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仰不愧天  拼音:yǎng bù kuì tiān
抬头不会愧对上天。比喻问心无愧。《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唐。韩愈与孟尚书书〉:「仰不愧天,俯不愧人。」
《漢語大詞典》:逊愧(遜愧)
自责而惭愧。宋书·武帝纪中:“ 文思 事源,远近所知,去秋遣 康之 送还 司马君 者,推至公之极也,而了不逊愧,又无表疏。”
分類:自责惭愧
《国语辞典》:林惭涧愧(林惭涧愧)  拼音:lín cán jiàn kuì
无节操的假隐士,变节出仕、追求名利后,原先住过的山林溪涧都觉得可耻。语本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故其林惭无尽,涧愧不歇。」也作「林惭谷愧」。
《国语辞典》:扪心无愧(扪心无愧)  拼音:mén xīn wú kuì
行为光明,心中坦然,无所愧疚。唐。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扪心无愧畏,腾口有谤讟。」
《国语辞典》:满面羞愧(满面羞愧)  拼音:mǎn miàn xiū kuì
脸上充满羞惭和愧意。《儒林外史》第五一回:「众人看著那妇人穿了衣服,起来又磕了两个头,同乌龟满面羞愧,下船去了。」
《国语辞典》:受之有愧  拼音:shòu zhī yǒu kuì
接受别人的馈赠,而感到承受不起。《文明小史》第五九回:「不怕输,只管来。但是我却之不恭,受之有愧。」
《国语辞典》:感愧并交(感愧并交)  拼音:gǎn kuì bìng jiāo
既感激又羞愧。如:「对于大家不计前嫌的帮助,他内心感愧并交。」
分类:感激羞愧
《国语辞典》:感愧交集  拼音:gǎn kuì jiāo jí
既感激又羞愧。如:「在恶行被揭露后,依然有人愿意拉他一把,令他内心感愧交集。」
分类:感激羞愧
《国语辞典》:居心无愧(居心无愧)  拼音:jū xīn wú kuì
心中没有什么好惭愧的事。如:「做任何事情,必须居心无愧才行。」
《国语辞典》:愧不敢当(愧不敢当)  拼音:kuì bù gǎn dāng
感到惭愧,承当不起。为承受不起的谦辞。如:「这次获选为好人好事的代表,真叫人愧不敢当。」
《国语辞典》:愧汗怍人  拼音:kuì hàn zuò rén
惭愧、羞于做人。如:「白日尘心浊念,午夜自省,不免愧汗怍人。」
分类:惭愧做人
《国语辞典》:愧惶无地(愧惶无地)  拼音:kuì huáng wú dì
羞愧惶恐得无地自容。如:「父母在世时未能善尽孝道,深觉愧惶无地。」
《国语辞典》:文愧金声(文愧金声)  拼音:wén kuì jīn shēng
古时称赞他人文章作得好为掷地作金石声,文愧金声即谦称自己的文章不好。唐。皇甫枚《王古知》:「仆文愧金声,才非玉润;岂家室为望,惟泥涂是忧。」
《国语辞典》:于心无愧(于心无愧)  拼音:yú xīn wú kuì
自觉心安理得,毫无愧怍。如:「他任职多年始终廉洁无私,自觉奉公守法,于心无愧。」
《高级汉语词典》:自愧不如  拼音:zì kuì bù rú
惭愧自己不如别人
分类:自愧不如