。其先三韩之后。东方辰韩国也。藏父名武林。官至苏判。异(北唐一品)享高位。而无后嗣。幽忧每积。素仰佛理。乃求加护。广请大舍。祈心佛法。并造千部观音。希生一息。后若成长。愿发道心。度诸生类。冥祥显应。梦星坠入怀。因即有娠。以四月八日诞。年过小学。神睿澄简。世数史籍。略皆周览。会二亲俱丧。转厌世华。深体无常。终归空寂。乃捐舍妻子。第宅田园。随须便给。孑尔只身。投于林壑。粗服草屩。独静行禅。时或毙睡。遂居小室。周障棘刺。露身直坐。动便刺肉。悬发在梁。用祛昏漠。物望所归。位当宰相。频徵不就。王大怒。敕住山所将加手刃。藏曰。吾宁持戒一日而死。不愿一生破戒而生。使者惧之。不敢加刃。以事上闻。王愧服焉。放令出家。任修道业。即又深隐。外绝来往。粮粒固穷。以死为命。便感异鸟各衔诸果。就手送与。鸟于藏手。就而共食。时至必尔。初无乖候。常怀戚戚。慈哀含识。作何方便。令免生死。遂于眠𥧌。见二丈夫曰。卿在幽隐。欲为何利。藏曰。唯为利益众生。乃授藏五戒讫曰。可将此五戒。利益众生。藏于是出山。一月之间。国中士女。咸受五戒。又深唯曰。生在边壤。佛法未弘。自非目验。无由承奉。乃启本王。西观大化。以贞观十二年。领门人僧实等。十有馀人。东辞至京。蒙敕慰抚胜光别院。厚礼殊供。人物繁拥。财事既积。贼者将取。心颤自惊。反来露过。便受其戒。有患生盲。诣藏陈忏。后还得眼。由斯祥应。从受戒者。日有千计。性乐栖静。启敕入山。于终南云际寺东。悬崿之上。架室居焉。旦夕人神归戒。往还三夏。常在此山。将事东蕃。辞下云际。见大鬼神。其众无数。带甲持仗。云将此金舆。迎取慈藏。复见大神与之共斗。拒不许迎。神语藏曰。今者不死。八十馀矣。既而入京。蒙敕慰问。赐绢二百疋。用充衣服。贞观十七年。本国请还。启敕蒙许。引藏入宫。赐衲一领。杂䌽五百段。东宫赐二百段。仍于弘福寺。为国设大斋。大德法集。并度八人。又敕太常九部供养。藏以本朝经像。凋落未全。遂得藏经一部。并诸妙像。幡花盖具。堪为福利者。赍还本国。既达乡壤。倾国来迎。一代佛法。于斯兴显。王以藏景仰大国。弘持正教。非夫纲理。无以肃清。乃敕藏为大国统。住王芬寺。又别筑精院。别度十人。恒充给侍。请入宫一夏。讲大乘论。晚又于皇龙寺。讲菩萨戒本。七日七夜。天降甘露。云雾𩃗霭。覆所讲堂。四部兴嗟。声望弥远。藏属斯嘉运。所有衣资。并充檀舍。唯事头陀。兰若综业。正以青丘佛法。东渐百龄。乃与诸宰。详评纪正。一切佛法。须有规猷。并委僧统。藏令僧尼五部。各增旧习。更置纲管。监察维持。半月说戒。依律忏除。春冬总试。令知持犯。又置巡使。遍历诸寺。诚厉说法。严饰佛像。营理众业。镇以为常。又别造寺塔。十有馀所。藏乃发愿曰。若所造有灵。希现异相。便感舍利。在诸巾钵。大众悲庆。积施如山。便为受戒。行善遂广。又以习俗服章。华中外革。藏唯归崇正朔。举国咸遂。通改边服。一准唐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于玄学儒学,颇见精微,工辞笔,超越流辈。太宗贞观末至京师,求法于玄奘。慧立撰《慈恩五藏行传》,未竣而卒,悰重新排次,作序,修饰补充,名曰《笺述》,于武则天垂拱四年成书。后不知终所。
全唐文·卷九百五
彦悰。京兆大慈恩寺沙门。贞观末求法于三藏法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久游三藏奘师之门。贞观末。翻译馆开人物尤盛。光宝之徒角立。而悰长于著述。与沙门慧立相流亚。立尝作三藏西域记备言所历诸国山川形胜。道里夷险。风俗美陋。而悰为之笺释。以行世云。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彦悰。未知何许人也。贞观之末观光上京。求法于三藏法师之门。然其才不迨光宝。遍长缀习学耳。于玄儒之业颇见精微。辞笔之能殊超流辈。有魏国西寺沙门慧立。性气炰炰。以护法为己任。著传五卷。专记三藏自贞观中一行盛化及西域所历夷险等。号慈恩传。盖取寺题也。及削藁云毕。虑遗诸美。遂藏于地穴。至疾亟命门徒掘土出之而卒。其本数年流散他所。搜购乃获。弟子等命悰。排次之。序引之。或文未允。或事稍亏。重更伸明。曰笺述是也。乃象郑司农笺毛之诂训也。或有调之。曰子与隋彦悰相去几何。对曰赐也。何敢望回。虽长卿慕蔺心宗慕于玉宗。故有以也。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自许亦颜之士也。或人许焉。悰不知终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2—682 【介绍】: 唐僧。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之一。京兆长安人,俗姓尉迟,字洪道。十七岁出家,为玄奘弟子。受瑜伽唯识宗,又从学因明学。著论凡百部,时号“百本论师”、“百部疏主”。性豪侈,出必三车,亦号“三车法师”。从玄奘译经于慈恩寺之翻经院,勤著述,后人呼为慈恩法师,后尊为法相显理宗。有《成唯识论述记》、《因明入正理论疏》、《弥勒上生经疏》、《法华经疏》等。
全唐诗续补遗
窥基,姓尉迟,字洪道,长安人。玄奘弟子。入慈恩寺随师译经,著作甚多。世称慈恩大师。永淳元年卒,年五十一。诗一首。(《全唐诗》无窥基诗,传据《宋高僧传》卷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字洪道。姓尉迟氏。裔出拓拔魏之尉迟部。今为京兆人。祖罗迦。隋代州西镇将。考宗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由县开国公。其鄂国公恭则诸父也。母裴氏梦吞月轮而孕。及生与群儿异。其自序云。九岁丁内艰。渐疏浮俗。至年十七。遂预缁林。师事玄奘法师。学五天竺语。始住广福寺。寻迁大慈恩寺。明敏绝人。其犍度跋渠。过目即忆。年二十五。诏入译馆。时奘师方译唯识论。诏基与昉尚光寺。同职润色。基慨然请独任其责。奘许之。而辞其佗。于是随译随疏。旦夕讲说。即欲流通。而西明寺测法师者。俊快才也。赂阍者窥瞰得之。乃于其寺鸣犍稚。集僧开演。基闻之而惭。奘勉之曰。测公未达因明。那足弘演。遂为披究陈那三枝纵横立破述义命章等指。而基进矣。且尝谓之曰。瑜伽五性宗法。惟汝知之。后登太行。历五台。夜宿西河古佛宇中。梦身居半岩。觉无量人唱苦恼声。旋陟层峰。皆琉璃色。尽见诸国仰望一城。城中有声曰。住住。咄。基公未合至此。顷之。二天童自城出。问曰。汝见山下罪苦众生否。答曰。我闻其声。不见其形也。童子投与之剑曰。汝剖腹当见矣。基剖之。有光二道出腹中。辉映山下无数受苦之人。童子入城。持纸二轴及笔。委之而去。且尤未决其梦。是夕寺光发藏中。探之得弥勒上生经。始寤前梦。必慈氏俾之造疏耳。援毫之次。得舍利。如含挑如黄梁粒。相连而陨。皆红润可爱者无数。初奘公之发西竺也。从尼犍子卜之。曰吉。弟子生矣。则知奘公之业。而基承之。夫岂其偶然哉。自博陵出法华大疏以扬化。而归京师。常与翻译。旧人律师宣公往来。宣公者不测人也。每日中则诸天送供。一日基往。送供者久不至。基去乃至。宣问之。答曰。适以大乘菩萨在。善神翼卫者多。我曹无路而入。故迟耳。永淳元年壬午十一月十三日。以疾卒于慈恩寺翻经馆。寿五十一。葬樊村。祔三藏奘法师之莹。基平生造弥勒像。日对其像。诵菩萨戒一遍。复于五台。琢玉石文殊菩萨像。书金字般若经。生则体发光明。烂然不可正视。死而迁塔。则见齿四十根。如玉。不小坏。噫异哉。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窥基。字洪道。姓尉迟氏。京兆长安人也。尉迟之先与后魏同起。号尉迟部。如中华之诸侯国。入华则以部为姓也。魏平东将军说。六代孙孟都生罗迦。为隋代州西镇将。乃基祖焉。考讳宗。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由县开国公。其鄂国公德则诸父也。唐书有传。基母裴氏。梦掌月轮吞之。寤而有孕。及乎盈月诞。弥与群儿弗类。数方诵习神晤精爽。奘师始因陌上见其眉秀目朗举措疏略曰将家之种不谬也哉。脱或因缘。相扣度为弟子。则吾法有寄矣。复念在印度时计回程次。就尼犍子边。占得卦甚吉。师但东归哲资生矣。遂造北门将军微讽之出家。父曰。伊类粗悍那胜教诏。奘曰。此之器度非将军不生。非某不识。父虽然诺。基亦强拒。激勉再三。拜以从命。奋然抗声曰。听我三事方誓出家。不断情欲荤血过中食也。奘先以欲勾牵。后今入佛智。佯而肯焉。行驾累载前之所欲。故关辅语曰三车和尚。即贞观二十二年也。一基自序云。九岁丁艰渐疏浮俗。若然者三车之说。乃厚诬也。至年十七遂预缁林。及乎入法。奉敕为奘师弟子。始住广福寺。寻奉别敕选聪慧颖脱者。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师学五竺语。解纷开结统综条然。闻见者无不叹伏。凡百犍度跋渠。一览无差。宁劳再忆。年二十五应诏译经。讲通大小乘教三十馀本。创意留心勤勤著述。盖切问而近思。其则不远矣。造疏计可百本。奘所译唯识论。初与昉尚光四人同受润色执笔捡文纂义。数朝之后基求退焉。奘问之。对曰。夕梦金容晨趋白马。虽得法门之糟粕。然失玄源之醇粹。某不愿立功于参糅。若意成一本。受责则有所归。奘遂许之。以理遣三贤独委于基。此乃量材授任也。时随受撰录所闻。讲周疏毕。无何西明寺测法师亦俊朗之器。于唯识论讲场得计于阍者赂之以金。潜隐厥形。听寻联缀亦疏通论旨。犹数座方毕测于西明寺鸣椎集僧称讲此论。基闻之惭居其后不胜怅怏。奘勉之曰。测公虽造疏未达因明。遂为讲陈那之论。基大善三支。纵横立破述义命章。前无与比。又云。请奘师唯为己讲瑜伽论。还被测公同前盗听先讲。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则否。后躬游五台山登太行。至西河古佛宇中宿。梦身在半山岩下有无量人唱苦声。冥昧之间初不忍闻。徙步陟彼层峰。皆琉璃色。尽见诸国土。仰望一城。城中有声曰。住住。咄基公未合到此。斯须二天童自城出。问曰。汝见山下罪苦众生否。答曰。我闻声而不见形。童子遂投与剑一镡曰。剖腹当见矣。基自剖之。腹开有光两道晖映山下。见无数人受其极苦。时童子入城持纸二轴及笔投之。捧得而去。及旦惊异未已。过信夜寺中有光。久而不灭。寻视之数轴发光者。探之得弥勒上生经。乃忆前梦必慈氏令我造疏通畅厥理耳。遂援毫次。笔锋有舍利二七粒而陨。如吴含桃许大。红色可爱。次零然而下者。状如黄梁粟粒。一云。行至太原传法。三车自随。前乘经论箱帙。中乘自御。后乘家妓女仆食馔。于路间遇一老父。问乘何人。对曰。家属。父曰。知法甚精。携家属偕。恐不称教基闻之顿悔前非。翛然独往。老父则文殊菩萨也。此亦卮语矣。随奘在玉华宫。参译之际三车何处安置乎。基随处化徒。获益者众。东行博陵有请讲法华经。遂造大疏焉。及归本寺恒与翻译旧人往还。屡谒宣律师。宣每有诸天王使者执事。或冥告杂务。尔日基去方来。宣怪其迟暮。对曰。适者大乘菩萨在此。善神翼从者多。我曹神通为他所制。故尔。以永淳元年壬午示疾。至十一月十三日。长往于慈恩寺翻经院。春秋五十一。法腊无闻。葬于樊村北渠。祔三藏奘师茔陇焉。弟子哀恸。馀外执绋。会葬黑白之众盈于山谷。基生常勇进造弥勒像。对其像日诵菩萨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志也。乃发通身光瑞。烂然可观。复于五台造玉石文殊菩萨像。写金字般若经毕。亦发神光焉。弟子相继取基为折中。视之如奘在焉。太和四年庚戌七月癸酉。迁塔于平原。大安国寺沙门令俭检校塔亭。徙棺见基齿。有四十根不断玉如。众弹指言。是佛之一相焉。凡今天下佛寺图形。号曰百本疏主真高宗大帝制赞。一云玄宗。然基魁梧堂堂。有桓赳之气。而慈济之心。诲人不倦。自天然也。其符彩则项负玉枕。面部宏伟交手十指若印契焉。名讳上字多出没不同者。为以慈恩传中云。奘师龙朔三年于玉华宫译大般若经终笔。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闻。请御制序。至十二月七日。通事舍人冯义宣。由此云。灵基开元录为窥基。或言乘基非也。彼曰大乘基。盖慧立彦悰。不全斥故云大乘基。如言不听泰耳。犹谨遣大乘光奉表同也。今海内呼慈恩法师焉。 系曰。性相义门至唐方见大备也。奘师为瑜伽唯识开创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唯祖与宗百世不除之祀也。盖功德被物。广矣。大矣。奘苟无基则何祖张其学乎。开天下人眼目乎。二师立功与言。俱不朽也。然则基也。鄂公犹子。奘师门生。所谓将家来为法将。千载一人而已。故书有之。厥父菑厥子乃肯播。矧能肯穫。其百本疏主之谓欤。
神僧传·卷第六
释窥基。字洪道。姓尉迟氏。京兆长安人也。初基之生母裴氏。梦掌月轮吞之。寤而有孕。及乎盈月弥。与群儿弗类。数方诵习神晤精爽。至年十七遂预缁林。及乎入法奉敕为奘弟子。始住广福寺。寻奉敕选聪慧颖脱者。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师学诸佛法。后游五台山登太行。至西河古佛宇中宿。梦身在半山岩下有无量人唱苦声。冥昧之间初不忍闻。徒步陟彼层峰。皆琉璃色。尽见诸国土仰望一城。城中有声曰。住住咄。基公未合到此。斯须二天童自城出。问曰。汝见山下罪苦众生否。答曰。我闻声而不见形。童子遂投与一剑曰。剖腹当见矣。基自剖之。腹开有光两道晖映山下。见无数人受苦。时童子入城持纸二及笔投捧而去。基极惊异。明日于寺中得弥勒上生经。以为弥勒化现。欲开广之。遂援毫而授。笔端舍利累累而下。尝造玉文殊像及金写大般若经。皆获瑞应。初宣律师以弘律感天厨供馔。每薄基三车之玩不甚为礼。基尝访宣。其日过午。而天馔不至。及基辞去天神乃降。宣责以后时。天神曰。适见大乘菩萨在此。翊卫严甚。故无自而入。宣闻之大惊。于是遐迩增敬焉。先是奘公亲搜西域戒贤瑜伽师地论惟识宗。而师尽领其妙。世谓之慈恩教。以永淳元年十一月十三日卒于慈恩寺翻经院。春秋五十一。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姓名不详,高宗时人。《全唐诗》存诗1首,出自《广弘明集》卷三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9—729 【介绍】: 唐湖州长城人,世居冯翊,字元固。徐齐𦕃子。秀才。为汾州参军,迁万年主簿。武后圣历中,杨再思引为判官。属文典厚,再思每目为凤阁舍人样。与张说等预修《三教珠英》,历迁给事中、礼部侍郎。睿宗立,累进黄门侍郎,出为绛州刺史。久之,授秘书监。玄宗时,为集贤院学士,副张说知院事。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著作甚富,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与人合编《初学纪》。卒谥文。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9 字元固,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徙居冯翊(今陕西大荔)。少好学,遍览经史。举进士,补汾州参军,累迁太子文学。预修《三教珠英》成,拜司封员外郎,进司封郎中。中宗神龙中,迁给事中,刑部侍郎,转礼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睿宗即位,授太子右庶子,兼崇文馆学士,进封东海郡公。迁右散骑常侍,拜黄门侍郎。出为绛州刺史,历永、蕲、棣、衢四郡。玄宗开元中,入为秘书监,转国子祭酒,右散骑常侍,集贤学士、副知院事。十七年(729)卒,年70余,赠太子少保,谥曰文。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张九龄《大唐故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赠太子少保东海徐文公神道碑并序》。坚多识典故,博闻遗训,撰述甚众,有文集30卷,已佚。所纂《初学记》30卷,为唐代著名类书,流传至今。《全唐诗》存诗9首,多为奉和应酬之作。
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二
坚字元固。湖州长城人。神龙初累迁给事中。封慈源县子。以礼部侍郎为修文馆学士。睿宗朝进东海郡公。迁秘书监左散骑常侍。元宗改丽正书院为集贤院。以坚充学士。副张说知院事。加光禄大夫。十七年卒。年七十馀。赠太子少保。谥曰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0—748 【介绍】: 唐僧。东莱人,俗姓辛。中宗时得度。游西域、天竺历七十余国,前后十八年,于玄宗开元七年返回长安。进佛真容、梵夹等,玄宗赐号慈慜三藏。住洛阳罔极寺。平生勤修净土业,撰有《往生净土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东莱辛氏。中宗朝得度。及登具足。乃慕义净三藏之为人。于是而游西域焉。始泛舶三载。遍历东南海中诸国。达中印土。礼谒圣迹。访求梵夹。咨禀善知识。十有三载。莫不皆以净土为真归。弥陀为良导也。承兹法训。思欲利人。振锡还乡。又涉四载。至北印土健驮罗国。东北大山。尽七日夕断食。扣头毕命。誓祷观音现相。俄而空中紫金色。身长一丈馀。坐宝莲华。右手摩顶。而告日曰。汝当劝令众生。念佛诵经。往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到彼国已。见佛及我。所得利益。胜过诸行。说已忽灭。日断食困甚。闻法强壮。即踰葱岭。过流沙凡十有八年。达于京师。开元七年也。贡佛真容梵夹等。诏赐号慈悯三藏。又著往生净土集。行世且兴渠为五辛之一。而东土之明律者多不能识。或以为芸薹葫荽阿魏等。乃于净土集中。具书之。以晓将来云。五辛此土惟四。兴渠者讹梵也。华云形具。根如细蔓菁而白。其气如蒜。日尝于于阇国见之。馀国亦无有。维时方冬。枝叶已尽。独留其根。以待食用。日言其根之状。殊。详而枝叶则莫之详也。天宝七年卒。年六十九。塔白鹿原。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慧日。俗姓辛氏。东莱人也。中宗朝得度。及登具足后遇义净三藏造一乘之极。躬诣竺乾。心恒羡慕。日遂誓游西域。始者泛舶渡海自经三载。东南海中诸国昆崙佛誓师子洲等。经过略遍乃达天竺。礼谒圣迹。寻求梵本。访善知识一十三年。咨禀法训思欲利人。振锡还乡独影孤征。雪岭胡乡又涉四载。既经多苦深厌阎浮。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能速见佛。遍问天竺三藏。学者所说皆赞净土。复合金口。其于速疾是一生路。尽此报身必得往生极乐世界。亲得奉事阿弥陀佛。闻已顶受。渐至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东北有一大山。山有观音像。有志诚祈请多得现身。日遂七日叩头。又断食毕命为期。至七日夜且未央。观音空中现紫金色相。长一丈馀。坐宝莲华。垂右手摩日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已忽灭。日断食既困。闻此强壮。及登岭东归。计行七十馀国。总一十八年。开元七年方达长安。进帝佛真容梵夹等开悟帝心。赐号曰慈慜三藏。生常勤修净土之业。著往生净土集行于世。其道与善导少康异时同化也。又以僧徒多迷五辛中兴渠。兴渠人多说不同。或云芸薹胡荽或云阿魏。唯净土集中别行书出云。五辛此土唯有四。一蒜二韭三葱四薤。阙于兴渠。梵语稍讹。正云形具馀国不见。回至于阗方得见也。根粗如细蔓菁根而白。其臭如蒜。彼国人种取根食也于时冬天到彼不见枝叶。薹荽非五辛。所食无罪。日亲见为验欤。以天宝七年卒于住寺。报龄六十九。葬于白鹿原成小塔焉。馀姚休光寺释真法师。金华人也。俗姓王氏。真𩭤丱辞家童蒙悟道。发大精进坚持戒地。一门之中数人缁服。真学习师古义成先圣。八部经理宛在掌中。三乘法源尽于度内。天宝六年太守秦公长史狄公知其行高。遂以名荐主休光寺焉。二公常相谓曰。真公通深妙法玄无上义问一得三言发响应。昔利涉辩博僧会智周。与之齐驱。未可同日。以其八年终于寺。本县令王璲述德刊铭。洪元慎书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